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报]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2023-12-1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编写专家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日前,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4册。本报邀请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编写专家,介绍教材编写思路和内容安排,并邀请一线中职思政课教师畅谈教材使用体会,以期为中职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德技并修 铸魂育人
——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意义重大
靳诺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写会。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在中职学校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对于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德技并修育人原则、深化中职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职教育在整个职教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是新时代推动中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教学体系建设水平。从国家层面全面规范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使用等各环节,将国家意志体现到教材的全流程管理之中,不仅能够保证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材的编用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中职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了教材支撑,课程建设才有基础,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党和国家在部署新时代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时,明确要求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和优质教材建设。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是落实这两项要求的关键举措,不仅健全完善了中职教材体系,而且为建优建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重要,思想政治素养更是必要。
中职毕业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人才支撑。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课程教材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以国家统编教材建设为引领,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对于提升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编写、统一使用中职思想政治教材,是把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全国中职学校建设改革全过程各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保障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实现德技并修的关键举措。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循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等中职学生必备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可以从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出发,遵循德技并修原则,突出职业道德要求,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中职学生增强专业本领、立志投身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之中。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帮助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为新时代广大技术技能人才打好“底色”,让广大中职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拥有能力,而且能把个人能力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建好关键课程的重要抓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宣传和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中职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思政课建设也是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提升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必须以编好用好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为重要抓手,深化中职思政课改革创新,高标准建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职学校课堂、进中职学生头脑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最新部署进教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其中,丰富了中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中职思政课的时代性和系统性,并与高职阶段使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现了螺旋上升。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职教特点遴选教学案例,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取向,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教材的针对性和适宜性。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为新时代推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高质量办好中职思政课提供了重要契机。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提升中职育人水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总体框架
孙蚌珠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4册,总体编写理念和主要内容力求体现三大特点。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从内容上看。教材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系统阐述了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教材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深刻体会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从方式上看。整套教材采取集中讲述和各册融入的方式。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他3册教材采取有机融入的方式,比如在《哲学与人生》中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容,在《职业道德与法治》中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等。
坚持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的编写理念
教材坚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规律、尊重青少年共性特点基础上,立足中职学生成长实际,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教材结构容量方面。首先,从整套教材总体结构上看,既有与普通高中相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法治等内容,也设置了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职业道德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其次,从教材容量上看,4册教材共55课和2框(结语和导言),与普通高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58课大体相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6个单元15课和结语,《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包括5个单元15课,《哲学与人生》包括4个单元12课,《职业道德与法治》包括导言和4个单元13课,每册教材容量也大体平衡。再其次,从每册教材的具体结构上看,既吸收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正文与辅文相辅相成、图文相互配合的经验,又根据中职教育特点设置栏目,适当降低文字容量和难度,力求更贴近中职学生生活。
教材内容选择及案例选取方面。首先,教材内容既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相关内容相当,又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其次,在案例选取上,选取与中职学生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身边的榜样”让学生感觉可敬可亲可近。此外,教材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名人名言和古诗词等,与正文内容配合,增强可读性,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坚持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着力点
思想政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材主要培育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感受真理的力量,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教材还专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职业精神。教材通过选取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事迹、中职生岗位成才的案例以及劳动场景图片,或以金句的形式穿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让学生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此外,通过“启思导行”“学以致用”等栏目,用具体鲜活的案例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大家谈”“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进校园”等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法治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阐述了与学生身心健康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内容。《职业道德与法治》着重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着重讲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总目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建设法治中国的愿景,我国宪法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内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等,介绍与学生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民法、刑法、诉讼法,引导学生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健全人格。《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基于中职学生的实际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公共参与。教材围绕国家治理、社会公德、公共事务、校园和班级管理等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参与能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计了“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演讲会”“模拟政协委员撰写提案”“调研本社区(村)的热点问题并撰写调研报告”等课外实践活动;《哲学与人生》设计了“模拟‘中国好人榜’评选”“‘不负青春、强国有我’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特性
