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学术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运用研究——以中共党史研究的成果运用为例

2017-04-28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杨攀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承担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又有着与课程教学并重的科研任务要求。体现科研成效的学术成果,对于教学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既贯彻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又塑造课程蕴含的精神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其蓬勃发展而又充斥疑虑。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中的不足,打破课程教学改革中遭遇的瓶颈,实现学术成果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是一项重要举措。学术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既可以发挥学术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深化和延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堂,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相统一、教学与科研以及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学术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运用
【作者简介】杨攀,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6.4.18~23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承担着传道授业、施教育人的重任。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与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改进与突破,则是承担这一门类课教学的教师要思考的重要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从事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较多科研任务。这些科研工作,往往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学习基础上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阐释具有较强耦合性的研究性工作,也蕴含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本身的精神内涵。在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呼声与步伐中,学术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学术成果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衡量其是否能够胜任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展现其教学科研风采与所持研究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从第一个层面来看,学术成果是思政课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一项必然要求,是对教师努力工作成效的彰显和对教师科研实力及创新思维的体现和反映;从第二个层面来看,学术成果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学术”,表明是学中有术,也就是在教学研究中形成的思路、方法、认知体悟;二是“成果”就是收到的果实,也就是研究工作方面的成就,那么既然已经有这个果实,就应该可以“食用”,把成果溶解到教学当中去,或者扩大成果的影响力而使它发挥有效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更为生动具象的研究意义所在。
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讲,本着在“新的特殊的历史时刻”下进一步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坚持教学改革的精神和原则,要求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尤其是一贯以来备受瞩目又充斥质疑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厚性、教学目的的明确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这就为学术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契机,这同时也是学术成果合理利用的基础性平台。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以笔者教学科研经历及所掌握的关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资料来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如下:
在教学过程上,主要教学模式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采用专题式教学或者章节式教学;师生互动和主题讨论为其次;此外还有开设思政选修课、仿真式教学、一多结合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专家讲座等。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最多的是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考试则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得分,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期中测评考核。
在教学效果上,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气氛、学生的成绩、教师的评教成绩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印象五部分进行分析。据笔者所在的单位情况和笔者亲历的班级教学来看,出勤率保持较高,学生的评教分数也教为客观,评教分数在逐步上升;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总体较好,课堂的整体效果也较好。适当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譬如看电影、纪录短片、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则教学的活跃度更高,也更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和实施中存在相应问题:
(1)对思政课的教学定位存在偏误,没有完全考虑其作为课程所应遵循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无法否认的是,它首先是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存在的。既然它是一门课程,那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必须遵循课程建设中规律性、必要性的东西。而不能执目的为手段,过度强调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否则在授课中就会出现空洞和虚化的情况,使学生觉得整个教学过程无趣甚至无用。
(2)思政课有时流于形式,会带有主观色彩和随意性。有些思政课教师因颇具个性或者个人意识较强也较为独立,上课的时候会形成个人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若是与思政课的内容密切贴合,则是极为乐观的现象;但若与教学的内容相脱节,且在传授观点意见的时候习惯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这在学生看来思政课有时会成为“牢骚课”。这就偏离了思政课本身设置的作用和其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地协调。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一方面承担着教学任务,一方面又有着较高的科研要求,两者都是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不可疏忽。这样一来则体现为教学与科研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能协调共生,教学科研不能有效融合,不能够较好地实现教研相长。
在一个更为宏观纵向的层面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对接良莠不齐。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同是担任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公民政治意识与责任的重要课程载体。对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整体思想政治课的设置较为基础和宏观,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明显地更加分门别类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做了深入系统的介绍,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做了更为具体厚重的展示。
笔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执教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讲到一个体会:在高中的时候老师说大学就不会那么辛苦,到了大学觉得根本不是这样。出于关心爱护孩子目的的善意的谎言固然没错,培养未成年人理性务实的价值观在这个时代反而重要。启蒙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可浪费了时至今日孩子们比过去都要好的物质条件,也有必要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利用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本职工作上做好相互的搭建和链接。而在当下,这种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影响的思想政治课及其相关培养任务的对接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脱节,并没有达到共鸣或达成共振的现象。
三、以对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为例进行探讨
