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第三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

2016-10-17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未知

日期:2016年8月27日
地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会议中心多功能厅
周仲飞: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七一”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明确阐明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党校、干部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教学培训的主题主线和中心内容,以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燕爽: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执政、治国的理论基础。95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解决革命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败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不仅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是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迄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季正聚: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科学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了深刻、深远的回答,对于中国、世界的发展有重大理论贡献。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更加开放、包容、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研究员)
于洪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世界提供中国样本
社会主义探索与改革是永无止境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离不开对历史过程的回顾,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探讨。25年前的8月19日,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直接结果是导致了苏联共产党被赶下历史舞台。随着苏联式社会主义遭受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进程进入长时间的历史低谷。邓小平曾说过,苏联搞社会主义搞了七十年,都不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时间验证了邓小平当时的结论,苏联式社会主义确实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彻底崩溃。但社会主义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进入低潮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总结经验、调整政策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问题。必须冷静、客观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所面临的困难、问题、挑战和压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文明也是一个整体。文明是平等、包容、可以互相借鉴的。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多种制度互相借鉴是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会提供一个新的、有别于西方模式的发展思路,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新的启示,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历史贡献的机遇已经到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李君如: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现在提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这个问题,恰逢其时。因为十八大以来雷厉风行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已经造成了一种不敢腐的震慑力,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从不敢腐推进到不能腐不想腐。不能腐不想腐需要制度、需要文化,同时需要把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文化转化为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执政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软环境”。第一,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政治状态、政治风气和政治环境。第二,政治生态不仅是官员的生存状态和从政环境,也是我们这个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软环境。第三,政治生态作为社会政治风气和环境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第四,政治生态也是政治行为面临的文化的、心理的压力,是一种以无形的方式左右人的政治行为的潜规则。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政治生态,首先要抓党风。在党内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要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严格执法执纪,对党内种种消极和腐败现象决不姑息养奸;还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守住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其次要抓家风,特别是要把管好干部的家属和亲属纳入党风建设,把党员干部家风和党风建设结合起来。再次要抓民风。要在全社会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树立守法崇德的正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商志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1840年到1920年这80年间,几代中国人上下求索,试图从传统体制和向西方学习中求变图存,但都失败了。在这样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很符合当时的需要。它的阶级斗争工具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建国后,作为执政党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直到今天。不能割裂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它要么是意识形态,要么是阶级斗争工具,要么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看是科学真理,从功能上看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从作用上看是阶级斗争工具,从存在形态上看是一种文化存在。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品性表现在:一、马克思主义具备科学的全部要素,真正具有科学性质;二、马克思主义广博丰富、大气磅礴,是庞大深刻的真理体系;三、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伟大思想;四、马克思主义是诉诸行动,并志在改变和创造的实践哲学;五、马克思主义是坚守人民立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指南;六、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开放,而非封闭的创新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与启迪,它从一开始就重在改造世界,寻求摆脱苦难和创新生活之路的哲学志趣,力求从神圣走向世俗,由彼岸回到此岸,解决现实关系和实际生活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独树一帜的人生哲学、生活哲学。马克思主义洞察性的预见以及严谨的逻辑力量,会带给我们别样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抚慰。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思想力量与逻辑力量,给予我们精神激励和思想武装。读经典著作,要沉入其中,细细品味。(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包心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聚焦点”和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勇立时代潮头、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变革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是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最重要任务。
当今我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聚焦点”,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国家治理层面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也是一个具有历史开创性的大课题。这样一个时代“聚焦点”和历史大课题,尤其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如何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促进我国制度体系进一步走向优化,实现制度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关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最重要最根本切入点。以制度现代化为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变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深入研究这个“后半程”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走向,毫无疑问,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生长点。时代与问题有机相联系,“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刘靖北:社会主义500年与当代社会主义
自1516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到今天已经有整整500周年。那么,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来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是什么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些都是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50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五大转变”或者说“五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第二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三次飞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第四次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向多国的飞跃;第五次飞跃,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历史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社会主义,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扬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普遍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教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