陶文昭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而深远。新出版的教材受众面广、关注度高,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焦点之一。这本教材有什么突出特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要注意哪些重点问题?笔者结合教材编写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政治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地位关键,政治性非常强。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教材最核心的内容是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些是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教材政治性体现最为集中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要让新时代青年通过学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体系性
教材提供体系性知识,通过主要观点和逻辑要点展示学科知识全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非常广泛,各领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要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课标要求,建构了体系化的知识图谱,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从历史、现实和担当等方面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
第一板块从历史的纵向维度,遵循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捍卫、发展过程。这是全书的统领板块,共设计了3课,阐述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意义;阐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意义;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板块从现实的横向维度,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分别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这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分为5个单元、12课。在经济建设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有助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政治建设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国的国体与政体、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内容。在文化建设中,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价值以及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践行等。在社会建设中,讲述了增进民生福祉是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基本目标,保障基本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社会保障是兜底人民幸福安康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讲述了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
第三板块是结束语,阐述了新时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担当需要新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针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学教材的一般要求,同时也特别注意服务于中职教学的要求,突出针对性。
遵照课标要求,本教材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构架组织编写的。教材主要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在范围上与普通高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又有所区别。教材在保持理论性的同时,更突出实践方面的成就,加大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内容分量,这样更有利于中职学生从生动的实践成就中把握思想。
教材阐述注意融入有关中职教育的内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论断、党和政府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范例等。这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引导学生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努力目标,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
教材除主干内容外,还安排了较多的辅助材料,设计了包括“阅读与思考”“相关链接”“启思导行”等栏目,增强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可读性,力求让学生更好地从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中把握好教材。教材的“学以致用”栏目,适应中职学生特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编)
 
 
《哲学与人生》的编写理念与内容要义
刘军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出精彩人生,都需要哲学智慧。中职学生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哲学智慧指导人生。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哲学与人生》致力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坚持正确方向
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编写思政课教材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创造性地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与精髓所在。《哲学与人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哲学与人生》共设置了四个单元,分别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每个单元都对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一单元唯物论部分侧重从世界“是什么”的角度,讲解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为学生理解世界和人生提供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第二单元辩证法部分侧重从世界“怎么样”的角度,讲解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和人生;第三单元认识论部分侧重从一般意义上“如何做”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核心原理,为学生实践提供认识指引;第四单元历史观部分介绍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教材的内容设置和体例安排,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指导人生发展有机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用、管用的,是必须学好、用好的。
坚持继承创新
体现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教材编写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体现民族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又体现世界性,吸收人类哲学思想史的一切优秀成果;还体现时代性,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风貌、文明成果、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只有“不忘本来”,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打牢中国底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我们自信地走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前提和基础。《哲学与人生》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努力使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职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材选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等人的哲学观点和重要思想,阐述重要典籍和成语典故蕴含的哲理意蕴和人生启示。教材强化革命传统教育,讲述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以及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和伟大情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教材贯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伟大成就和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是辩证统一的,教材编写“体现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哲学与人生》编写注重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人类哲学思想史的优秀成果,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教材不仅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内容,还吸收展现人类哲学思想史的一切积极哲学智慧。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必须着眼于“面向未来”。面向未来,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哲学与人生》从唯物史观高度阐述“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阐释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教材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和科学扬弃精神,大力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全面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
坚持以学生为本
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教材编写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遵循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着力提升综合素养,促进终身发展。
