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实践研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1届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2020-01-1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作者: 未知

2020年1月11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1届博士生论坛在人文楼十层高精尖中心会议室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张秀琴、王海军出席论坛。校内外近百名研究生参加论坛。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2019级博士研究生房颖主持。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旨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增强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感和学科责任感。自2019年11月27日发布征稿通知以来,本届论坛共征得学术论文127篇。经有关专家严格评审,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的20篇论文在本届论坛中获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在致辞中向参与论坛的各位研究生表示欢迎,她指出,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之治”所蕴含的制度价值、治理经验具有世界意义,此次论坛的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她对与会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定信念,与时俱进;二是艰苦奋斗,追求真知;三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宣读第41届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名单。与会专家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在优秀论文报告会上,六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就各自论文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侯耀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转向”问题》为题,通过对“空间转向”进行思想史背景和发生学逻辑的考察,说明“空间转向”的理论实质和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得出历史唯物主义并未发生“空间转向”的结论。新疆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维军做了题为《捍卫、证成、升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纵深发展的话语调试》的报告,在对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书信进行研读的基础上,分析了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思想内核的完善、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经典原理的解析,以及到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当代价值。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思聪报告题目为《党规的概念分类、制度实践和辩证关系——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察》,指出党规所蕴含的丰富辩证关系,而这正是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区别于西方理论的精髓。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蒋天贵以《当前多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沟通困境与路向》为题,在滇东南G乡49个村级党组织样本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得出针对地缘环境障碍、党员个体障碍、组织障碍形成的传统沟通困境可以通过夯实人才基础、促进民族文化圆融、提升党员个体沟通技能、转换组织沟通行动和策略等措施来实现组织有效沟通变革。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昊天做了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概念认识的演变》的报告,运用概念史的理论、方法,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主要线索,分析了1949年至今四个不同阶段中出现的有关“现代化”概念如“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来考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演变历程。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田书为的报告题目为《贫困如何产生: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认知差异——从<法哲学讲义>到<哲学的贫困>》,首先分析黑格尔对贫困成因的理解,而后指出黑格尔的认知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再次分析马克思对贫困成因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对比,指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困境的超越。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王海军对报告内容进行点评。他们在肯定论文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和修改方向。刘建军教授认为各相关学科要注重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应该更加深入,在研究视域上可以适当扩展,并就论文措辞、PPT制作等细节提出建议。王海军教授针对写作的选材代表性、内容创新性、设计完整性、格式规范性和语言表达的清晰性上提出了意见。
老师们的精彩点评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是由我院党委主办、我院研究生会承办的高端学术论坛活动,是我院研究生学术活动之传统、特色和优势品牌之一,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论坛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尊崇学术的优良传统,通过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当代发展,深入探讨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及时把握相关前沿学术问题,推动研究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发现并关注现实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学术性讨论,形成相关学术成果,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学术意识、理论水平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论坛于1996年创设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41届。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41届博士生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一等奖
侯耀文(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转向”问题》
李昊天(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0-2019)为主要线索的考察》 
二等奖
刘思聪(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党规的概念分类、制度实践和辩证关系——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察》
蒋天贵(南京大学 博士):《当前多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组织沟通困境与路向——基于滇东南G乡49个村级党组织样本的调查研究》
李维军(新疆大学 博士):《捍卫、证成、升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纵深发展的话语调试》
田书为(清华大学 博士):《贫困如何产生: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认知差异——从<法哲学讲义>到<哲学的贫困>》
三等奖
杨彬彬(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革命党与执政党的统一体》
安昊楠(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资本、叙事与现代性:马克思与利奥塔的思想对话》
王天(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技术冲击、剩余价值链与经济周期——基于马克思两部门生产理论》
李青璇(东北师范大学 博士):《新中国70年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价值探析》
包炜杰(复旦大学 博士):《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三级追问——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吴亚辉(上海财经大学 博士):《试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关联》
优秀奖
李尚颖(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新时代制度治党的生成逻辑与现实推进》
杜玥(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薛睿(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资本论>及其手稿在法国出版传播的历史演进轨迹》
吕瑶(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新探索——以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为例》
张楠楠(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学意义》
贾经铭(清华大学 博士):《论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启示》
袁峰龙(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论新时代执政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思维向度》
匡颖晨(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无声胜有声”:对中共接管清华大学过程中形象树立的历史考察》
图片:傅海英 夏熙雨
文字:袁林 王玉珊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