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五全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创新思路研究

2017-04-24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肖映胜;吕学芳

【摘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其中,创新课程建设思路是首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全育人”的建设思路,即全新育人理念、全面育人举措、全程育人模式、全员育人格局、全心育人精神,彰显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五全育人
【作者简介】肖映胜,吕学芳,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5.10.97~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11YBA252)和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五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思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5)10-0097-004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可以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完善教材体系等多方面下功夫,其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是最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基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与体会,本文提出一条“五全育人”即全新育人理念、全面育人举措、全程育人模式、全员育人格局、全心育人精神的建设思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新育人”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表明,“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为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学生学习效果才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核心要素。根据“以评促建”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首先要构建全新的育人理念。
1.实现“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范式转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首先要构建人本范式,实现“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范式转换。“需求者本位”从逻辑上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施教固然重要,但学生能否自主自觉学习、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取决于学生自身。只有以需求者——学生为本建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突出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如何界定学生学习效果,从内容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规定,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内化,包括形成信念、态度、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信念、态度及观念的外化,实际上就是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从目标而言,学生学习效果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统一,以“真理”为依托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和以“行”为归宿的“知与行”的统一。
3.推行“准、精、新、实、活、管用”的教学效果衡量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需要考虑学校的差异性,但也不能缺失一套统一的衡量标准。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力度,遵循‘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和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原则”。[2]以此为依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衡量标准可以概括为“准、精、新、实、活、管用”。“准”即强调教材体系的规范性,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精”即强调教学过程的精细化与教学内容的精炼度;“新”即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方法手段的创新性;“实”即强调教学要实事求是,把握国际形势,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地方实情;“活”即强调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管用”即强调理论的指导功能,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方法的教学要切实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判断、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育人”举措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育人举措要全面,要体现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除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材体系、加强内容研究等常规措施外,还必须采取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特色做法。
1.利用高校“立人教育”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当前,很多高校开展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立人教育”。关于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江泽民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3]事实上,“立人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而且,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太强”“过于抽象化”,“立人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与“立人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能更好地促进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
2.利用地方性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及教辅。结合时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国际、国内信息也是必需的。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地方性教育教学资源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性教学资源的选取要体现鼓舞、感染、鞭策、导向功能,可以是地方励志故事、先进事迹以及感人事迹和地方历史文化,可以是学校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以及重大纪念事件,也可以是教师们研究出来的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成果。同时,充分利用地方本土资源,广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课程教学“三贴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3.利用专业性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教学对象不能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事实上,实效空间与实效对象的拓展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升的重要表现。“思政大讲堂”旨在要服务师生、服务地方、服务大众,实现教学阵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对象“在校学生”与“社会学生”相结合。首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受聘为地方与学校的理论服务专家,经常性为地方和学校各类、各级领导干部解读中央文件精神,分析国际、国内、省内及地方形势,尤其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其次是主动服务地方民众,宣传、讲解党的大政方针,指导人民大众生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次是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努力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课教育,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专题报告,为大一新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毕业生作就业指导,为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程育人”模式
“全程育人”模式就是全程教育与全程考核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它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持续性教育教学的要求,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需要,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基础知识、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实践能力等相结合的综合培养。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程教育主要包括课堂集中教学与课后继续教育两个部分。课堂集中教学是任课教师传授课程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首先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安排规范化,严格按照“05方案”要求设置、安排、实施课程教学。其次积极推进课程教材科学化,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再次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专题化。课后继续教育是课堂教学外和课程结束后的继续教育,体现课程教育教学的持续性。课程继续教育的内容根据需求而定,因此要遵循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原则。