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强调理性抽象与感性具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高度理性和抽象的特点。《哲学与人生》的内容设置,遵循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能力水平和思维特征,将中职学生的人生感悟、社会阅历等感性具体与哲学的理性抽象有机融合。教材编写尽量选取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进行思考、探究。教学设计运用小组研学、情境展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把感性具体和理性抽象结合起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任务。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强调通识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好文化基础,提升共同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又属于类型教育,教材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融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哲学与人生》力图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体现职教特色,在材料选择上,融入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的典型案例和体现中职学生学业特点的场景,具有亲和力和典型示范作用;教材设计了哲学理论与人生指导两条线索,充分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哲学与人生》聚焦中职学生在生活实际和人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每课最后设计“启思导行”栏目,在每个单元最后设计“学以致用”栏目,强化知行统一,帮助和引导学生分辨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学习和运用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谱写人生华章。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哲学与人生》主编)
 
易读能学辅教
——《哲学与人生》教材使用有感
宁霞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2020年第一次接触《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时,其细化的育人目标、全新的学业质量标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让从事思政课教学27年的我眼前一亮。同时,我和同事们也有不少问题和困惑: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新时代、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如何打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大课堂?……特别是一手拿着新课标、一手拿着原教材,落实和实施新课标有时感到无从下手。
参加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使用培训后,我逐渐对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新教材内容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素材丰富、叙述流畅,呈现方式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以《哲学与人生》为例,具体来说,该教材达到了四个方面的“有效”。
“哲学+人生”的教材逻辑
有效引导教师把握教学目标
全书共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每课均采用“哲学原理+人生问题”的方式编写。就哲学原理而言,教材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线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就人生问题而言,教材在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学会既要胸怀天下、又要脚踏实地,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和人生,走好人生路;在认识与践行问题上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价值判断和社会实践问题上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必然,书写人生华章。
通读全书,教材既清晰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又抓住中职学生人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人生问题,阐述了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与方法。中职思政课教师在哲学课堂上容易有两种偏差,一种是把课上成单纯的哲学理论课而缺少对现实的指引,另一种是上成主题班会似的道德教育课而缺少哲学的意蕴。本教材的编写逻辑能有效帮助思政课教师避免偏差,牢牢把握中职思政课堂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知识+价值”的教材内涵
有效凸显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以其“哲学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职学生的“科学理论武装”。
以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为例。学生在高级技师张永忠“望闻听切”的独门绝技中体会新时代高级技师的高超技术和工匠精神,懂得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苏东坡《登州海市》的精妙描述中、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告诫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看到“真象与假象”;在“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先辈故事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先烈事迹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汲取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践行真理的前行力量。
教材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并深度阐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凸显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理论+实践”的教材设计
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教材采用“哲学理论+实践活动”的设计,有效融合了理论的应知应会和学以致用,这是思想政治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显著特点。
全书4个单元的“学以致用”共有13个任务、29个活动,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指引。例如,第一单元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通过“学以致用”设计了4个活动任务,包括撰写观后感、探讨哲理故事、组织讨论会、举办演讲比赛、开展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内容指向明确、形式丰富多彩,引导学生通过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获得直接的认知和情感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正文+栏目”的教材内容
有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学生的课前自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基础性作用,因而有一本学生想读、易读,能引导课前自主学习的教材尤为重要。本教材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的正文配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栏目,不仅让学生有兴趣读,更以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呈现顺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哲学思维,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以第7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学生打开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单元导语”凝练了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课导语”创设情境引入本课学习,指明第7课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学习方向更明确。进入第一框,“阅读与思考”栏目给出阅读情境材料,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导入本栏目内容。“正文”部分讲述了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既系统又重点突出。正文中穿插了丰富的栏目,“相关链接”对正文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引证和拓展;“启思导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总的来看,教材内容编写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行为特点,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在体会情境、分析案例、回答问题中与学科知识“见面”、与人生问题“对话”,学会做中学、学中做。
(作者系南京商业学校副校长、南京市思政学科带头人)
 
《职业道德与法治》的编写理念及基本特色
邱吉
■本期关注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
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中《职业道德与法治》紧紧围绕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了以下六大特点。
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
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职业道德与法治》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因此,教材编写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材内容,把教材编写放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以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书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清晰立体的逻辑体系
教材聚焦一条主线、两大板块、三大内容、四大单元、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将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机融合。其中“一条主线”是指教材始终贯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主线,“两大板块”涵盖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三大内容”包括导论部分、道德部分和法治部分,“四大单元”分别是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范,“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五个方面。
从整体上看,教材导论部分提纲挈领、统揽全书,从整体视角阐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道德和法治的作用。道德部分从公民道德建设视角,分别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阐释,其中职业道德是核心和重点。法治部分从全面依法治国视角,阐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从法律与美好生活关系的角度,说明遵纪守法、学会依法办事的重要性,阐释了民法、刑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此外,每一单元最后的“内容概览”栏目,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勾勒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逻辑关系和内容要点。
