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40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独特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能够更深刻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也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什么是现代化和怎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已故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曾多次提到要在中国建设现代化。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他说:“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而这些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很大,当价格较低的时候,增长就会放缓或停滞;有的国家由于国家治理出现失误、政局不稳、国内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停滞;还有的国家由于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出现了经济萧条等等。归纳起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是: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产业结构单一,少数几种农矿原料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不足;腐败多发;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贫困问题严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偏差;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实现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其提供了新的选择。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那时的中国GDP总量仅为3679亿元,人均GDP只有381元。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能在这么长时间里,能够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即进口加出口货物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9600元(约合8800美元),中国已成功地跨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GDP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到现在,有超过7亿人摆脱了国际的贫困线,从2012年至2017年的5年内,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世界减贫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40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通过不断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有些什么启示?
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制定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发展。
要有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要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赶上先进的工业国。中国道路即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与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期、大跨度的发展,为中国走向真正的世界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要精准地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个迫切的任务是要逐步减少贫困,解决贫困问题。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7年减少到3046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这一时期,世界贫困人口减少的60%来自中国。1978年中国贫困发生率为97.5%,2017年减少到3.1%。
要对本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本国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有计划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正确认识、处理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有效克服了市场失灵的风险。
要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连接,实现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本国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将本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
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应该把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发展问题上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科技革命的步伐。无论是中国科技的发展,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科技的发展,绝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模式,也绝不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
形成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之所以能够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选择现代化道路、制定现代化方案、推进现代化实践,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
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互利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所以令人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拒绝照搬照抄,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当中,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阮益嫘/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