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决定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操作,而如何进行教学操作,最终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价值能否得以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等于“理论+举例”。理论联系实际要忠实贯彻理论的基本特性,帮助学生掌握“完全的知识”;要从实践出发讲活理论,讲深讲透理论的问题逻辑,鼓励和训练学生应用理论,发展学生的行动智慧。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不仅要在给学生“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上下功夫,更要在“教会学生”上付出努力,最终实现学生“懂、信、会、用”的四位进阶。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理论;实际
【作者简介】刘丙元,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5.1.69~74
【基金项目】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聚焦教学‘黏性’设计的学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研究”(项目批准号:SDS2022ZD12)、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教学‘黏性’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Z2021111)。
思政课教学为了讲清楚理论,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要求教师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操作方式,思政课教师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因为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命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理念时往往呈现不一的样态。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决定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操作,而如何进行教学操作则最终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研究揭示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命题的内涵及其基本逻辑,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而且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举例”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的内涵、逻辑。思政课教师大多懂得这个道理且也多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达成这一目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教师大多把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为用实例来证明或说明理论的意涵,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理论+举例”的方式,即边讲理论边举例子,或者讲一段理论后再举出实例。不可否认,这样的理解和操作并不算错误,且教师借助这种教学方式也常常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举例”只能解决学生对理论“懂不懂”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学生“会不会”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绝不是也不应止于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因为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懂理论,而且要用理论武装学生,即学生要相信理论并且会用理论,也就是说,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政课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自然要承担以上任务且要完成任务。由此,“理论+举例”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部意蕴,或者说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理论+举例”这么简单。
知识观影响着教学观,最终决定教学的具体操作形式。对于思政课亦是如此。我们怎么理解思政课所教的理论知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源于实际而又反映实际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对此,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2]理论和实际是统一的,离开实际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反映理论本身所必备的这一特质。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研究实际、指导实际,通过研究实际、指导实际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提升理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要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真正意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理论真懂真信。简单的“理论+举例”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全面反映理论的实质的,也不足以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并有效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应树立并贯彻正确的理论观。
即使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其深刻的教学论问题指向,即思政课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掌握这样的知识。毛泽东指出:“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3]不与实际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人们来说是不完全的;不与理论结合,感性的认识也是难以摆脱片面而升华的。事实也证明,理论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会使理论知识获得生命力,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结合,则有助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的教学论问题或者要实现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简单地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完全的知识;既要使理论更接地气,使学生感受到其现实存在,也要帮助学生学会更理性、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帮助学生掌握更完全的知识,也是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质。这对于思政课来说,是教学的必要;对于学生来说,是促进其成长的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诠释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和理论本身之于实际生活的真理性,从而保证思政课教学能够真正体现理论的特质;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掌握完全的知识,更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真正的思维进阶和自我成长。
二、理论联系实际即从实践出发讲好理论
在思政课教学中经常说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理论联系实际即是讲深、讲透、讲活理论的有效方式。但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绝不是以“理论+举例”的方式,而是要从实践出发来阐释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4]这为我们指出了联系实际讲理论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5]这其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论。而一些思政课课堂之所以比较呆板乏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以上的方法论原则,教师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来讲理论。只有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才能把理论讲得鲜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要结合实践问题解释清楚理论的实践意义,即从实践角度阐释理论的真理性。理论的活的灵魂在于其在实践中展现的理论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思政课教学要阐明理论的真理性,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尽管它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理论的真理性,但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就要阐明理论的现实性及其实践力量,使学生认识理论力量在实践中的现实存在性。教师应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清楚理论在实践中的呈现方式,体现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规律,又能指导什么样的实践行动等。
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思政课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材料,即让学生看到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活的现实存在。思政课教学不能从文本到文本,而应为学生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理论的真实性。故而,思政课教学应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相济、相辅相成。杜威认为:“我们不能从思想中派生出存在来。暗示观念时必需有观察的材料;验证观念时也同样必需有观察的材料。”[7]这里所说的观察材料,实际上就是经验材料,即人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实际经历过或可实际经历的现实存在,这些材料是证明“观念”的现实存在的证据。杜威进一步强调:“只有当这种材料与产生这种材料的操作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对于认知的目的才有意义和效用。”[8]这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证明理论之合理性的实践材料,而且要论述清楚实践结果由来的行动策略及其来龙去脉,甚至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或参与这一实践操作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把握理论的内在义理及其实践效用。因此,思政课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思考、亲身体验的结合理解和把握理论,最终实现真懂真信。然而,我们却常常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截然分开,好像课堂里面只能讲理论,课堂之外才是实践,而且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解与操作又往往是领着学生走走看看,或者让学生去听听转转,似乎学生出了课堂、校门,到了社区、厂矿企业、场馆基地就算实践了。这其实还是理论与实际二分的思维,实践没有指向理论的感悟,理论没有变成实践的学习任务。
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社会实践中的理论存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受理论的生命力。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9]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真懂真信,而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可以是教师的行动过程,但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从实践出发学习理论,不仅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把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生动实践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去到社区村庄、厂矿企业、生产一线、田间地头等,研究这些地方、单位、组织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成就,了解生活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探究党的创新理论在这些成就、变化中的操作性表现,揭示理论的指导作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这些生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真谛,感受理论的力量,而且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到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理论。这是思政课教学把理性认识具象化为感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理论,会感悟到理论鲜活的存在,而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理论真懂真信的时候,理论在学生内心将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要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
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把理论讲活,更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而要把理论讲深讲透,首先要讲清楚理论的问题逻辑。这是因为问题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0]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产生的。而理论之所以不断地创新发展,仍然是源于问题,源于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问题导向是理论的基本特征,问题逻辑是理论的基本逻辑。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理论之所以有必要且值得学习,就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蕴含着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任何事物之所以被称为知识或被认知的对象,都是因为它标志着有一个要解答的问题,要处理的困难,要澄清的混乱,要融贯化的矛盾,要控制的烦难。”[12]把理论的问题逻辑讲清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把握理论的实质。
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需要使学生理解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关系实质。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要讲清楚理论源于什么样的现实问题,或者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现实矛盾,抑或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授理论是如何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尤其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些问题何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说服学生,就要把理论是否以及如何抓住事物的根本讲透彻。而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核心就是阐释清楚理论是如何抓住了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什么样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要讲清楚理论的“彻底”之处。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其实就是把理论的解决问题的真理性讲实,讲得令人信服。列宁强调:“不要讲空话,不要空喊,而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14]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的问题逻辑的有效方法。思政课教师只有运用事实和数字把理论所指向的问题的存在样态和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效果讲得实实在在,才能使学生直观而深刻地感受理论的彻底性、真理性。
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需要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创新之处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之精髓要义。思想的创造性特性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远离实际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实际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思想’不是某种脱离自然的、所谓理智或理性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它是有指导的外表行动的一种方式”。[15]思政课教学要把理论或思想作为一种有指导的行动方式的创新特性讲清楚。而要讲清楚理论的创新性,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理论到底抓住了什么样的新问题、针对什么样的新矛盾,以及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用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方法。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问题逻辑,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创新理论到底创新在什么地方,感受创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新难题的实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新理论为何以及在哪些方面开阔了新视野、达到了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