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教学平台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现实要求。利用自主开发的外接应用程序,有效融合传统课堂和微信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结构和内容层次合理把握课堂设计与进程,可以实现网上网下教学的互补互动、自我表达与教学研究的紧密契合、课堂教学嵌入生活实际的实效。但高校思政课微信教学平台的建构与使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在话语重塑、内容创新、网上网下教学协调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
【作者简介】徐瑞鸿(1989-),女,湖南岳阳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戴钢书(1954-),男,湖北武汉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1731)。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16. 4.113~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链研究”(14AKS020)。
具有社交成本低、信息传播有效性高、情感沟通及时等特点的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以来,其常年活跃用户现已超过6亿。据“人民网”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微信取代微博客,成为当下经济发达地区民众的首要信息渠道和社交平台”[1]。而据学者统计,“95%以上的大学生是微信用户”[2]。可见,微信已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交往,改变着价值观念。如何利用其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构建微信教学平台,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话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构建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就高校综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已成为普遍共识”[3],然而对于微信教学平台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学界现有相关研究重点集中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上。如王铮、徐志远从微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李华琼则从微信的功能入手,指出“微信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具大众娱乐性、技术复制性和符号价值的特点,与大学生猎奇心和群体归属感的高度契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带来了挑战”[4]。
基于对微信的内涵、特点、效应的分析,专家学者除了对宏观层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更新人才队伍、优化网上网下虚实结合途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师生交流机制”[5]等对策,也对微观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微信平台提升教学实效的优势、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如王辰认为:“微信的信息平台非常广阔,使用微信相互交流的个体能够感受到平等的交流氛围,而且微信可以相互传达时事要闻,共同讨论和相互评价。这些特点都有利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既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满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客观要求。”[6]曹洪滔、周莉指出“运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微课程植入、快速推送学习资信、及时进行师生交流、进行数据分析提供课程改革依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7]。然而,在现实中教师使用微信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频率却并不多,有学者对西安某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现状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微信交际圈的差序格局以同辈群体为核心向外扩散,老师处于外围圈层,95.2%的学生几乎不与老师在微信上进行交流”[8]。可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促进教师主体运用微信扩散课堂影响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的现实要求和未来指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的构建
1.平台构建的系统设计与要素规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的建构,基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增强、信息渠道多元化、社会交往私人化、自我认同焦虑化等德育规律的新特点、新趋势,旨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全天候信息、情感双向互动的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的信息化、一体化创新,实现教材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是高校应积极有效应用的德育工作载体。
(1)系统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的系统设计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聚焦教育教学规律,整合理论与实践,凝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的经验,形成平台设计的理念指南。二是设定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研究的历年滚动调查数据,解析大学生主体的认知、应用能力及其思想关切,为课程内容、课堂结构的设置提供导向。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以往的网络课程资源,结合微信教学平台的内容设计、版块模式进行资源的挖掘与重构。四是加强组织建设,组建分工明确的高素质微信教学平台的开发、使用、管理团队,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关系。五是推进平台的具体构建。基于微信的应用程序外接功能,把自主设计的承载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程序衔接进入微信平台,在教师对课堂结构的主导下,实现教与学的及时互动。
(2)要素规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的核心要素规制分为七个方面。一是主体要素。在微信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主客体关系不能混淆”[9],教师作为引导主体应保持责任感和自信心,把握好微信平台使用与教学环节契合的时、效、度,依据教学规律,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但其必须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观念,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尽可能保持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其积极性。二是目标要素。要依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诉求,按照教学互动的不同环节,分层次、分阶段设置具有时限性的具体目标,并及时依据效果反馈作出调整,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供条件。三是动力要素。为确保传统课堂与微信教学平台融合的有效性,协调统筹地进行线上、线下的切换,帮助教师履行教学义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激活微信教学平台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积极影响因子十分必要。四是方式要素。要根据课程特点、受教育者的自身规定性设定灵活性、人文性的教学环节,依据教学过程进行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方式借助微信平台以融合情理的方式顺势嵌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五是控制要素。对微信教学平台的使用进行宏观规划与管理,主动把握线上课堂与线下拓展的时间、依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设置切换点,确保微信教学平台使用效益最优。六是评估要素。适时对微信教学平台的课上、课下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提供客观依据。七是保障要素。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建构与运行的多元保障机制。不仅在于物质、技术、人员的供给上给予支持,还要争取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合力效应。
