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科研成果展

【靳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2021-01-06     来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作者: 靳诺

教育是千秋基业,是万世伟业,始终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人育才的实效。
一、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对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把德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党抓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基本经验。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后,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实际上从培养目标的角度阐明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工作的方向。
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为党和国家育才造士的重要责任。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其育人育才的导向和效果直接关系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首先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根本性地位。
(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
人才培养,是事关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人才不是天然产生的,是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一个教育、学习、成长、成熟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中,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性人才的责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地丰富和扩展,承担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智库等多项功能,但高等院校的最根本和核心的任务始终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换言之,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最根本的是拥有若干一流的学科,能够培养出具有崇高道德水准和高水平专业素养的一流人才。
(二)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
“立德”“树人”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所以将“立德”居首,是要强调一个人如果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便能人格不朽。《管子·权修》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说法,其大意是说,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而培养人才则是为长远打算。
“立德”和“树人”的关系十分紧密。“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结果。“立德”和“树人”结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人才培养的规律,科学回答了育德和育才之间的关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要做到四个方面:首先,要把“有德行”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旨归,要把人才的价值观培养放在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改变那种重“器”轻“道”的理念,把价值观念的培养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其次,要把“有才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点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引导他们用个人的专业能力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再次,要把“有根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立足中国国情、脚踏中国大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田,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终身树立坚定的人民立场。最后,要把“有格局”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培养有“大格局”“大情怀”的人才,引导他们真正站在全球的角度、全人类命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三)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关键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各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就曾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了推动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教育部先后于2018年和2020年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
贯彻落实这两个重要会议的主要精神,深入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但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发现,高等院校改革发展所要破解的根本性难题,并不是经费投入、基础建设、校园环境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而是如何让高等教育回归本位,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创新能力、宏大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此,新时代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关键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来说,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必须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价值多元、诱惑较多的变革时代,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高等教育将价值观念的塑造放在核心位置,这是当今高等院校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二是必须重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人能否有所创造发明、对社会作出贡献,不完全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量,而更依赖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等院校要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发挥自身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授人以渔、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拥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高等院校之所以“高等”,根本在于它能够将最新的科技文化前沿知识纳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人才。四是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的养成。当前,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中极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各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点。要有效地解决社会实践与知识学习不相匹配的问题,真正使大学生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高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既能“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又能“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二、高校党的建设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要确保高校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至关重要。换言之,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党的建设质量高不高,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政治优势。
第一,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体现办学方向的关键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并不断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来提升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保证高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高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动员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办好高等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和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最大限度地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努力让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服务惠及广大人民。
第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园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的地方。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严峻挑战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优良的校风学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高校蔓延,降低功利、浮躁、拜金、享乐等社会现象对广大师生的影响。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中,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和首要特征。我们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亦一再证明,党在高校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而且还关乎立德树人的成效。因此,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
除了遵循历史经验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把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回归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初心,履行高校的历史使命,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提高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要落实这一要求,首先要解决举旗定向的问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迎来了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在高等院校呈现复杂态势,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短板。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防范和化解一些潜在的重大风险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全面提升高校党组织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维护高校和谐稳定,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展开
为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首先要把党自身建设得坚强有力。党的十九大在论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明确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这对于我们把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充分发挥党领导高校的政治优势,必须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要求,把党在高校的各级组织建好建强。换言之,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才能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全面发挥作用。
如何衡量高校党的建设质量?关键要看它服务立德树人的实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党的建设,用“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是我们党近百年来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在高校,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无论是高校党的委员会,还是院(系)级单位党组织,都必须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职责;无论是教职工党支部,还是学生党支部,都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他们带动非党员师生,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师生思想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同时,高校党的委员会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通过高校党组织建设,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确保高校师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着力点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质量,必须明确当前制约高校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因素,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的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抓准着力点。
(一)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保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
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如果高校党组织在举旗定向上不够坚定、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一核心问题上有所动摇,高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定完成不好。因此,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首先要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发挥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统领性作用。在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中,高校党的委员会的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党委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站稳立场、把牢方向。学校党委不仅自身要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持续坚定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注重学习的深化、内容的消化、实践的转化,引导高校干部师生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高校各级组织都要把“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抓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和各项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和坚定正确政治信仰,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在选人用人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对政治不合格的候选人“一票否决”。要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的政治能力和师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他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意识和本领。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努力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二)健全优化高校党的组织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具体责任
党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党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并在阐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时将组织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我们党探索高校党的建设的历史也反复证明,党的领导在高校能不能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健不健全和各级组织的职责是否明确。
基于此,为了发挥党的领导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快构建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为了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取得育人实效,高校在健全优化党的组织体系时还必须明确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个体服务立德树人的具体职责,制定工作目标,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服务载体,探索有效举措,把党的建设服务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时,要把支部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高校党支部的组织力,充分发挥好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支部是我们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之上。因此,高校党委和院系党组织要尽快形成大抓支部的意识,在学校内部积极推动样板支部的创建工作,并且大力整治软弱涣散党支部,全面提升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鉴于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教师支部的政治功能不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将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因此,相比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更为关键。高校党委和院系党组织要认真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确保教师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的执行,全面提升教师支部的建设质量。
(三)坚定师生党员理想信念,发挥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要把党的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起来,发挥教师党员在传播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作用。其中,担任领导干部的党员教师要率先垂范,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的党员也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进而带动广大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党员既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对象,也是其他学生的组织者和带动者。他们应当以同龄人的身份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反对各种错误思潮。
而要发挥师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必须先解决师生党员的思想问题,尤其要坚定师生党员的理想信念,补齐他们的精神之“钙”。因此,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坚定师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各级组织要认真研究师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做好师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党员的头脑,引导他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师生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的清醒保证理想的坚定,培育师生党员的精神家园。
[原文刊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创刊号)]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