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7-04-24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李祥永 李 江

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局面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将此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用系统思维进行顶层设计。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坚持中国立场,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生动的中国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分层教育、中国坐标与全球化视野、多民族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顶层设计与分层教育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联动工作布局,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对外宣传有规矩”的基本原则,健全课堂教学阵地管理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建设;建立课堂内外有机融合机制。积极实施分层次、差异化教育:注重不同民族学生教育内容侧重点的差异化;注重不同学历学生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差异化。
中国坐标与全球化视野相结合。要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话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教育方法。
国家认同与多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当代“中国—世界”的空间坐标和“历史—当下”的时间坐标,使中国面临着多样化的语境。这种多样化的语境要求我们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多民族的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国家认同为前提;文化认同为基础;价值观认同为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能力提升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能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方法,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思维能力;政治辨别力;领导力;创新能力。  
摘自《高校辅导员》(济南),2015.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