2.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进程为基点,结合自主开发的应用程序与微信的衔接形成的教学平台,教师对课堂结构和内容进行模式设计,以落实教学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的真实变化。具体而言,教学模式由“厘清思想”、“创新内容”、“激发思考”、“实践体认”、“阅评叙事”五个环节链接而成。
(1)“厘清思想”是起点。“厘清思想”是指开课之初,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挖掘大学生对每门课程核心思想的观点,描绘出其结构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此为客观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讲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挖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观。老师把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上传到微信教学平台的指定区域,在上课时让学生在文字窗口表达立场、态度。如老师问:“请您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理想”,学生回答“我的理想是攀登学术高峰”。这样任课老师便可搜集到班上同学关于理想的诸多观点,然后以此为问卷题目,并给出“非常反对”、“比较反对”、“中立”、“比较赞成”、“非常赞成”的5个程度依次由反到正的选项,学生在微信教学平台给出答案。而后由老师运用SPSS、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对所在班级学生理想观进行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构,揭示理想观结构的基本内容,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传到微信教学平台。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对此结果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就这一源自自身所处现实的鲜活灵动的理想观结构进行分析,进行观点的表述与碰撞,借助微信教学平台,此教学情境亦可延伸至课堂外。
(2)“创新内容”是核心。“创新内容”是指基于“厘清思想”环节所呈现的学生思想实际、思维特点和问题关切,有针对性地把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观点、成果、事例等信息引入微信教学平台,提升教学内容议题设置和有效发声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前对这些资料进行研读后,对应老师给出的选题,叙写自己的观点。老师在指定区域回收该作业,归纳学生的思想,创建与教材相呼应、与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之上进行重点突出的细致性讲解。通过这样具有回溯性、指向性、系统性、关联性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课程的核心思想形成整体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认知。
(3)“激发思考”是条件。实现教材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必须要经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持续反思、选择、过滤、体悟、还原,而后进行自身的情感、品格、意志的投入,才能形成对信仰的自觉建构和发展。教师依据前两个环节学生课堂讨论情况确定辩论选题或演讲主题,在微信教学平台上予以发布。学生课下组织辩论团队或准备演讲,并在课堂上进行真实演练。就辩论或演讲过程中的学生提出的典型观点,老师给予严谨的引导、评价、解析和总结。借助对辩论和演讲的课下准备和课上思想观点的交锋、交融,学生便可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疑惑进行思索与交流,从而提升教学的细腻性和实效性。老师还可以对辩论和演讲的视频进行录制,载入微信教学平台,以引发学生课下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的影响力、传播率。
(4)“实践体认”是熔炉。“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10]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感觉体认、经过价值判断和推理阶段、最终获取理性认识并建构科学信仰赖以生存的土壤。经过对教师精心选择的代表性地点、事物进行“观、听、访、演、帮、思”[11],使学生产生心灵的激荡、思想的坚守,会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观念图景进行科学地重构与发展。在微信教学平台上为实践活动设置专门区域,呈现活动现场,可以使学生在课下也重温当时的气氛、情怀。同时,学生也可结合自身对实践的思考,上传图片、书写文字,记录沿途的景观、人文,抒发自身的情感,投影现实自我,探寻理想自我,获取自我认知,并在他人反馈、自我思索中进行思想矫正。
(5)“评阅叙事”是升华。“评阅叙事”是指课程临近尾声之时,学生在微信教学平台上对这门课程及其各个教学环节的自我感受进行速描,记录情感体验、思想转变与升华,老师对此进行仔细评阅,并总结教学设计的经验、规律。与此同时,给予学生家长参与子女“成长叙事”评阅的权限,使其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应合力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每位学生的“评阅叙事”须保有一定的隐密性,仅学生家长、学生个人和老师能查阅到,以符合自我表露的层次性和相关伦理规范。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使用的成效与问题
经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首轮试用的三个班级120名学生提交的6次随堂反馈进行质性分析,从中探寻了平台使用的成效与问题。
1.微信教学平台使用成效
(1)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互补互动。微信教学平台的使用带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大变革,形成了线上线下协调统筹的混合式教学结构,提升了传统课堂的灵巧度,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学生碎片化的信息源,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同频互振,增强了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实效。学生C01反馈:“这学期主要的变化就是我能下课还与同学、老师讨论我所关心的时事话题,而且老师上课时总是用一些刚刚发生的新鲜事对教材观点进行佐证,使得我形成了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习惯,对处理日常问题大有裨益。”
(2)自我表达与教学研究紧密契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信等自媒体记录学习生活,是当今大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获取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而微信教学平台则给予了大学生一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充分表达自我的载体,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深入接触大学生心灵的教学研究平台。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课程内容的思想、情绪的表露,并观察同窗、老师对其的反馈,在反思中进行了内在修养的自我校正。老师亦可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状况转化过程、规律、特点与教学内容、结构、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学生B29反馈道:“以前在课堂上有很多的感触,只是在心里默默荡漾,但在跟着老师去实践之时,在微信教学平台上用文字表达了我的心灵震撼,灾后重建让我觉得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坚持党的领导也非常有必要。偶尔回头看这段文字时,那天实践课堂的情形历历在目。”
