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6-09-19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作者: 程孝良、郭敏

摘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构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问题与案例解析、嘉宾访谈与典型说法和体验与情景再现搭建课堂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生活场景和社团活动搭建校园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构建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构建环境育人、生活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价值引领和自我教育六位一体的操作系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4-0088-05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文简称 “思政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讲而不授,学生学而不习、知而不识、理而不解、文而不化”现象,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这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教育目的、链接理论教学与实战操作、对大学生进行实战能力培养和应用思维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认知思辨、训练能力、提高素质、启发思维、激发创新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与思维,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必要环节[2]。文章提出通过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操作系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以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平台、校园实践教学平台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行和入信的“三入”渠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探索体验式、访谈式、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时代,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1.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
问题解析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前通过互动和研讨的方式,征集学生关注的问题,再由教师在课上答疑解惑的一种教学形式。问题解析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鼓励大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贴合学生风格。通过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4]。与此同时,问题解析式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学生互动中有效引导学生的同时,教师们教学和科研能力经受锻炼、教学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尤其是对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问题的解答,能有效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学科建设积极性。
2.访谈式教学模式
访谈式教学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体现师生平等互动、强化思想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讲课形式多采用灌输式为主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知识,却不利于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更不能给其真实直观的感受,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思想交锋。在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潮涌的信息,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忙于低头玩手机、做作业、翻阅其他书籍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抬头率”不高、与教师交流少,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访谈式教学法为师生提供了自由的交流、讨论空间,具有吸引力强、便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等显著的优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部分内容用访谈的形式讲授,采用邀请嘉宾或教师本人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
3.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分割安排的限制,在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理论教学中体现对实践的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实践教学中贯穿对理论的理解和深化,创新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测评体系,形成融 “知识传授、能力养成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根据载体和形式的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体验式教学可以表现为角色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角色情感、情景体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积极情感)、活动体验(组织论辩活动,体验不同情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合作研究中深入体验;通过阅读感染情绪,增强积极情感体验)等不同的具体形式[5]。
(二)整合资源,构建思政课校园实践教学平台
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个性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构建思政课校园实践教学平台。整合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传统网络、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宣传阵地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培养学生知(认知:认知与感知能力)、情(情感:体验与感悟能力)、意(意志:高尚品德与精神)、行(践行:行为与实践能力)的能力。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转化”,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信仰体系向行为体系转化[6]。成都理工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学工、教务等部门组建网校、微博微信平台、论坛,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网络BBS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上党校、团校、网络心理咨询等。整合各单位宣传阵地资源,就重大问题、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日等,联合行动,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舆论氛围,鼓励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
第一,以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的入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基本行为规范、道德原则、心理品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积极推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学生生活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存状态,提升学习快乐和幸福指数。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专题的形式,教学内容突出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思想;抓住“三点”,即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把握 “三性”,即把握强烈的现实性、鲜明的政治性和直接的针对性,找准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与衔接点,促使学生乐学、学深、学透。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手段,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适应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形势。
第三,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切入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浮躁情绪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学生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和风气。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注重以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学生社团特色活动品牌。加强学习指导,建立学习预警系统和虚拟班级,鼓励先进,激励中间,启发和帮助后进。建构起以探索和研究为特征、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成就、前沿学术和科学方法。大力开展课外科技与学术活动,经常性地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加 “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推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自主创新治学理念、严谨踏实的学习风气的形成。(三)多方协同,构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多方协同,通过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等形式,组建以大学生素质拓展、勤工助学、公益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体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时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类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体系化设计、项目化运作、课程化考评的总体思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拟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科目、环节和考核要求,并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实践体验,实现实践、生活和体验育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的融合,一方面努力探索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新模式、新渠道,在活动中融入“爱国、爱校、自强、诚信、感恩”教育主题,并将勤工助学岗位向助教、助研、助管等高附加值岗位倾斜,推动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到服务型,再到智力开发型的转化升级,使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事务管理,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通过体验式、参与式实践教学环节和组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层次的升华;同时促使其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强化社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与适应能力。
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体系,拓展教育路径
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构建环境育人、生活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价值引领和自我教育“六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操作系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以价值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环境
育人体系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双核,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质之所在。校园文化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同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凝练和传承。战时大学西南联大是我国唯一被公认办学水平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以其筚路蓝缕、诡谲多变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何以创造震烁中外的办学业绩?梳理联大的办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支撑联大人的精神力量就是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学术殿堂的坚守。正如联大纪念碑碑铭所云:“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又如,成都理工大学总结其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凝练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这些核心元素为广大师生代代传承,镌刻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已成为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和教学文化的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二)以全方位生活服务形成的生活育人体系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生活育人理念的充分体现。这一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杜威的理论是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学生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因而,“教育即生活”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高校思政课要以学生生活需求、成长需求为切入点,关心学生生活,化解学生在成长中的问题[7]。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课程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显然,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剧烈的转型和彻底的变化过程,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模式充斥着我们的神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大学生成长的背景,但又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无所作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教育改造社会生活的涵义。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简化社会生活,以便使大学生适应并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其二,净化社会生活。其三,平衡社会生活。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的社会生活”。
(四)以社团活动为主渠道的实践育人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充分借助五四青年节表彰、优秀学子访谈等文体活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马克思主义、雷锋精神学习研究会等青年群体组织和大学生艺术团、话剧社、记者站等校园文艺组织等多种 “立体化”方式,推进“高雅艺术、教学名师、企业名人进校园”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人文素质讲座、读书节、科技竞赛和科技成果展等活动,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既给学生知识的补给、情趣的添加和视野的开阔,更助其人格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
(五)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的价值引领体系
“身边榜样,前行力量”,运用榜样力量引领思想行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榜样鼓舞人。通过宣传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用生动形象的人和事在学生中竖起一个标杆、一面旗帜,提倡一种导向、一种追求。当前,崇善尚德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有抬头趋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通过发现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宣传、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倡导的价值观念变得生动形象,使先进的思想道德变得可学可行,让大学生看到榜样的力量、先进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去,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去,把十八大精神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成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真正实现以典型激发典型的链式反应。
(六)以自我激励、反省、诊断为目的的自我教育体系
自我教育体系就是一个通过反思促进自我发展和管理、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自我激励体系。通过自我教育体系,学生更加关注知识管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并进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受限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经历,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大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没有自我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因而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自我教育体系就是要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证据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价,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和,谷建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上):60-63.
[2]顾海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9-15.
[3]叶锦文.构建校本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1-14.
[4]高兆明.自由、教育、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14.
[5]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6]霍福光.关于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53-55.
[7]高继国,张春和,程孝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74-76.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