笔者作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学科研岗位教师,自入职以来,一方面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着较高的科研工作任务与要求。笔者在政治学相关领域接受了系统专业的教育,入站博士后流动站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2年的台湾政治大学交换生经历,博士论文选题“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使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对“台湾地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研究资料,加深了研究兴趣。这方面研究,一是国内整体研究还没有,二是在目前新的历史时期来看又有其必要性和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我将研究方向确定在“台湾地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这一领域。这一领域日后可以拓展的研究在于: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经济发展、治国理政、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做两岸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
以教学内容为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关于第九章的内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是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谈论祖国统一问题的重要章节。在这一章的引言中,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强意志。”[1]本章内容在理论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党的和平统一的理论和政策,在实践上可以呼吁积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在这一章的第一节从“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三个方面指出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节系统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包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以及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特别是对台湾问题,据笔者上课体会和经验来看,亦是学生们普遍关注较多、兴趣较浓、且在课堂上乐于交流探讨与发声的重要知识点。这一章在本章小结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2]作为同根同源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究竟在哪些方面与大陆相同,又有哪些原因造成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大陆不同,台湾人的社会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台湾人怎么看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学生们有足够的好奇心愿意了解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就有足够的活力和空间可以释放和施展。那么,博士阶段的选题和今后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以及目前正在从事的相关研究成果,就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可以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上加以利用了。
教材指出,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回答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也回应了当前两岸民众关心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3]这就可以将学术成果中对“一个中国”的调查和认同,将在研究中对台湾人的基本政治态度、政治生态的了解和把握,融入到这一点当中展开理解。如:台湾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者认为“自己是不是台湾人和中国人这一点上并不介意”的比例各有多少,形成这些比例的原因有哪些。“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互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4]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由于内政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以及两难关系在历史潮流中的变化发展。学术成果中依据时间为转捩点而尝试的研究,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台湾对中国共产党这一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执政的情况,研究的目的和认识的观点随之改变。因此,这些改变及改变背后的动因动机,可以更大程度在课堂上被学生知晓。“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互相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5]综合后面三点要求,实际上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切入,不仅是进一步深化认识台湾的一个很好的角度,这也是笔者在获取学术研究的材料中特别愿意体会并将之拿来与学生探讨的一个视角。台湾在历史发展中与大陆关系的特殊性,也是台湾的独特面,这个独特面,用文化的视角去解读,或许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对两岸关系的认识,而是可以更加饱满地再次触及到这门课程所要关心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甚至是与这门课程交叉融合的其它学科及成果方法。台湾原“文化部部长”、当代作家龙应台在文章《在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是这么描述的:“我喜欢在Starbucks买咖啡。不见得因为它的咖啡特别好,而是因为,你还没进去就熟悉它的一切了。你也许在耶路撒冷,也许在伦敦,在北京,或者香港,突然下起冷雨来,远远看见下一个街角闪着熟悉的灯,你就知道在那里可以点一大杯拿铁咖啡加一个bagel面包,虽然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全球化,就是使你客舍似家家似寄。我更喜欢在台北的古迹紫藤庐喝茶,会朋友。茶香缭绕里,有人安静地回忆在这里聚集过的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以及风流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划下一个社会改造运动;紫藤花闲闲地开着,它不急,它太清楚这个城市的身世。”[6]因此有人大体生出这样的感触:“大概世界上的每个城市都要面临这样的事情,外来文化气势汹汹,本土文化犹在力争,社会发展的洪流太快,文化被挟裹在时间的车轮里挣扎磨合。有的城市被现代化吞噬了,有的城市还沉浸在古老的节奏中,有的城市双方掎角之势——高楼大厦之后隐藏着破旧的菜市场。两方角斗,总有胜负。然而台北不一样,它似乎全盘吞进了外来的文化,并不挣扎也未曾抵抗。但特别的是,这些外来的文化似乎也完全没有融入本土,宛如水油之分,在喧闹的,现代化的表面之下,台北自己的味道依然在那里。在西门町疲惫的清晨,从西门红楼斑驳的墙壁一角悄然延伸出来。”[7]所以说通过组织学生探讨文字带给人的直观感受,以文学作为窗口,结合笔者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对台湾社会的感知与了解,结合教材知识点,对学术成果在课堂上的运用来讲,具有较为形象的拓展阐释的作用,推动以政治与文学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教学课堂上的施教。
又如在谈到台湾这个内政遗留下来的问题时,要从解放战争谈起,从蒋介石退守台湾谈起。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九二共识”,两岸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的这段历史,两岸关系的长足发展是两岸执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时因为内政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差不多可以解释这种关系。由于国民党退守台湾,出于想再次“反攻大陆”的计划,台湾当局就有一项任务就是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与政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班子是怎么执政的,怎么运用执政资源的,怎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搞社会建设的。这个时候学术成果中关于“不同历史阶段台湾研究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目的”这一点就可以充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对台湾研究者纯粹学术研究、学术政治并举的研究、以政治为目的的研究的派别所产生的研究观点和看法,也可以借助时代的变更介绍给学生,借以窥视研究背后的动机,也藉此阐明政治之于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再如学术成果可能派生教学意境,也就是一般意义下所指的教学方式。在使学生了解了台湾人怎么看待大陆,台湾人怎么研究中国共产党,台湾人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是如何形成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之后,实践设计是可操作的。可以试图设定一个实践作业:“以推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两岸同胞共同福祉”为主题,策划一场两岸交流的活动。活动时间内容形式不限。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性就大大提高了。这会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当是作为国家主人公的身份,参与两岸共同发展建设的需要。有了对台湾当地的一些认知,再去根据自己的认知策划相应的活动,学生可以选取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以笔者授课的效果看来,策划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不乏灵光闪耀,学生也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而觉得学习这章内容是有成效有心得的。比如一些学生以本课堂的主要内容为依据,设计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是“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共荣”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有的学生以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为活动的依托,旨在设计一场促进两岸大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精神领域的交流的综合活动;有的学生以艺术、音乐、电影、美食等为主题,设计相关领域的沙龙、晚会和节日;有部分学生以当今信息化时代大背景大环境为切入点,探讨科技对经济发展和促进企业发展与两岸经济的推动作用。这些不同的活动设计方案,建立在两岸的历史地理条件上,具有清晰的脉络和合乎实际的逻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从总体上来讲,以笔者所在单位的教研室和笔者所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例,就有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如下基本的教学体会:
