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7-04-28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郑洁 赵媛媛

【摘要】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思政课教学科研互促互进的发展需要。思政课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意味着走出两者分离的视野,克服各自为政现状下的教学盲点与科研局限。加强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探索可行的路径,以促进团队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郑洁、赵媛媛,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6.2.67~7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4JDSZK095)、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jg132005)阶段成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的现状,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自2005年实施思政课课程改革10余年来,教育管理者一直关注着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相关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需要从实践中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兢兢业业,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履行好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同时,在思政课教师加入某一教学科研团队时,由于其学历情况、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不尽相同,因而在合作上存在着差异,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导致合作交流不畅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合作态度有待提高。另外,各高校对各团队在资金、技术、设备上的支持有限,外在的保障不够稳定,使得教师不能够完全投入其中,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教学科研团队目标不突出,协调性不强
共同的教学科研目标是团队组建的基础,有明确的、特定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教学目标和建设目标,才能把教师很好地团结起来。但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团队组建初期目标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会制定短期的项目目标,例如某一阶段应有的论文、专著数量,在某一奖项上的获奖数量等,这些外在的刚性目标,往往会使教师忽略了最初的组建目标。同时,团队可能缺乏优秀的带头人,无法使成员之间实现真正的融合,在主体目标被覆盖时,也没能及时进行引导,使得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目标不突出、协调性不强的问题。
(三)教学科研团队模式不灵活,力量整合不足
教学科研团队的运行模式反映出了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强度,是一个团队良好运行的外在保证。目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运行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依赖型为主,即团队的运行主要依靠某个领导人或者某个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可凭借自己的威望将成员联系在自己周围的个人。这种单一的运行模式,有可能会导致一言堂局面的出现,团队领导人说了算,其他成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动性,使团队表现得僵硬、呆板、不灵活,团队中的有效力量得不到整合,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不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科研团队机制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
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机制主要包括流动机制、奖励机制、职称评聘机制等。在流动机制上,团队成员的进退都需要一套机制,以确保团队的稳定运行。但目前,仅从思政课团队成员的选择上看,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成员的选择不是基于团队的建设目标,而是基于个人情感、印象等外在因素。在奖励机制上,对于那些工作突出、起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获得师生一致好评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应予以奖励。但目前,由于最终的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性,因而奖励机制也很难完善。在职称评聘机制上,从目前国家的评聘制度上看,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占优势,或许该教师偶尔上讲台授课,但由于其科研成果丰硕,就能够轻易评上高级职称,这对于那些长期在思政课教学一线默默无闻工作、科研能力稍显不足的教师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以上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团队在建设发展中整体运行效果不佳。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在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目标不突出、模式不灵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性
在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上,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态度。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如下:一是基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的考核标准。虽然考核标准较为复杂,但主要还是注重科研方面的成就。如果某高校省部级以上的课题、获奖奖项的数量、核心论文、专著的数量相比之下都较高,那么该高校在考核中就可能位居前列。在这种大环境下,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影响力,势必会更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二是基于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高校在上级的考核标准下制定本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多数情况下会将科研成果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职称考核中,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往往比教学业绩突出但科研业绩不突出的教师占优势。这种考核办法会在教师中强化科研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
(二)高校评价标准难以完全细化
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在教学效果的体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具体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评价主体的组建。一般高校的思政课评价主体是由学校的教学督导组、学生和教师三部分组成,将每部分的评价按照相应的权重进行核算,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从督导组的评价看,由于学科、学缘的不同,评价结果很难体现准确性;从学生的评价看,其评价结果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是否喜欢这位教师、对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等因素占据主导,而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不会有过多的考虑,因此学生的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公平性;从教师的评价看,或是由于同行的竞争,或是出于对同事的尊重与保护,教师在互评时往往也不是很客观公正。二是评价方法的确立。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形式不同,用同样的方法去评价,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但各高校又缺少一套适合于这门学科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只能一概而论,这就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缺乏带头人的整体统筹规划
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应对团队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团队各方面的建设应给予大力支持,对团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前期的预测,以及针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但目前,各高校的团队带头人多为学院或系部领导,由于其日常工作繁忙,组建团队后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整体统筹团队建设,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考虑到上下级关系的和谐而不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任团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展,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组建效果。
(四)缺乏科学且有效的整体管理
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在组建之后,无论是团队的带头人还是学校往往会因种种原因而对团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团队运行的模式、机制上考虑不周全,在人员的分配上没有严格的标准等。如果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管理者未能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办法,这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使得每一个环节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使团队的发展最终因缺失管理而停滞不前。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加强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探索可行的路径,以促进团队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可遵循的原则
