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忠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6.6.1~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D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KS012)。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时代变革引起观念变革。时代观念的变革表现为这样一种统一: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新观念,其创生发展过程,也是以之为核心内容引导和铸育社会成员思想灵魂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①这个“现有的观念材料”既包括作为理论形态存在发展的时代新观念。也包括发展于社会成员思想灵魂深处的精神内核,“相结合”和“进一步的加工”过程就是意识形态对社会新观念以及人们的思想灵魂进行引导和铸育的过程。铸育思想灵魂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社会成员思维活跃、观念多元、思想多变,文化交流、思想交锋、意识形态冲突形势复杂,铸魂固本、凝心聚力的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
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领导权、话语权,固本强基、凝魂聚气,站稳主阵地,强硬主心骨;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补强信念“钙”,提振“精气神”。可见,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已成为“时代呼声”和“时代命题”。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论析这一问题,通过回答在当代中国“铸什么魂”“育什么人”以及“怎样铸魂育人”等问题进一步厘清和澄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内在逻辑。
一
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铸育一体同构。铸魂是核心,育人是宗旨,离开育人的铸魂容易陷入抽象和神秘,离开铸魂的育人又会缺失本质和导向,两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因此也有“育人铸魂”的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铸魂育人”问题,他强调:“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②讲话明确把“有灵魂”定格为新时期“四有军人”首要内涵,彰显铸魂之于育人性质的决定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正式使用“铸魂育人”对意识形态工作本质进行抽象概括。联系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④等指向灵魂铸育的类似表述,可以发现总书记提出的“铸魂育人”是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总体问题的集中回应和本质解答,是前后连贯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最新结合。那么,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应当“铸什么魂”,这是一个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信仰什么、坚守什么、追求什么的根本性质问题,需要首先明确。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特指唯物主义灵魂,即具有自我目的性的社会意识。作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社会意识,灵魂在自我目的性上体现为居于精神领域的主宰地位,发挥着统摄思想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关于意识形态铸育灵魂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用“旧日的回忆、个人的仇怨、忧虑和希望、偏见和幻想、同情和反感、信念、信条和原则”和“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⑤来说明两个保皇派集团意识形态铸魂的共同性与独特性,以此作为确定其内涵的基本标准,可见其中蕴含着决定意识形态铸魂的关键成分。剖析这些成分可以发现,“希望、信念、信条”等理想性因素指向以信仰为核心的意义世界:“原则、人生观”等规范性因素指向以价值为核心的观念世界;“旧日的回忆、忧虑和希望、独特的情感、同情和反感”等基础性因素则指向以精神为核心的情感世界。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铸魂育人应当围绕灵魂的信仰、价值、精神三重核心内涵来铸牢信仰之魂,铸塑价值之魂和铸就精神之魂。
铸魂是每个时代意识形态统摄思想、塑造灵魂的本质要求。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写道:“为了培养人、改造人和使人们能够符合他们的生存条件要求,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历史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不断改造,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是如此;因而人类必须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这种适应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始终有人来负责、指导和监督,这个要求的表现形式就是意识形态。”⑥每个社会都会产生与其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总体相契合的意识形态及其灵魂铸育活动。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差异也会反映在意识形态及其教育活动的性质和内涵上。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铸魂“不能成为任何进步阶级的意向的意识形态外衣了;它越来越变成统治阶级专有的东西,统治阶级只把它当作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铸魂所教化的是“尊尊亲亲”的子民意识,教导民众信仰“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敬守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遵从繁文严苛的伦理道义;西方中世纪宗教意识形态铸魂所熔铸的是“上帝理念”和“神学外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铸魂所灌输的是被“资本逻辑”所异化的“非神圣形象”和被“纯粹理性”所抽象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铸魂在本质上不过是剥削阶级巩固和扩大其根本利益的教化手段而已,但也揭示出一个事实:不同意识形态铸育不同的思想灵魂。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要求的“观念上层建筑”,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系统,融涵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梦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精神等核心内涵,集中表征当代中国人民理论思维与实践探索智慧结晶的“科学意识形态”。从国家性质、社会发展形态和时代要求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所铸育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价值体认为共识基础,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独特标识,以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为成果借鉴的当代“中国魂”。
具体而言,一是在信念信仰的本质向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围绕“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铸牢信念信仰之魂。意识形态在社会宏观和整体层面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彼岸世界”及其“实现路径”,为社会成员明晰了社会发展未来走向,因而“意识形态是受到各种表现、准则、意念和信仰等因素的总体支配的,通过它,阶级统治才能长治久安”⑧。一个社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尤其是具有凝心聚力功能的共同理想和终极信仰,对于塑造民族风格、国家形象和时代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⑨这个“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⑩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美好期盼和共同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必须不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中国铸就信念信仰之魂,就是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梦崇高信念展开,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强基固本、凝心聚力,共追中国梦、共铸“中国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⑾。党员干部“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⑿,就会在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抵御不了诱惑。因而针对党员干部群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仰铸魂,除了铸牢中国梦信念之魂的普遍性共识要求外,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摆在首要位置,牢牢铸就党员干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灵魂。
