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把握好教材修订内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2017-04-24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吴潜涛

【摘  要】2015年1月至8月,中宣部、教育部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组,对2013年版教材进行修订,其主旨就在于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吸纳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修订的教材更加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坚持教材原有框架体系、内容结构总体稳定的原则,对教材的框架结构做了适当调整,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做了丰富、补充和调整。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精神,正确把握2015年版教材体系、内容结构、重点难点,针对大学生实际,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下功夫。
【关 键 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立体化教材
【作者简介】吴潜涛,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5.10.15~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础”课教材自2006年出版使用以来,历经六次修订,已经打磨成为广大师生高度认可的示范性教材。在2015年版教材出版使用之际,正确把握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重要突破点,以及教材各章节内容的修订情况及其来龙去脉,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召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了解教材修订的基本遵循和重要着力点
“基础”课教材的每次修订工作,都是在党中央有了新精神、党的理论创新有了新成果、高校师生对教材有了新要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对2013年版教材的修订,也是如此。2015年1月至8月,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基础》教材修订组,对2013年版教材进行修订,其主旨就在于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吸纳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基础”课教材修订着重在如下几个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1.更加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年版教材在绪论第二节中把第三目的目题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主线”。2013年版教材出版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报告,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新思想。为了在教材中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创新成果,2015年版教材着重通过对2013年版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归宿点进行了修订,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第一,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设置“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3年版教材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绪论第二节第三目的目题,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路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2015年版教材,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把2013年版教材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节题设置。在这一节中,设置了两个目: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论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第二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这三重维度,论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二,把“结束语”的题目修订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论述,“结束语”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要求,论述了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路径,即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二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四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为了各章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更加直接,进一步凸显各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这次修订还对各章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2.调整教材框架结构,修订各章节具体内容
这次教材修订坚持教材原有框架体系、内容结构总体稳定的原则,对教材的框架结构做了适当调整,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做了丰富、补充和调整。
第一,教材框架体系的调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和抓手。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及时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砥砺法治思维,提高法律素养,是“基础”课面临的新使命,也是“基础”课教材修订的“重头戏”。基于这种思考,这次修订对原版教材“道德与法”部分(第四、五、六、七章)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原版教材“道德与法”部分的内容,是围绕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一根本任务,遵循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思维理路来设置内容结构的。原教材第四、五、六章的内容,属于理论部分,其中第四章阐述的是道德建设的理论,第五、六章阐述的是法治建设的理论;第七章的内容,属于实践部分,阐述的是锤炼高尚品格的道德恪守和法律遵循。为了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有必要让大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这些内容应属于教材法律部分实践层面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安排在原有教材的第七章,不仅第七章中道德的篇幅和法的篇幅不协调,而且使第七章的内容过度膨胀,在整体上影响教材各章内容的均衡性和合理性。因此,在教材修订中,对教材中道德与法部分的内容框架进行了调整。一是拆散原教材第七章的内容,整合其中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内容,并加以调整、补充,在2015年版教材中设置“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修订其中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品德养成中的法律内容,融入2015年版教材第八章之中。二是在2015年版教材中设置“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论述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问题。从表面上,教材中道德与法部分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没有影响教材内容框架体系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在教材内容体系中,道德与法部分的地位没有变化;在道德与法部分,道德和法的序位没有变化;无论是在道德部分还是在法律部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理路、核心内容的安排也都没有发生变化。
第二,各章节具体内容的修订。(1)绪论的修订。绪论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目题变为节题后,为了维持“绪论”原有的篇幅,对第一节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压缩。即删减和压缩第一目的内容,目题由“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修订为“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删减和压缩第二目的内容,目题由“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修订为“更新学习理念”;删减和压缩第三目的内容,目题由“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修订为“确立成才目标”。其次,对教材的核心概念即思想道德、法律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修订和补充。(2)第一章的修订。第一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压缩了第二节第一目“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内容;二是进一步完善、丰富了第二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第三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三是调整了第三节的内容结构,把节题由原来的“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修订为“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把第三目和第四目“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的内容进行整合作为节下第一目“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内容,把第一目调整为第二目“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把第二目“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内容修订后作为第三目“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内容。(3)第二章的修订。根据第二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章题由2013年版的“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修订为“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由于章题的变化,本章内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由原来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变为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核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本章内容的两个有机部分。本章内容由三节构成。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论述中国精神的渊源、内涵及其时代价值,除第三目“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的内容,吸纳了原教材的相关观点和论述外,大部分内容都是新增的。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围绕节题要求,对原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修改。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原教材第二节第四目“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内容的改写、补充和完善。(4)第三章的修订。本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地方:把第一节第一目的目题由原来的“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变为“人生与人生观”;把原教材第一节第二、三、四目的内容合并,设置第二目“人生观的主要内容”;设置第三目“正确认识人生矛盾”,这一目的内容是新增加的新内容。(5)第四章的修订。本章的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章题由原来的“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修改为“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把第二节的节题由原来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修改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吸纳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讲话精神,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新增加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内容,重点阐述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设置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刻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梳理、压缩原教材第三节、第四节内容。(6)新设置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质”。本章内容是对原教材第七章中有关道德内容的整合和修订;在社会公德部分,新增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在论述“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的内容中,删除了原教材中“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的内容。(7)修订原教材第五章的内容,设置为教材的第六章“学习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体系”。本章修订的重点主要是:补充完善关于法律的本质、特征的论述,简化原教材第一节中关于“法律的历史发展”的论述,把第一节节题由原来的“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修改为“法律的概念及发展”;在第二节的“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一目中,把原教材“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简化原教材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内容,吸纳原教材第四节的相关内容,形成教材第三节“我国的宪法和法律部门”;设置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原教材第四节内容为基础,阐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内容及其基本格局。(8)修订原教材第六章的内容,设置为教材的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治权威”。本章的内容是在原教材第六章内容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主要修订点有:一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吸纳原教材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相关论述,设置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产阶级宪政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设置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在简化原教材第二节第一目“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法治思维的要义,从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比较中,揭示了法治思维的科学内涵以及树立法治思维的基本路径;设置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修订原教材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相关论述,增补了大学生尊重法律权威的四条基本要求的内容。
二、抓好增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最近,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也为高校教师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基础”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创新计划”精神,正确把握2015年版教材体系、内容结构、重点难点,针对大学生实际,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下大功夫。
“创新计划”强调,“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基础”课堂,是对大学生实施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课堂;《基础》教材,涉及广为社会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教好“基础”课,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运用理论科学阐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课教师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理论逻辑主线地位,明确各章教学内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与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实践活动。要深入研究“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宪政’”等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只有自己弄明白了,才能讲出理论自信,才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计划”强调:“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方法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十年来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近些年来,教育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遴选和培育了一大批教学方法改革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创新计划”强调,“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课,这是因为大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中才能深刻领悟教学的内容,只有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才能锤炼优秀品格。我们应当遵循育人规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积极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和践行的自觉性。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