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

2017-04-28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杨志超

【摘要】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着力打造有机互动的“在线课堂”“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堂”的建设、“传统课堂”的改革、“实践课堂”的创新,形成教学合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课;建构
【作者简介】杨志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6.6.69~7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研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课程体系,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鼓励创新教学模式”[1]的要求。由国外教育界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其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努力构建多个教学空间,即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符合思政课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空间,重新划分思政课的教学功能和教学内容,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能够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考”的教学流程转变为“学——导——行”,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结合混合式教学理念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针对“学”“导”“行”三个环节,打造相互联系的“在线课堂”“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形成思政课的教学合力,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一、推动高校思政课“在线课堂”的建设
在线课堂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学空间,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信息网络搭建教学平台,设置符合其特点的教学版块,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线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于教学活动的限制,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扩大教学影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因此,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符合课程特点和各高校教学发展实际的思政课“在线课堂”教学体系。
(一)加强思政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学网站是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当前,建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学网站,通过信息发布、资源共享、视频观摩、在线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是大多数高校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打造思政课在线课堂教学体系,首先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从外观设计、功能扩展、日常维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网站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和实用性。
一是要优化外观设计。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网站虽然内容丰富,但由于忽略了外观的设计,色调单一,布局混乱,形式陈旧,缺乏视觉吸引力,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无法契合,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度。为此,要对网站外观进行整体美化,使网站风格更加富有创意感和时代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视觉要求,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网站的吸引力。
二是要扩展网站功能。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学网站的建立虽然旨在加强教学,但往往功能单一,多为信息发布,不具备系统教学的功能。因此,要扩展思政课教学网站的功能,通过嵌套视频教学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在线答疑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成果展示系统等多样化的信息系统,赋予思政课教学网站知识学习、互动交流、教学管理、即时考评等多种功能,增强教学网站的实用性。
三是要加强日常维护。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网站由于缺乏定期维护,资源信息久未更新,使网站形同虚设,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要设置专人进行网站的定期维护,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和信息,增强思政课教学网站的实效性。
(二)推进思政课MOOC平台建设
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2012年开始在美国兴起,之后在国际知名大学的带动下,形成了全球发展的热潮。MOOC以其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学习方式的自主便捷,对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内的思政课MOOC建设起步于2014年,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东西部高校课堂共享联盟”、“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等,这些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在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有必要大力推进思政课MOOC平台建设,增强其团队技术性和开放共享性,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
一是要提升思政课MOOC平台的团队技术性。MOOC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脚本设计、视频录制、后期制作、测试反馈、课程管理等多个环节,其优势来源于其对互联网、系统集成、多媒体数字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此,要组建专业化的MOOC团队,不断更新各制作环节的技术手段,确保思政课MOOC平台建设的专业性和持续性,更好地发挥其技术优势。
二是要提升思政课MOOC平台的开放共享性。由于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财力、人力和技术的支持,国内很多高校受发展水平所限,无力独自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开放共享是MOOC教育的核心理念,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机遇。国内高校可以开展思政课MOOC平台建设的合作,采取名校牵头、区域联合、多校共建的方法,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建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思政课MOOC平台,同时强化其共享性特点,实现信息共享、师资共享和技术共享,从而节约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覆盖面,增强示范性效果。
(三)探索思政课移动课堂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成为网络通讯新的增长点,而青年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的主要参与者。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获取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学习思维和方式发生了转变,移动互联平台成为全新的学习空间。面对这种变化,思政课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开创移动教学空间,探索建立“思政课移动课堂”,以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完善新形势下思政课的教学体系。
一是要搭建移动互联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授课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利用时下流行的微博和微信,建立思政课教学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利用原有信息发布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教学功能,建立“微课堂”,将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如课程准备、扩展阅读、时政学习、意见表达等放置在移动课堂中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分担其他教学空间的教学压力,而且有利于发挥移动互联手段的优势和吸引力,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思政课学习。
二是要加强移动教学平台维护。新型的移动通讯平台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具有广泛的受众,因而具有海量的信息发布源,但也往往因信息传递的随意性和监管的不到位,出现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泛滥的问题,因此移动教学平台的维护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应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同时选拔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学生共同组成移动教学平台建设团队,完成移动课堂的信息收集、资源整合、内容更新、学习管理等日常维护工作,使移动教学平台能够紧密围绕着思政课教学而持续运行,实现其教学功能的发挥。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的改革
虽然在线课堂的诸多优势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和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思政课教学与其他课程不同,不光具有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的功能,还包含情感教育的内容,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只有实现“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才能达到释疑解惑、坚定信念和传递正能量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传统课堂依然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空间,在线课堂无法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线上教学空间的引入必然会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冲击,必然会改变原有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等方面,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传统课堂更加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发挥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和功能,更好地推进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专题式教学: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教学条件、教师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教学内容多以教材知识点的讲解为主,缺乏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讲授、重要知识点的深度分析,以及结合现实问题的时政解答。加之高校思政课的很多基础知识与中学政治课存在重复,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枯燥、空洞的主观印象,降低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热情和兴趣,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布局,将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划归到网络教学空间来进行,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课堂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减少传统课堂教学的负担,节约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与此同时,在传统课堂中推行专题式教学,不仅依据教学大纲,而且在充分征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制作成教学专题,以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现实关注度,回应学生关切,真正为学生释疑解惑,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
