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效果仍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政治认同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部分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和教育环体的复杂影响等。因此,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环境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胡建、何沙沙,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6.8.70~7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2CKS013)、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研究”(项目编号:CSZ16001)阶段成果。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1]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政治行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良好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政治能力、端正政治态度、规范政治行为,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不断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指高校和其他教育主体根据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系统的教育方法和多种教育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夯实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提升政治能力、端正政治行为,形成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政治认同。
一、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问题分析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渠道,各高校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推进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开展,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育内容方面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对教学内容的挖掘与讲解不深入、不充实。一方面,我国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往往限于在必修的思政课中,而没有将政治认同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中很少体现政治认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各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多以知识灌输和基础理论教学为目标,缺乏切合学生实际的生动丰富的实践教学。调查显示,“仅有44.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报告(学习)会议。”[2]同时,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时间过短,每周仅安排一两节一到两小时的课堂教学,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教学中只能进行基础性讲解,无法深入探讨,导致有0.3%的学生认为我国现在搞的不是社会主义,16.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学说,0.8%的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失去信心,更有7.3%的学生没有信仰。[3]
(二)教育主体方面
1.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概念模糊、认知度不足。有调查显示,“之前对政治认同的概念”如何看待的问答中,十分了解的仅为17.4%,不是很清楚的过半,占到58.2%,只听说这个名词的占到24.6%。[4]同时,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从众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出现政治冷漠态度,对于当前政治事件总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部分高校师资队伍不强大,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个别教师对时事政治关注度不高,缺乏自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导致不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弱化了政治认同教育效果。
3.个别教师和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形式主义严重。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导致学生和教师重视不够。
(三)教育环境方面
1.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贪污腐败严重、政府部门公信度不高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失望。社会在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也使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和政治价值的认同产生了不信任。
2.当代社会多元思潮环境下,思想单纯、喜欢新鲜事物、崇尚自由的大学生在西方和平演变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一些向往西方价值观的大学生则通过有形无形的方式不断同化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造成了喜新厌旧、注重物质享受、放荡不羁的环境氛围。
3.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则打着视频教学的旗号,在本该进行政治教育的时间放映一些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的视频;有的教师则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大肆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等危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二、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专题性政治理论讲解和相关学科联合教学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一方面,思政课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缺乏专题性政治理论讲解。政治理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系,大学生的思维体系尚不成熟和完整,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专题性政治理论讲授,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其主要内容。但现今思政课教材中对与政治认同教育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集体主义等内容只做了提及或浅谈,并未进行专题性地详细讲解,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理解教师所讲内容。
同时,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还缺乏政治学等相关课程联合教学。政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至关重要。其中,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它能为大学生学习系统的、最新的政治内容提供帮助,但当前的政治认同教育主要以思政课为主,且这些课程大都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缺乏对政治主体、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等政治学相关理论的讲授,使得大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国家机构设置,不能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不能清楚地行使和履行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部分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着主导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有个别教师没有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主导作用发挥仍不充分。
1.个别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具时代性的教育活动,要想充分挖掘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的形成,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与时俱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更新慢,未能用最新素材进行教学。
2.缺乏因材施教。在现有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年级差异等情况,而采取大致相同的授课方式及教学内容,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效果。
3.个别教师思想行为表里不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学生的言行举止会受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但现今各高校中的部分思政课教师有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例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极力地向学生讲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对党和国家处处表现出批判性和不赞成,给学生带来困惑甚至歪曲其思想观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影响
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课堂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推进有着重要影响。
1.课堂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健康、自由、活跃的课堂环境能促进师生交流与相互探讨学习,但现今的思政课多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认知教育,缺乏交互性与情感性的师生交流探讨环境,从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顺利开展。
2.同辈群体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强调了他人和榜样对青少年的影响。[5]同辈群体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处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初期的大学生,自我个性比较突出,思想见解独具一格、互动频繁的同辈群体之间会相互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非政治性会造成盲目从众现象的发生,同时他们之间政治认同意识的差异性、多样性、甚至对抗性都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
3.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生活在从学校向社会转化阶段的大学生,不可避免要面对思政课中所学的知识与他们所接触到的社会现象的差距,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形成。当前社会转型期,在经济改革中的负面现象,冲击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如,政府行为的不透明、官僚主义等现象,也都不利于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提升和政治认同度的提高。
三、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就必须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教育环体着手,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开展,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加强专题教育,发挥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心不是理论的灌输,而是抓住学生对政治问题感兴趣的方面”,[6]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程度的差异性,对思政课中简单提及或浅谈的有关政治认知的知识点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专题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各高校应该依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研究团队、聘请专家教授等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解,以巩固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知识基础,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顺利开展。
同时,协调各相关学科的教育力量,发挥教育合力。加强政治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联合教学,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教育体系。政治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类在政治上的思考、情绪和行为,它能帮助大学生理解政治动机、政治社会化、政治个性、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同时,社会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确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认同现有政治体系等。所以,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联合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丰富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端正政治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政治认同程度。
(二)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增强教育能力
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要担负起并完成好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任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7]因此,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其教育教学能力,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有效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关键。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思政课发挥育人作用的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完善教学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身,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提高自身在党的基本理论宣讲中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政治信仰。
2.因材施教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关键。由于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的不同,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仍然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重点引导。如,对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减弱、期望值与现实差距加大的大二学生和面对找工作所带来巨大压力的大四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和科学的教育引导,激发他们的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三)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健康优良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实现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对于构建健康的外部环境而言,积极互动的课堂环境、相互促进的朋辈群体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构建积极互动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最根本的途径,互动性强的、活跃的课堂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思政课涵盖当今时代发展最新理论成果,要求有一定理论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一理论灌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前分享、上课中的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营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同辈群体环境。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是同辈群体,所以同辈群体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度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在同辈群体环境构建中,需要培养“魅力型”核心人物,借助核心人物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带领大学生相互学习,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同时,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健康的同辈交往,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引导政治价值观互相交流,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打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思政课固然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使我们意识到净化社会环境以保证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依法惩治经济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引导经济公平有序的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方式。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面临着来自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教育环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坚持做到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立足现实政治发展潮流,前瞻政治发展趋势,就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丰富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提升大学生政治行为能力,从而有利于顺利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
[2]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3]戴钰.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4]文婷婷.政治认同视野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5][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周晓虹,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
[6]冯竹君.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7]商存慧,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N].人民日报,201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