第一,关于教研室的基本情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原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简称“概论教研室”。教研室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出发点,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揭示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及其科学的理论内容形成的必然性、实践性与真理性,使学生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研组10多名执教者,分别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及师资博士后。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执教经验、科研成果和求学经历,且工作负责为人师表,普遍受到学生喜欢。
第二,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这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编写组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世纪新阶段这么几个历史阶段,具体来看,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以及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外交等问题,最终回归到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根本事实。这门教材的所有内容分为上、下两学期讲述。讲解内容多,对执教者对该课程的综合认知能力要求较高。
第三,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学习情况。以笔者所承担教学为例,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得到锻炼和学习中得到提高,按照学校培训的相关要求,听习了本教研组教师的课程。对听课学习深有感触。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以及贯穿教学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灌输,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均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课堂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门课属于什么性质的课程,它对于学生来讲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似乎都不需要刻意强调。讲授有内容、有价值的、真诚的有生命的课堂,是这上好此门课程的关键。
四、在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学术成果利用效果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科研成果运用“三步走”战略。首先将研究带入课堂,结合教材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获取更多一手材料。在学术成果形成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笔者在内的思政课教师,都必然经历了资料图片的大量搜集与整理、甄选与使用工作,在这个阶段所接触的资料,很多都是花费了心思和时间到图书馆、档案馆,或通过各种购买以及去与研究相关的地域而收获的一手材料,这些材料若是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便是佐证教学观点和充实丰富教学课堂的生动形象的材料,可以充分使用。其次将学术成果的相关观点引入课堂,组织讨论及辩论,使学生在思辨中更为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学课堂的多样化,体现在学生的高度参与和教学的不拘泥于形式。因为一些较有研究价值的观点引入课堂而展开的辩论,是有必要也是必然可行的。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好奇心,使得以辩论、演讲等为组织方式的知识传递更易开展,这也是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和深入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优良途径。最后将研究及学术成果带出课堂。在学术研究的成果经过了课堂与学生的触碰砥砺之后,把“加温”的成果再带出课堂,使其得到社会重新的修润与丰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教材上理论的阐述,也不仅仅是我们在课堂上的探讨,把它们返还给社会的时候,借以发现的要比在课堂上的丰富得多,借用“发酵”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引发下一轮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在探讨、实践、再检验的过程中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提升价值判断的能力。在这个时候,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执教者也未尝不是一种特别的收获。
第二,培养学生认知和利用学术成果。培养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综合性国际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的一个特点是时代性,也就要求要与国际接轨,要有国际性的视野。学术成果亦如此。将学术成果中的国际性观点、视野和看法融入到教学课堂中,便有利于自觉地打开课堂国际化的视野。此外,可以培养学生共同参与学术研究,例如,在成果的基础上设计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融合的方案。学术成果存在一个已有研究成果和可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可以拿来在课堂上利用,提供给学生共同参与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若这个学术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则可能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更高。比如笔者研究的台湾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可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建设各个方面。在这些方面,可供学生参与与发挥想象的余地就较大,也可提高学生对台湾的认识和了解,发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第三,邀请两岸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职教师对学生开展专门性的专题报告讲座,使学生在专题报告与讲座的听习中,得到更为丰富深刻有价值的课堂体验。学术成果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离不开学术领域研究前辈与同行的支持、帮助与推动。学术研究的专门领域中的专家或资深学者,可以给学术成果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邀请专家学者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仅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上增强了教学互动,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聆听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者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展对理论与实践认识。青年教师在求学阶段和工作阶段所结识和拜访求教的各学校各单位的专家教授,以及在相关学术领域研究术业有专攻的同行、同事、学友,都是可以邀请和实现交流的课程建设的资源。
第四,形成与构建长期稳定的学术成果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机制。在学术研究与执教者、学术研究与专家学者、学术研究与学术圈、学术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学术研究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与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等各方面的关系之间形成蔚为壮观的强力“联盟”。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青年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的伟大使命。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是理想信念进阶的有力平台;而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执教者来讲,将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学术研究与思想理论课教学密切结合,实现学术成果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既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理性的价值观与社会信仰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社会发展与彰显时代精神的客观体现。
参考文献:
[1][2][3][4][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9,226,224,224-225,225.
[6]龙应台.在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EB/OL].共识网,2013-9-29. http://www.21com.net.
[7]twosim在台北的星巴克我叫做丁小姐[EB/OL].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
[8]习近平告诉青年的10句座右铭:信念、青春和奋斗[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6-17.http://cpc.people.com.cn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