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讲好“两个结合”的若干思考

2025-09-01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陈东琼 张洪钰

【摘要】高质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两个结合”作为“概论”课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教材体系,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概论”课讲好“两个结合”,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把“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讲清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把“两个结合”蕴含的深刻学理讲清楚,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讲清楚。在讲授过程中,要紧扣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遵循讲好“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握讲好“两个结合”的教学话语,创新讲好“两个结合”的方式方法,高质量达成“概论”课教学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简介】陈东琼,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洪钰,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5.4.145~152
【基金项目】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研究”(23ZDA005)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基于北京高校的考察”(BJSZ2024YB13)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以下简称“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教材体系,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概论”课如何讲好“两个结合”作些初步探讨。
一、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把“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讲清楚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概论”课在讲授“两个结合”时,应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依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划定的历史分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系统阐述我们党推进“两个结合”的探索与创造,建构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使命意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革命之初,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照搬俄国革命经验,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实际,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同“左”倾教条主义展开长期斗争,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要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更标志着党开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尤其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同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表明我们党既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具体问题,又对继承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认识,但由于抗战等原因,党并未来得及从思想上彻底清理曾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以延安整风运动为契机,我们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倡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4]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在文化工作方面,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不仅破除了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还有力回应了世界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的质疑。特别是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他更是借用带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小康”概念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思想文化领域遭遇到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实际的变化”,同时“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6]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与此同时,还应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立足中国实际,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9]“概论”课在讲授“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生成脉络时,应当重点关注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会议及其讲话内容。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将“第一个结合”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论述,隐含了“两个结合”的思想架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10]使“两个结合”有了理论雏形;2021年3月在福建调研时,他又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11]实现了“两个结合”的破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其被郑重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阐释,强调“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又从魂脉和根脉角度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方向。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12]标志着我们党对“两个结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把“两个结合”蕴含的深刻学理讲清楚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联系时代发展系统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集中收录于习近平的相关著作、讲话和指示批示中。“概论”课要重点参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等文献,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讲清楚“两个结合”蕴含的深刻学理,彰显“两个结合”的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实践广度。
讲清楚“两个结合”的鲜明特征。“两个结合”是主动的、能动的、自觉的结合,绝非被动的、机械的、盲目的结合。“概论”课可从文化主体能动性、结合对象契合性以及结合对象异质性三个角度揭示“两个结合”体现的创造性、贯通性和创新性特征。[14]196-204其一,基于文化主体能动性把握“两个结合”体现的创造性。这个方面重在突出显示“两个结合”是我们始终立足自身,通过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得来的宝贵成果。事实证明,外在强制性的结合不仅不能释放出基于主体自觉的创造性,而且往往导致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和实践中的挫折失败。[14]196其二,基于结合对象契合性把握“两个结合”体现的贯通性。习近平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15]5“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15]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政治理想等方面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正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才能够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才能最终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16]18其三,基于结合对象异质性把握“两个结合”体现的创新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产生和发展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型构的复杂文化系统,其中蕴含的精华内容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绝不是随意拼凑,而是异质对象之间“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5]6“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论断,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筑牢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讲清楚“两个结合”的深层意蕴。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概论”课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讲好“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系统展现“两个结合”的深层意蕴。“第一个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使其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同时着眼解决中国具体的现实问题,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第二个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问题。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或背叛。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更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亿万人民心中。
讲清楚“两个结合”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两个结合”中,“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之间不是相互对立、彼此割裂的关系,而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关系。历史地看,“第一个结合”是在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提出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不能忽视和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第二个结合”在继承“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文化维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断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养分,既可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更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6]18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实现深度结合,“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15]6可以说,“第二个结合”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第一个结合”的丰富和发展,而是在深刻体现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将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贯通起来的丰富发展,是蕴含着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造的丰富发展”。[14]214总之,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理论拓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促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跃升。
三、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讲清楚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概论”课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和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最有力的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生动体现了“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16]17“十个明确”基于不同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时代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理解的理论结晶。“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十个明确”在实践层面的具象表达。“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十四个坚持”的实践印证,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17]“概论”课要紧扣上述方面,讲好和证成“两个结合”的理论伟力。例如,讲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可以紧密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逻辑和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智慧,讲清楚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的内在关联,深刻揭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够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两个结合”内在统一。“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成果。“概论”课要将“六个必须坚持”融汇于“两个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的理论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民为邦本、体民恤民”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契合,通过列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生动事例,引导学生在感受新时代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理论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契合,通过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本质要求和战略目标,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始终立足自身国情、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在综合对比中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契合,通过采用比较案例法,将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揭示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理论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心怀忧患、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契合,通过针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列举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深切领会“两个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发展的理论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契合,通过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知识内容指明系统观念的运用与成效,涵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综合看待“两个结合”的能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为全人类求解放的理论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民胞物与、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契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鲜活案例,强化学生对“两个结合”深厚底蕴的领悟力。
四、不断提升“概论”课讲好“两个结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两个结合”的正式提出,“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新境界新要求”。[18]“概论”课要遵循讲好“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握讲好“两个结合”的教学话语,创新讲好“两个结合”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两个结合”讲深讲透讲活。
第一,遵循讲好“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讲好“两个结合”至为重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两个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概论”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智慧和宝贵资源,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回应新时代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原则中深刻认识“两个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造。要全面系统地阐释我们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和创造的重大理论成果,尤其是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三是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原则。“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论断,具有鲜明的世界眼光。这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视野,在立足中国和放眼全球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讲好“两个结合”的理论必然和现实使然。
第二,把握讲好“两个结合”的教学话语。如何实现由理论性强的教材话语向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教学话语转变,是“概论”课讲好“两个结合”面临的一大考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切合学生接受特点的教学话语,实现课程教学话语既有针对性,又有亲和力。一是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话语。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同样的教育方法会因为语言的不同,使得产出效果大相径庭。这启示“概论”课不能一味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应充分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状,全面分析身处数智时代的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精准引导。二是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更具亲和力的教学话语。习近平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19]“两个结合”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话语深厚学理性的同时,赋予教学话语更多的情感元素。例如,可以尽量使用“我们”的第一人称教学语言,熟练运用语调升降、节奏控制等表达技巧,对抽象化的“道理”进行形象化、通俗化的讲解阐释,从而以认知的“共通感”搭建起“两个结合”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之间的“桥梁”,不断深化学生对“两个结合”的认知与理解,达到以情动人、以情化育、启智润心的效果。
第三,创新讲好“两个结合”的方式方法。观照时代发展前沿,有针对性地创新方式方法是“概论”课讲好“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一是构建备课新格局。“两个结合”内容丰富,广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构建“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导学+‘概论’课教研室领学+教师自学”的备课新格局,在精研“两个结合”的生成来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概论”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二是培塑课堂教学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具身实践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体验。教师要以“大思政课”思维,着力打造“沉浸式教学”新模式,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应用好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宣介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春节申遗成功等短视频或微电影创作大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感悟“两个结合”蕴含的精神伟力。三是运用教学新方法。“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0]17讲好“两个结合”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应吸收借鉴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新场景新气象。譬如,既可以采用“课前调研+课中讲解+课后跟进”的全过程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20]17配合使用虚拟仿真课堂、智慧课堂以及VR、AR技术等,切实增强课堂讲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进学生对“两个结合”的理论认同、历史认同和实践认同,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启智润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7.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
[7]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29.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11]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03-26(1).
[1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1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7]肖贵清.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2):8.
[18]顾海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握高校思政课发展新境界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8.
[1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0.
[2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