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首先搭建课后继续教育与交流平台,进一步回答课堂没有详细展开的问题和课后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其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搭建课程拓展教育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巩固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再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搭建教学内容转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程考核。全程考核就是对大学生四年进行持续考查,毕业前夕才给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成绩。全程考核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一份成绩定品质”的观念,克服过去期末一次考试(通常是闭卷)“平时不学,考前一星期搞定”的弊端,其内涵包括“学前考试与学后考试”相结合,“卷面考试与平时测试”相结合,“知识考查与素质考察”相结合,其要求是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都考查。具体做法如下:课程成绩由课程考试成绩与每学期思想政治表现成绩组成,各占一定比例,课程最终成绩到大四评定;课程考试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成绩由学生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全程考核方式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科学性、持续性与目标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育人”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仅仅只是专兼职教师的责任,而应举全校之力,形成以教师育人为核心,领导育人和职能管理部门育人为补充,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教师教书育人的专门研究已很多,此处仅从其他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1.领导为育人把握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有为、有效、有力的领导机制,为课程建设和教书育人把握正确的方向:领导把好课程建设方向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领导、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条件建设、德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效果测评等方面宏观指导;领导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定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课程建设的思路、方案、措施,并开展具体的指导与评估,以听课、评课的方式直接指导一线教师的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领导把好课程建设示范关,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建设,包括主持精品课程、主讲形势与政策报告、开展“立人教育”、参与课程建设研讨会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起典范作用。
2.职能部门管理育人。学校各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台各项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例如,宣传部可以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和德育专项课题;人事处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工程”,在师资培训上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大力度支持;教务处除了不折不扣执行“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外,适当增加教学运转经费和教学实践经费;学工部更应积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标,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教育、学生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讲座,大力组织“三下乡”“献爱心”“树精神”的实践活动。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学生辅导员积极抓好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思想表现、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及时、真实给出学生每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考核成绩。
3.后勤人员服务育人。身心健康是学生学有所成的基本保障。生理与心理的和谐除了与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规律有关,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也是密不可分的。高校产业后勤的生产、服务活动涉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勤服务工作人员通过优质服务发挥育人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后勤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后勤人员应把服务育人列入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如学生宿舍管理中心、膳食服务中心,以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使学生感受主人翁的地位;网络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网络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借助网络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积极开办各种栏目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交流心得、发布信息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服务。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心育人”精神
一般而言,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方法及育人成效是有差别的,但全心育人的精神可以是无差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全心育人”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过程,集中体现在教书育人要上心、勤用心、肯费心、多关心,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1.教学态度要上心。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坚定,对课程的部分内容不认同,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新育人精神首先体现在教学态度要上心,具体而言就是要讲政治性、讲责任感、讲事业心。坚持讲政治就是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全心育人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讲责任就是明确角色,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荣,勇于挑起培养高素质、高品德、强能力的大学生的担子,对党对国家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讲事业就是不讲条件,不求功名,不计较得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学生培养当作一番事业去干,勤勤恳恳,孜孜不倦。
2.课前准备勤用心。课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精准、讲得精辟、讲得精彩,教师课前准备一定要勤用心。首先,反复备课,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一定要熟而再熟;反复推敲,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样才能做到有说服力有影响力。其次,耐心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有效手段。课件制作在反映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一定要美观、漂亮、有效果,力争精益求精。再次,悉心搜集资料,教材空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需要大量的、最新的相关资料予以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面广,内容多,且时代性很强,变数也大,搜集资料更要悉心。
3.课堂教学肯费心。课堂教学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所学。有很多一线教师坦言,要想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肯费心。首先要吃透教材,驾驭教材,融会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突破章节的制约,而要从整体上理顺教材,形成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有机统一。其次多出点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越来越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多想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参与、行之有效的点子,譬如“学生讲教师评”、分组讨论、分析热点问题、角色模拟、论点争辩、视频观摩、实地体验等。再次因人施教,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差异和不同特点,采取“适度分类教学”,体现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在讲授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的应用、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体现学生专业优势与兴趣爱好的差异。
4.课后指导多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持续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局限于一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事实上,大学生在结课后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予以多多指教。具体而言,由于学生的言行、品行不是一朝形成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做人立身持续关心;由于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多变的且是不定期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在思想状况上持续关心;由于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刚刚起步,所以必须对他们在课题研究上持续关心;由于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不正确的,就业思路是比较混乱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在就业指导上持续关心。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更是实现全程育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