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本章需要着力讲清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明晰这些新理念新论断的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
【作者简介】李玉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4.11.72~7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由三节、九目构成,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其他章节的关系
从全书来看,作为第二板块(即第六章至第十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既是第一板块各章(即第一章至第五章)的逻辑展开,又与第二板块各章紧密相连,且与第三板块各章(即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有着相应的联系。
本章与第一板块各章的关系,体现为本章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实践,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各章的核心论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具体领域和层面上呈现出来。比如,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侧重于集中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章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生态观等论题作出的全面、系统阐释。
第二板块各章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法治、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其他各章在逻辑和内容上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比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其贯彻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把握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既有助于在各章节的相互关联中更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有助于立足各章侧重,精准阐述其所涉及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照、相互贯通,更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逻辑安排
从本章来看,其内容主要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展开。
1.第一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节共有三目,主要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目“生态兴则文明兴”,着力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本部分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道理;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阐明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立足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需要注意的是,本节第三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1](P246)的论述,也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回答。
第二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回答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本部分通过比较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同认识,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明晰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所在,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并对实践中如何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关系作出了阐释,从而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至简大道,擘画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的生态文明图景。
第三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本部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认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生动体现,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2.第二节“建设美丽中国”
本节是第一节的逻辑延续,共有三目,主要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一目“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围绕加快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展开。绿色发展的要义,就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本部分在进一步明晰绿色发展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举措做了具体阐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第二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生态要素的机械组合。本部分从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出发,阐明了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进而对具体任务举措作出了论述,主要包括: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第三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部分在分析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晰了制度执行的极端重要性。
关于绿色发展、系统观念、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阐述,在本节各目中不仅仅是对各自主题的理论阐述,解决为什么或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原则,是怎么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等,分散于诸多不同领域,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更需要在授课中处理好理论阐释与具体实践的关系。
3.第三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本节共有三目,同样表现为第一节的逻辑延续,侧重在全球层面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作出阐释。
第一目“保护人类共同家园”,通过阐述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以及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艰巨性,着力回答了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问题。
第二目“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着力回答了在全球层面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具体阐述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
第三目“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主要围绕我国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的贡献展开,具体阐述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以及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等领域作出的贡献。
三、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难点探析
本章内容丰富,概念、理论较多,涉及领域广,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讲授本章内容,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一般生态知识的关系等问题。具体来看,本章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智慧。讲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产生。“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56)
人依赖于自然界,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靠自然界生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还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精神无机界”。[2](P55)“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进一步明晰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3](P173)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能动性使人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认识、利用、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己服务。尽管如此,人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P769)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