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
教材将落实中央精神和中等职业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职业道德与法治的专业知识变成思政课堂的生动道理,既突出教材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又彰显教材的实用性和简明性。教材中的许多论述规范、明确地阐释了相关板块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且这些论述背后都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为依托和支撑,并通过设置活动、情境、议题和栏目,避免单纯说教式倾向,用简明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解释或说明,做到深入浅出,较好地契合了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接受特点,有助于学习内容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入脑入心入行,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体现了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匠心育人的职教特色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教材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在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到编写全过程。一是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教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职业生活与实践、能够启人深思的鲜活案例,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感和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如教材选取“敦煌女儿”樊锦诗、“战机心脏打磨师”洪家光、“最美司机”吴斌、“诚信油条哥”刘洪安、快递小哥宋学文、守护黄山风景区的环卫工人李培生和胡晓春等模范人物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模范人物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培育职业精神。三是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教材编写聚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设置开放的教学情境栏目,采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叙述和呈现方式,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主辅分明的内容呈现
教材编写在注重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系统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其针对性、可读性和实效性。在栏目设计和资源选取上,尽可能与教学吻合并引领教学,把落实核心素养作为教材引领教学的航标,形成“正文+辅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内容呈现方式。辅文主要包括导语、阅读与思考、名言金句、相关链接、启思导行等元素,正文穿插的名言金句言简意赅,对教材正文和辅文中的内容进行升华,凸显教学内容的精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有辅文旨在增添教材内容的层次感,使正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更加丰富生动、鲜活立体,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知行合一”的实践特征
适用性与实践性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应然要求。《职业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呈现遵循“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生活”的原则,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每一框内容以“启思导行”栏目收尾,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了诸如“校园文明从我做起”文明行为养成活动、“学雷锋做好事”主题活动、在实训中践行劳模精神、职业礼仪模拟训练、制作全面依法治国宣传海报、“宪法与生活”主题讨论、列举“遵纪守法”小妙方、举办“民法知识大家谈”活动、精选推介普法剧集中的法律元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彰显了教材的实践性特征。与此同时,四个单元的结尾,分别设计了“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走近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四个“学以致用”栏目,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每一单元学生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目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治》主编)
 
用好统编教材 培育时代新人
——《职业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有感
王珂
在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之际,如何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是思政课教师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从《职业道德与法治》切入,谈谈中职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使用体会。
深入理解统编教材,坚持正确价值引领
一要吃透教材逻辑,做好教学转化。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各单元、课、框、目知识要点间的逻辑关联,将严密的教材逻辑向适应学生理解的思维逻辑转化。比如,教材“导言”部分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角度切入,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在把握教材逻辑的基础上,可以用序列化的思维导图构建教学逻辑,促进学生全面且清晰地认知教材逻辑、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材设置的各栏目,将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具体内容。比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较为抽象难懂,但是教材在“阅读与思考”栏目通过列举网络综合治理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德治和法治为何需协同发力。
二是聚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教材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比如,在设计第11课第一框“民事活动要守法”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目标时,教师可以基于课标、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政治认同培养目标表述为“理解民法典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理解民法典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目标体现认知、情感、态度和运用的融合,促使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达成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是把握职教特点,注重教学实效。实用性和贴近职教实际是《职业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突出优点。教材内容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通过“阅读与思考”“相关链接”“启思导行”“学以致用”等栏目,将相关理论知识要点与社会生活、职业情境相结合,增强育人实效。比如,第11课第三框“违约侵权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启思导行”栏目,学生可以用所学法律知识对专业实训和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促进教与学的转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一是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材通过设置活动、情境、议题和栏目,推动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知信行”融合,避免单纯说教式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教材第2课《让美德照亮幸福人生》最后一个“启思导行”栏目,设置了“学雷锋做好事”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完成活动总结,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活动中将个人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创设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支撑教师采用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探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讨、情境感悟、实践体验中学习。比如,情境教学贴近职场和生活实际方面,教材“导言”的第三个“阅读与思考”栏目,引入从业人员在职场中因违反公司商业机密而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学生通过对真实生活情境的思考和探讨,能够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主动建构知识、塑造品格、提升能力。
突出问题导向,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教材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通过“启思导行”“学以致用”栏目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专业实训和职场活动等实际,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比如,教材第5课《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生课前可以自主预习,通过“阅读与思考”栏目,结合所学专业、所在区域实际,查阅、了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课中可以通过分享交流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从认知、情感上理解、认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课后可以通过“启思导行”栏目,合作探讨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事迹,总结自身在实训中践行劳模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再如,教材第三单元“学以致用”中,设置了“公民如何参与立法”的任务。某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科学立法相关知识,模拟立法听证会。针对汽修行业中汽车配件标识溯源的问题,学生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代表立法机关、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拟定汽车配件标识溯源建议,为汽修行业立法建言献策。通过完成活动任务,学生实现了从“立法与我无关”到“参与法治建设人人有责”的思想和行为转变,充分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系北京市商业学校思政课教师、高级讲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