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使采取的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应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团队,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来做研究,再把研究的结论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2.分工与协作相互统一的原则。在一个团队中,个人的力量不一定都很突出,但在关键时候也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应按照分工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影响团队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也很重要,在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教师,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协商解决,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个体能力建设与团队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才是团队稳定健康发展应有的状态。
3.灵活与稳定相互结合的原则。团队建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加强是每位教师所希望的,营造轻松愉快的团队氛围,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适时地转换角色,灵活地掌握课堂,集思广益,以求得最佳的讨论效果。当然,二者之间的角色转化要建立在合理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团队有序发展的标准。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可采取的方式
基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寻找到适合高校思政课科研团队建设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和科研在团队建设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下面介绍两种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可采用的新型教学方式。
1.“连接式教学”。“连接式教学”是美国政府在颁布的《2010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2010,简称“NETP”)中提到的“Connected Teaching”一词翻译而来的。“连接式教学”是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过程中,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各类学习资源、模范教学及其他专业学者始终联系在一起,不受时空限制,形成一种高效、协调并且连续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科研是一种团队活动,其优势如下。
第一,有利于实现课外和课内的连接。课外连接主要是指课前和课后的教学,课内连接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在课前,团队中的教师要对上课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任务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要求教师在相关的教学平台上发布学生在课前应该预习的内容;学生认真预习之后,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以问题逻辑的形式将更多的知识连接起来,带动学生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可以将学生已了解的知识与教师将要传授的新知识更好地融合,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课后,团队教师基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的交流程度和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总结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团队与学生的连接。在“连接式教学”方式中,教学不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而是一个团队的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协作、连贯、持续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团队中的教师把较大的、复杂的难题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转化为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进行系统的、有逻辑的思考,这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而学生在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是通过一步一步地思考,不断向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又通过与教师、学生的讨论交流来解答疑问。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激励着教学科研团队中的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
第三,有利于实现课本知识与网络相关资源的连接。在教师课前发布预习内容的前提下,学生们开始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当遇到不懂的知识时,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解读,阅读相关的论文、专著、课件等,主动为自己创设第二学习课堂。运用“连接式教学”方式,不仅能教好地实现课本知识与网络相关资源的连接,而且能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延伸,知识得到延伸。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在教学中融入更多自己的特色,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为现代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2.慕课教学。慕课是由具有分享和合作精神的个人或者集体,为了扩大知识传播范围而将相关知识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通过慕课教学,学习者不分国籍和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以进行学习,课程涵盖范围广且具有趣味性。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如下。
第一,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时间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就能取得证书或学分。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这就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因材施教”,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对高校教学科研团队而言,慕课使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原先单向的视频授课,转为在线讨论、随堂测验、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慕课教学改善了团队内部的运行形式,促进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学为科研提供实践经验,科研为教学提供理论保证,有利于加强团队建设。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路径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在遵循相应原则和采取适当方式的基础上,还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优化团队整体结构,凝聚高水平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助于形成和发挥人才的团队效应。作为团队中的小单元,每一位教师的能力、素养等对于团队的整体发挥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最初组建团队时,需要优化团队的整体结构,凝聚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融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改革创新,这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能保证团队的长远发展,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2.明确教学科研理念,创造条件寻求发展。明确教学科研理念是团队组建的基础,上至团队的带头人,下至团队的成员,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理念,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团结一致,这样每个成员才会努力创造条件为团队的发展寻求机遇。反之,如果每个成员各怀心思,没有统一明确的团队理念,没有中心点,在团队的运行过程中,就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无法凝聚各方面力量,教学工作做不好,科研水平提不高,团队最终也得不到发展。
3.健全团队管理机制,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科研团队在开始组建时,就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成员的加入要有选择标准。进入团队后,根据共同的教学科研理念,在实际操作环节,哪些是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哪些是可以不用消耗精力的,都应该有具体的管理条例。同时,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相应的奖励机制、职称评聘机制、考核机制、学习机制等,通过切实可行的有效管理机制,解决思政课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小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2).
[2]李庆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李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团队连接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4]刘贯宇,李华香.弱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理论导报,2010,(2).
[5]郑洁,侯玲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