(二)研讨式授课: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向灌输方法具有很强的惯性作用,加之学生人数激增、思政课教师相对不足而造成的“大班授课”管理模式的影响,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内容满堂灌”的传统灌输式方法仍然是基础性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分离,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性诉求,使其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从而对思政课学习产生厌倦、逆反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因此,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入“翻转课堂”“研讨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更多赋予传统课堂交流互动的教学功能,利用分组研究、课堂讨论、现场答疑、研究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互动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达到自觉领会、掌握和认同课程相关理论和观点的教学目的,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其思维能力的锻炼和研究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增加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思想动态,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综合式考评:推动传统课堂考评机制的改革
考评机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化的考评机制,不仅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和分类教学,而且有利于体现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对学生学习形成正确引导,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思政课传统的考评机制大多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基础,主要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更多强调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这种考核机制随着教育环境和学生诉求的变化,不仅无法真实检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水平,而且容易误导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思政课学习,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在准确把握各教学环节特点和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传统课堂考评机制的改革,树立“品德、能力考查与知识考查并重”的考评理念,建立知识掌握、道德认知、价值判断、分析能力等多元化的考评指标体系,积极探索试卷考试、一对一面试、现场陈述、小组汇报、成果评分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把考核重点从单纯考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转变为全面客观考核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思政课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对思政课教学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导向性作用。
三、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课堂”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理论“内化”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在不断完善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教学作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课时和教学安排比较随意;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功能的发挥。因此,建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管理规范的“实践课堂”,加强其与“在线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有机互动,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知行合一。
(一)实现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但各类教学资源往往具有分散性,且因为各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渊源、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打造实践课堂,需要在对本地区和本学校实践资源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势和功能,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是要有效整合物质资源。在借助学校硬件设施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设施,如山川河流、森林农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来拓展实践教学的范围,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是要有效整合人文资源。在大力加强校史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化设施、名胜古迹、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名人故居、地方风俗活动、特殊纪念活动等文化资源,体现实践教学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突出价值引导功能。
三是要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在发挥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人才资源,主动联系和邀请诸如党政机关的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各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企业界知名人士、杰出校友、离退休的老革命家、道德模范等人员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学校提供实践教学支持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宣传媒体合作,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获得相对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
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因此,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水平,需要依据学生的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实现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的同步推进。
一是要积极推动校内实践创新。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在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思政课教学意义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将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借助学生社团和各类活动,积极推动校内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通过组织各类理论性强的主题活动、学习讨论活动、优秀影视赏析等校内实践活动,强化校园活动的实践教学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二是要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内容。社会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广阔空间,存在着书本上和课堂中学习不到的丰富知识和生动体验。因此,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拓宽校外实践的内容,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人文景观,感知悠久的历史,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访高新科技园区、创意产业园,感受科技的进步;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研究现实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生活中,去感知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坚定信念。
三是要积极开拓网络实践空间。网络空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9.9%[2]。因此,要将实践教学拓展到网络空间中,在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组织例如在线讨论、民意调查、网络作品展等与时事政治相联系、适应大学生学习需要,形式生动多样的网络实践教学,从而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实践教学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方案设计、实践过程组织、实践成果考评等多个环节,具有参与人数多、运行环节多、涉及部门多的特点,需要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共同配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实践课堂”得以长效运行的关键。因此,要不断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是要健全教学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1],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管理体制,由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和学工部、团委联合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动员、培训、监督,由教务处进行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考评,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努力构建专兼结合、职责清晰、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指导体系。
三是要设立专项经费管理机制,严格遵守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每年按照一定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提供经费保障的同时,严格履行财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管理,确保财务运行的公开透明和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概而言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建构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入研究高校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新特点,树立混合式教学理念,加强“三个课堂”的互动联系,探索建设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015-7-3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0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