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2017-04-24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彭庆红;潘红涛

【摘  要】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必须大力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系构建须立足课程自身特点,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功夫。要从课程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以及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来建设立体化课程体系,不断增强课程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关 键 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立体化;体系创新
【作者简介】彭庆红,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红涛,北京科技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5.11.31~34,11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科技大学文科资助课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1]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弥补短板,以更有力措施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高校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必须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精神为指导,确立问题导向,科学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规律,从课程的体系构建入手,注重在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开放性上下功夫,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亟待体系创新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创新不仅是解决当前这门课程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也是适应这门课程特性进行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体系创新去突破
自1987年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来,不少高校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增强教学实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体系创新去突破。
1.教学模式单一,管理不规范,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以讲座、报告形式为主,教学组织管理主体不明确,教学实施大纲不清楚,缺乏课程规范性。数百甚至上千名学生被“圈”在教室或礼堂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但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教材与系统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教学形式与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估,管理也不够规范。在此情况下,不少学生是出于修满学分需要而参加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2.教学内容滞后,时效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尽管主管部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会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也组织相关培训研讨活动,但是,授课教师参与统一培训人数比例较小,教师根据要点备课时间周期较短,往往难以及时充分地准备教学讲义。形势与政策本身变化快,再加之各类信息借助网络的广泛、快速传播,学生基本同步在接收信息,甚至某些方面相比教师超前了解信息,这样导致一些课堂教学内容滞后、时效性不强,最终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
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学科支撑不够,导致教学运转不畅。虽然形势与政策教育早在10年前就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必修课程序列,但是,在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没有纳入本科生(或研究生)培养方案,也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学队伍。一些高校组织与动员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虽然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很有必要,但是,年轻辅导员讲课往往难以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要求。整体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另外,由于知识覆盖面太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支撑恐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难以承担。如何动员和吸引其他学科力量来支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师资力量不足、学科支撑不够必然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不通畅,靠单一的学院、单一的学科甚至是单一的学校都难以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正常运转。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鲜明特性需要通过体系创新来实现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创新的直接动因是目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深层原因是这门课程的特性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众所周知,形势发展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形势的分析和评价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反映着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性。[2]同时,我们党和政府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对中国国情和发展前景的阐述,对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无不体现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意志,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以及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变动性和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这是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明显的区别。这门课程着重进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行动纲领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分析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外交原则立场的教育[1]等,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具有很强的变动性。所谓针对性,一方面是指课程教学内容要针对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即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变化中的国内形势与政策、变化中的国际形势与政策;另一方面,要针对人们对当前形势和现行政策认识和看法方面的分歧,要针对人们的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来组织教学等。
3.“形势与政策”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政策性、变动性、针对性等特性必然带来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也对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到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就是特别强调灵活多样。例如,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固定开设一个或两个学期即可,而“形势与政策”课程贯穿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求全覆盖、不断线,这样教学组织形式就必须灵活多样。这门课程师资队伍在构成方面十分复杂,不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有高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师,甚至还包括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除了理论讲授,还有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构建
高校应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教材体系建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它始终会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材体系不是一本书的概念,而且全国统编教材确有难度,在此情况下教材体系的建设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主要内容。一是由教育部牵头组织专家编制的春、秋两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这个要点是各级各类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指南。二是将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组织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三是将中宣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不定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文字、音像资料作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四是把各高校立足省情、校情等组织编写的本土化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资料。另外,要重视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质量建设,重视教材的数字化载体建设,实现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人才体系建设。“办学之道,师资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键。精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可通过以下三支队伍的建设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一是在本校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教学工作,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师和有关专家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教学工作,组织与引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辅助教学工作。二是组建一支本地跨校兼职教师队伍。