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2017-04-24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做到既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突出教学重点;二是如何进一步贴近实际,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现实针对性;三是如何进一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又妥善处理与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关系;四是如何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修订;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逄锦聚,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5.9.11~15
 
为了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反映2013年以来我国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使教材精益求精,按照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及教育部的部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编写组于2015年上半年对教材进行了认真修订。为了修改好教材,编写组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经典著作、党的文件,举行了10省市自治区教师代表和四川省6所高校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对使用教材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进行调研。调研中,老师和同学对教材总体上给予了肯定,认为教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版本,提出的主要问题是,教材的针对性、现实性、可读性要进一步增强,内容的繁简与课时要匹配。通过调研得到的深刻印象是,通过10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得到了加强,被重视的程度逐步提高,成效逐步增强,但尚未成为深受大学生普遍欢迎的课,教学效果不可估计过高,在一些调研的高校中大致排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在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在保持教材连续性、基本稳定性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做到既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能突出教学重点。二是如何进一步贴近实际,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现实针对性。三是如何进一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又妥善处理与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关系。四是如何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以下就这四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一、如何进一步做到既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突出教学重点
所谓全面,就是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要讲到,不可遗漏,不可偏颇,更不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断章取义,随意剪裁;所谓准确,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讲准,不可误读,不可曲解,更不可随意把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东西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这虽然是基本的但却是非常高的要求。过去我们吃过不全面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苦头,重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导致革命失败,人头落地;轻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导致走弯路,犯严重错误。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浩如大海,要从这样浩瀚的大海中找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经典作家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作出的个别结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科书不是学术专著,不应该只是某个学者或某些学者的一己之见,而应该表达为大多数人公认的、国家主流的、带有权威性的认识和见解。
在《原理》2007年第一版和2008、2009、2010的修订版的绪论中,编写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都曾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出于认识的局限,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却缺少概括。听取老师和大学生们的建议,吸取党的和学术界的理论成果,在2013年修订版的绪论中,编写组尝试性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如下表述,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1](P4)这样的概括总体上大家觉得还可以,但也希望能够进一步凝练,一方面使之更全面更准确,另一方面使重点更加突出。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实现这样的愿望提供了机会。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月23日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和2013年12月3日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两次讲话,①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了精到的概括,体现了党和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的最新进展。把这两次讲话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吸取到教材中,对于满足老师和大学生的要求显然会锦上添花。编写组认真学习并充分吸取了这两次讲话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新的概括,例如,对辩证唯物主义概括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等等;对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等等。对习近平讲话精神的吸取,不仅使对原理的概括更加全面准确,而且使重点更加突出。
教材内容力求全面与课时的有限是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既非常必要,又有相当难度。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全面准确阐述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对于用以说明原理的一些背景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压缩,与中学教材简单重复的论述,予以删除或点到为止。
二、如何进一步贴近实际,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
贴近实际,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现实是教材的基本要求之一,关系到教材的质量和效果。
本来,从2005年《原理》教材编写一开始,编写组就确定了明确的针对性,即着力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在160多年前产生的,今天时代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还会有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在前几版中我们都作了一些努力,例如。特别联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体系的最新进展,特别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但显然还不够。这次调研中,老师和学生反应的问题之一,是教材的内容有的还跟不上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问题意识、针对性有待增强。
为解决这一问题,编写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并把这些精神、意识和方法运用到教材的修订中。
在贴近实际,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方面,这次修订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在教材的第一章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中,紧密联系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阐明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在阐释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时,紧密联系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特别要联系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
在阐释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时,紧密联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实际,阐明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的重要性。
在阐释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时,联系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实际,阐明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的意义。
二是在教材第二章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释中,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阐明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阐明“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阐明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是在教材第三章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中,紧密联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阐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在阐明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时,紧密联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阐明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同时阐明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在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时,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的实际,阐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四是在第六章阐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时,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习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六条原则,即:其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其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其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其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其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其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②
三、如何进一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又妥善处理与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同时又是一个整体,所以从编写《原理》一开始,中宣部和教育部就提出明确要求,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这样的要求,编写组从第一版开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安排时,就注意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计划的一定学时要求出发,在内容和逻辑的安排上突出重点,使之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首先要突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同时在绪论中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理论品质和崇高理想四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力图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013年修订版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1](P2)与此同时,在各章中尽可能打通几个组成部分的界限,如在第四章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而是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进行分析。尽管作了这样的努力,但在调研中,老师们还是觉得现在的教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板块太明显,缺乏整体性。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重大进步。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毋庸讳言的是,在过去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看中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视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偏颇。这次修订,编写组认真吸取老师们的意见,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上进一步作出了一些努力,主要是,在绪论中进一步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论证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各章理论联系实际时从加强问题意识和实践性上突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各章的导语中增加承上启下的文字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实事求是地说,如何更好地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够真正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难题,这次的修订不一定能够达到让大家满意的目标,编写组将继续为此而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与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得益彰。分门别类研究越深入,越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越准确,越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分类研究的深入和全面。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在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同时,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还要继续,但显然不能拘泥于此,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丰富的宏伟理论大厦,我们还要进一步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样,既有分门别类的研究,又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定会更加深入。
四、如何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严谨的科学体系,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要严谨要科学。但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为大学生所读懂所接受,也不可能变成他们自觉的行动,所以《原理》教材在坚持严谨科学的基础上要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这次调查研究中,大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是,教材表述传统色彩太浓,板着面孔,文件语言多,说教多,生动活泼不足,吸引力不足。编写组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认为应该在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力争有所前进。
如何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有两种办法:
一种办法是在准确阐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时代、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大学生们感到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学了管用。如果通过学习《原理》,使大学生们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感到不仅学知识而且做人做事,不仅在学校而且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有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看家本领,会终生受益,那么《原理》的吸引力就一定会增强。理论并不一定都是通俗的,理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科学性,在于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于它能够解释实践指导实践,引领社会前进。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次修订时,编写组着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既联系当代世界的实际,联系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联系大学生们的学习、为人和理想信念的实际。相对于2013年版,在这方面教材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另一种办法是在教材表述形式上,更加生动活泼。例如采取资料框、图片、案例、经典名言,以及网络链接等形式,改变教材单一的“白纸黑字”形式,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为了在这方面有所改进,编写组认真研究了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也认真研究了中学生使用的政治课教材。这些读物和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图文并茂,通俗、简明、易懂。要不要把这些读物和教材的表述风格用于《原理》教材?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可以仿照,理由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喜欢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简洁读物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另一种看法是不能简单迎合这种需要,大学生在13亿人口中毕竟属于教育和知识层次较高的精英,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是《原理》的重要任务,这有利于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编写组的共识是,这次修订,重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上下功夫,表述形式上先做一点初步探索,例如语言表述上尽可能生动活泼等,大的变动再进一步酝酿,也诚恳希望老师和大学生们进一步出点子,以便把教材建设的更好。
 
注释:
①参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②参见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新华网》,www.news.cn。
参考文献:
[1]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