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试析“纲要”课程教学如何把握中国道路的探索主线

2017-04-28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雷江梅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并将“中国道路的探索”作为教学主线的。因此,站在世界历史的视野关注近代以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程,需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结构,将一百多年的历史按照大学生已有熟悉的经验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探索阶段、初见成效及经历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同时,需要将中国道路的探索放到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视域下去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主线
【作者简介】雷江梅,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6.8.42~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710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2015 VI024)、武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201208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讲清、领会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进行的道路探索历程。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道路探索历程的了解是不够清晰、不够深入的。因此,需要用学理性的分析建构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从而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纲要”这门课程。
一、如何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线
回顾中国近代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学术界通常以鸦片战争为分水岭,中国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那时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20世纪下半叶不少学者产生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近现代史只有一个主题——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否定了这一看法,近年来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彻底证明了这一伪命题。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从而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展开艰苦而又曲折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摆脱极度贫弱走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可以认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是人民群众、仁人志士、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进行的曲折探索。
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毋庸置疑的是,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要为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革命。前一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为后一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必要的前提;前面的革命是为后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后面的建设是对前一任务的发展和超越。[1]不难看出,不论是已经在1949年完成的前半段任务,还是一直延续到当下正在进行的后一段任务,贯穿的都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中国共产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走何种道路的努力、尝试,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能不断求索,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新路。
因此,打破教材界限,将中国道路的探索作为主线贯穿到纲要课程教学中,并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昨天与今天相关照,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领会中国道路探索历程中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而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回首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回顾历史深入了解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对于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用何种视野去关注近代以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程
中国道路是中国问题与全球化进程在当代条件下互动的产物,要引导大学生站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关注中国道路探索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向世界各种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学习从而取得的根本成就,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走出来”总结出了探索这条道路背后历尽的艰辛: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持续60多年的探索;三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四是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3]这一概括蕴含着世界历史眼光下对中国道路历程的回顾。近现代中国四个关键选择影响并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少仁人志士一次次抗争,诸如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的戊戌变法、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摆脱旧中国落后、专制的现状,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接受新理念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21年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这是第一、二个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历经血雨腥风的革命洗礼,带领人民群众终于摆脱了受侵略受欺凌的屈辱历史,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诞生的新中国经由社会主义改造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这是第三个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纠正历史航向的思想斗争,将目光投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作出了谋划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共产党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这场新的伟大革命;这是第四个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开拓、拓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认识自身发展、认识世界,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中国道路的探索不是闭门造车,是在世界各种发展理念、道路探索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逐步展开的。论述中国的问题,离不开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即是说时代特征、国际格局、世界大势是中国道路开拓发展必不可少的参照系、重要的依托。站在全球化这一人类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的视野,加强对中国道路的思考和总结,不但能帮助大学生更为恰当地分析中国以往的探索经验,而且有利于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推动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三、用何种研究方法梳理近代以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程
直到最新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所有版本采取的编写方法基本都是把整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1840年到1919年)是上编,;从五四运动(即1919年到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1949年以来的历史)是下编。这样的三个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个难点。如果将一百多年的历史按照大学生已有熟悉的经验划分阶段,按照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任务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探索阶段,二是初见成效及经历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三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也即是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每个大的阶段又可以按照彼时主要历史事件划分为若干小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大的阶段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探索阶段,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又可以根据其他阶层与中国共产党分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1840年至1921年近代中国农民、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这里面包含三个历史时期:出路探索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期(1840年到1894年)、改良道路与民主革命的探索(1894年到191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11年到1921年);其次是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道路的探索,这里面包含三个历史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1年到1937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到1945年)、为统一中国而奋斗(1945年到1949年)。第二个大的阶段是初见成效及经历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时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阶段又可以根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首先是1949年至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过渡阶段;其次是1956年至1978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的中国在道路探索中经历曲折。第三个大的阶段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这一阶段又可以根据一脉相承的四大领导集体分别对国家道路的探索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首先是1978年至1992年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展开;其次是1992年至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革开放跨世纪发展;再次是2002年至2012年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最后是2012年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四、中国道路的探索是否应该放到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视域下去比较研究
通过开展比较研究——比较中国道路探索历程中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比较不同建国方案,比较各种社会思潮,来揭示与“四个选择”有关的问题,决定着“纲要”课是否讲出水平、讲出深意。可以通过走出书本、扩展视域,将中国道路置于人类世界发展道路的框架里进行比较研究更能使教学内容丰满,更具说服力,也更易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与走好这条道路的自觉。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在世界多种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中,这条道路有其适合中国国情的优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继承、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在于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还对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进行了吸收借鉴,它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近些年来,一些人鼓吹中国应该选择新自由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都是希望中国放弃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改弦易辙,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放眼现实世界进行横向比较后我们看到,欧美一些国家仍然还未走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阴霾;也有不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一些国家(西亚、北非)政治动荡、社会混乱;唯有中国的发展稳中有进。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中国历史决定的一条优越于资本主义道路及其他发展道路的康庄大道。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不断向世界各国学习,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不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实现超越的道路。首先,中国道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科学命题的形成和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对“苏联模式”予以反思与超越的结果。不得不承认,中国道路曾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学习,但学习借鉴不是照搬,而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历史过程。其次,是中国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相比较的优势。中国道路把中国作为主体,把社会主义作为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否认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体和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普世性”。这条道路越来越备受世人关注,也越来越展现出它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再次,是中国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作为不同的政治道路,在如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它们之间的原则界限泾渭分明。
总之,引导大学生把握一条主线“中国道路的探索”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理清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仁人志士为完成历史任务而进行的探索历程,突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道路探索历程中所起到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打好心理认识基础。需要重视的是要将历史线索的梳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大学生自身思想理论素质的提升联系起来综合评估和考量逐步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习近平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全文[N].人民日报,2013-12-27.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4]虞云耀.中国道路具必然性最大考验来自中共内部[J].求是,2014,(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