即充分发挥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打破校际间师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一支跨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建设一支社会特聘教师队伍。即聘请高校属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较高演讲能力的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聘教师、特约报告员等。同时,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进行社会实践和外出考察、组织教学研讨等方式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教学体系建设。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是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除了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要点要求外,还要科学设定教学基本模块,例如,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述、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下面还可细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外交、军事等板块)、重大政策与重要改革开放举措等模块等。在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大学阶段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员全过程覆盖,实现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的有效结合。根据具体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讲授、专家报告、集体研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调查研究、课堂辩论、微视频展示等方式方法。
4.学科支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的建设是教学体系科学、规范运行的动力和源泉。“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形势与政策,主要研究形势的本质、特点、成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政策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制定和实施的规律。[3]“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要加强学科支撑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支撑体系,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5.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和管理环节。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既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应着力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二是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三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学生课程学习最终评价方面宜采取期末考核与平时表现考核结合、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活动成绩相加的方式等,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创新计划》中强调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加大投入以及加强组织领导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该课程的运行;其次,要加强投入,提供足够物质条件(包括经费、基本办公条件、教学信息资料等)来保证该课程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要通过适当的督导来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方向正确、质量可靠、运转过程顺畅。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创新的初步实践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自觉地以体系创新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该课程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即从整体上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包括教学理念、管理机制、内容设计、方法与手段、师资配备等方面改革创新,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级指导与院级组织相结合、网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这一体系自2012年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一套协同机制与办法,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同行的认可。
1.整体设计学校层面的工作平台与队伍。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党政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协调,涉及教学过程中人、财、物的保障等各种问题,在更大的层面上还涉及社会、高校和家庭的联动。因此,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整体设计。第一,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出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专门文件。文件对课程性质、课程要求、教学组织管理、条件经费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最权威、最基础的依据。第二,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主责单位,以解决一些高校主责单位不明、学科支撑不够的问题。第三,组建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团队。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单位共同参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各学院确立专门联系人参与组织相应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工作。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也参与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序实施,例如,教务处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指导、督查与教务管理,保卫处对大型专题报告会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工会提供大礼堂场地基本服务等。这样一种设计,从制度、外围层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实施过程。在改革中,我们以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科学合理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教学内容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特别强调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我们区分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群体安排相应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本科生课程设置方面,按照2学分的整体要求,我们设计1学分的理论教学、1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大一年级学生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形势与政策教育,并组织参加国史国情、党史党情以及其他相关的热点专题报告;大二年级学生主要集中开展课堂教学与专题报告教育;大三、大四年级本科生除了参加有关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宣讲会外,主要开展行业形势、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教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同时开设供学生选修的“中国与国际发展前沿”课程。目前,该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大模块:第一个是相对固定领域的理论教学(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概论、当代中国政治热点问题解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党的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解读、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教育等);第二个是动态的专题报告教育内容模块(包括党史党情、国史国情、热点动态、科技与国际发展前沿等)。为了丰富教学形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教学体系还专门设置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主题班会为必修,以观看红色视频资料、社会调研以及演讲、宣讲、朗诵比赛为选修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手机报、相关理论教育微信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网站与专栏等平台为主的网络教育教学体系。
3.夯实开放式协作型的学科支撑。学科支撑一直是“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短板,我们通过开放式协作团队来突破这一难题。北京科技大学以工科为主,文科力量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建设“形势与政策”课一开始就按照开放、协作的思路来设计。我们利用北京市专家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市范围内组建研究团队与教学团队。我们联系了一批专家学者,邀请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开展理论研究与课程研讨,共同编写教学讲义,近年组织编写的《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讲义(含课件)5本(已出版3本),并已制作校内外专家讲座视频60余部(含大部分文字稿),以较丰富的理论成果、教研成果、专题报告成果来支撑“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4.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实践教学是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处、研工部等密切配合,组建合作团队指导实践活动。课程组系统设计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项目,面向学生团队招标,给予立项资助。鼓励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特别是重点指导求是学会等一批学生思想理论社团活动。例如,该社团近年以中国梦、中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为主题,结合社会热点、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调研、演讲、朗诵以及宣讲比赛,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渗透其中,形成“中国精神寻访”、“求是观察”等一批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生参与度与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
[2]康强,等.形势与政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陈红儿,等.形势与政策教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