(3)课堂教学嵌入生活实际。思想源于生活,抽象于个体存在的各类诉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便是使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其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成为真正的内在精神必需品,成为日常生活的指南。基于微信教学平台而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得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可能,在了解教育对象的微信使用、信息浏览的特征的基础上,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巧妙嵌入微信应用平台,把社会百态与思想理论知识放在同一场域,思考实际问题与思考理论问题同时进行,课堂教学瞬间脱离了生冷的外壳,成为了清新的绿芽。学生C21提到:“以前上思政课时总觉得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很远,譬如,政治制度于我而言,就是远离日常事务的上层建筑,可现在,在我浏览医保、就业等民生问题时,顺手点开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我便把这两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进行了思考,才发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与我们平常人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2.微信教学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话语重塑力度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信息霸权者自居,未能生动形象地根据学生的接受习惯对教材内容进行话语转换,漠视学生的话语权,不仅弱化了线上教学效果,还使线下微信教学平台的使用受到冷遇。在利用微信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时,部分老师亦充当“填鸭式灌输”的“搬运工”,不能以平等、民主的心态说理论道,使得“因势利导”、“换位思考”、“教学相长”的互动氛围难以形成。在包罗万象的信息场域里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早已习惯于幽默活泼的网言网语、平等自由的个性化表达和反权威式的开放互动,缺乏艺术性的传统教学表达体系已难以掌握话语权,话语重塑亟待加强。
(2)内容创新度不高。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新形式使得学生对于信息的阅读与转发呈现个性化、趣味化、精准化特征,空洞的、务虚的、单一的内容已脱离了教育的时代轨道。目前微信教学平台上的内容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创新度并不高,与广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的契合度较低,“想教并非想学”的问题凸显。这与老师对于教育对象自身特点和网络新平台的信息传播规律的了解不深有很大的关系。
(3)网上网下教学的协调度不够。网上网下目标一致、标准相同的协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与微信教学平台互补互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微信教学平台增强了思政课的灵活性,但绝不意味着其对传统课堂教学可完全取而代之,也不意味着其导向标准可以“松一些”,不能完全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尽管微信平台的教学具有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层次性和个性化诉求的优势,但面对面的交流的传统课堂却是教师传授核心理论与隐性知识,把控思想情势的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很难对此进行较好的把握,以致未能实现微信教学平台建构的初衷。
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建设的对策
微信教学平台是现实课堂的延伸,也是现实的人的投射,但其绝不是对现实简单复制的“电子版”,有其自身的传播交流特点与规律,要立足其信息互动的作用机制,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基本原则上,创新微信教学平台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强调平台课程建设主题的关切性、内容的鲜活性,蕴涵的深刻性、话语的共鸣性、研读的便捷性和交流的无障碍性。
1.坚持话语体系政治性、艺术性、有效性的统一
面对话语重塑性不强的局面,以高校微信教学平台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重塑教学话语,既要坚持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性,又要展示话语表达的灵活性,关注话语阐述的关切性,塑成话语体系的有效性。政治性是指融合微信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于一体的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表达,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话语接受意趣而失去其自身最为根本的意识形态属性,应保有其社会主义性质的“捍卫力”,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艺术性是指话语表达的亲和性、感染性。最好的思想若不能以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述出来,也无法走进人的内心,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和意志的塑造。艺术性在这里特指具有时代精神的话语表达体,如用材料蒙太奇法讲好中国故事。有效性是指可接受性,话语表达要平衡政治性与艺术性,形成最优合力,既要坚守阵地,聚焦学生的问题关切,也要纵横于灵活的形式之中,平易近人,让高校意识形态教学所传递的信念真正入脑入心。
2.科学拓展微信教学平台的内容设置
以“坚持正能量”、“内容为王”、“传得开是硬道理”的指导理念建设微信教学平台,科学拓展和丰富其内容设置,激发广大师生在微信教学平台上创作、发声的动力,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紧抓不舍的主题。首先,要积极探索微信教学平台内容设置的评价认证机制。教学内容的设置一般来说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质量及其吸引力参差不齐,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当引入内容的评价认证机制以后,则可以集众家之所长,有针对性地及时对其内容设置工作进行反馈,推出修正意见。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教学团队必须对此进行立场底色上的把关。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微信教学平台内容创建工作。青年学生视野开阔、文化背景多元、文化选择多样,是新知识、新理念最活跃的接受者、反思者和创造者。摆脱思维定势的限制,协调运用发散思维、反向思维和整合思维是青年学生思想活动贯穿时代精神的重要表征。其在学习生活中精心创作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题相关的优秀文化作品若能及时自主上传至微信教学平台,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教师的学术视域,推动学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的双向互动发展。
3.落实网上网下教学任务的协作统筹
落实网上网下教学任务的协作统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保证微信教学平台的使用始终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微信教学平台在使用与维护中须保证信息传送的安全性,抵制不良信息的渗透。明确其使用章程,规定使用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次,根据课堂结构的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来合理安排、灵活分配网上网下教学的切换时间和实施区间。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环节,适合课堂教学,有的则适合微信教学平台。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学习,适合课堂上老师面对面地阐述理论、还原历史、倾注情感的讲述,而对理想的调查则适合于线上的自主性表达。最后,强化师生对网上网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只有让师生真正认识传统课堂和微信教学平台各自的利弊、如何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何时进行切换效果最优,才能真正实现网上网下课堂资源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4-12-31].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392072/index.html.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162.
[3]王跃,王刚,王永贵.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40-141.
[4]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63-65.
[5]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75-76.
[6]王辰.基于微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0):37.
[7]曹洪滔,周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8):129.
[8]张志坚,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5(3):92.
[9]祖嘉合.试析“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及化解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287.
[11]戴钢书,朱强.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文艺、科技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