二是在价值观念的本质向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之魂。价值观是思想观念的核心部分,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个体展开生命活动所遵循的价值尺度和观念原则,也是意识形态本质内涵的价值表征。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⒀正是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民族、国家及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和主要价值理想,明确了人们看待和处理自己生活的基本价值操守和整体价值规约。因而每个社会都要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灵魂的铸塑,正是在此意义上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灵魂。“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⒂只有培育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当代中国人才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价值规约和价值操守,才能想明白“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⒃,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目标前进”⒄。为此总书记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时代铸魂的战略意义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体定位。
三是在精神家园的本质向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也需要铸育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铸塑中国精神之魂。如果说信仰指引方向,价值构筑内核,那么精神就是人们高尚情感和坚强意志得以习成的动力。精神因素是具有慰藉、凝聚、激励和鞭策作用的力量。人们通过精神力量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己生命活动的意义,并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成败得失都放置其中加以审视和慰藉,从而在其指引和规约下生成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提供了人们思想灵魂得以生成并不断充裕发展的内心归属和意义寄托,昭示出一定社会时代的整体精神状况与个体精神灵魂的情感关联与精神标识。个体精神灵魂往往是一定民族的精神灵魂和时代的精神灵魂在建构社会共有精神家园上的具体表征,因而,铸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有精神家园和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灵魂,既要在时代命运与精神创造中激发情感动力,也要在历史深处发掘精神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⒅“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⒆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五千年并做出伟大贡献,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标识,并能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凝练创生图强进取的时代精神。铸魂育人就是要用融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精神铸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魂”。
二
邦之兴,由得人。人才蔚,国运兴。育人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保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的那样,“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⒇离开了“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任何意识形态铸魂都只能是空洞说教、流于形式或者纸上谈兵,并不能在思想行为的现实贯彻中体现其信仰要求、价值操守和精神原则。前文提到意识形态铸魂育人,铸育一体同构,铸魂和育人都是围绕着思想灵魂在精神领域的主宰核心展开的。当代中国铸魂融涵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梦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等核心意涵,育人同样也要围绕这些核心意涵展开。从根本性上讲,意识形态育人是为了培育认同并践行意识形态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人,需要把思想灵魂教育置于首要地位,并把能否真正使意识形态本质内涵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追求视为育人成效的主要考查标准。我们经常讲“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才兼备”,都是在“大德育”意义上强调魂育之于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首要之义。离开了以信念信仰、价值共识和精神情操为核心内涵的灵魂铸育,教育容易陷入“失去灵魂的卓越”“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危险境地。如果进一步追寻教育的本质就会发现,魂育与才育从来都是统一的,魂育是思想统领,才育是能力支撑,魂育在才育中融入深化,才育在魂育引领下充分发挥。魂育与才育一样都是专门性的系统工程,很多时代都是由专门人员从事这项工程,以至于当今世界各国在魂育的重视和力度上都有增无减,只是在铸育主体、铸育体系、铸育规模、铸育内容与组织方式上有所革新和区别。那么,具体地讲,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根本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铸魂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全面性等本质属性之外,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所要培育的究竟是有着何种内涵规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关键要下工夫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管好思想观念系统的“总开关”在根本上说就是要铸塑思想灵魂,培育“有灵魂”的人。如果联系他的多次讲话可以发现,培养“有灵魂”的人不仅是总书记对军队铸魂育人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对社会各领域各群体铸魂育人提出的总目标。习近平在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座谈会上指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21),鼓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之魂。针对广大教师群体,总书记提出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2)作为新时期好老师的基本标准,强调“教师是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这里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都是指向“有灵魂”本质内涵的,只有教师有了灵魂才能成为“灵魂的工程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23)。只有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才能有“铁一般信仰”和“铁一般信念”。从青年学生到人民教师到党员干部再到人民军队乃至社会各领域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在中国梦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等本质内涵上把“有灵魂”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和整体育人目标。可见,“有灵魂”成为新时期考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内涵和整体规格。
事实上,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培育“有灵魂”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中心育人目标。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动员革命、凝聚力量,“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党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摆在第一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提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24),即“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红”就是保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色,指向思想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改革开放后,党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是广义的理想信念,指向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体现“有灵魂”的时代要求。可见,培养“有灵魂”的人是贯穿党领导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首要铸育目标。
进一步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领域各群体人员铸育目标的内涵要求,还可以总结出新时期铸魂育人的“新四有”内涵,丰富“有灵魂”人才培育的其他核心内涵:一是“有灵魂”,即有中国梦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有灵魂”明确把“有梦想”“有信念”“有信仰”“有意义”作为新时期关于“育什么人”整体战略的首要目标,决定了铸魂育人的整体规格和本质追求。“有灵魂”在人的精神领域和能力素养结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思想引领和行为主导作用。二是“有理性”,即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内涵的价值操守。理性意味着成员个体能够对自己存在发展及其同社会整体关系有清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判断是非善恶、荣辱功过的价值标准和价值操守。三是“有道德”,即有以中国精神为独特标识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有道德”是“有奋斗”“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有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伦理基础和精神支撑,铸育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人,新时期铸魂育人才能获得现实生活基础,才能凝结升华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四是“有本事”,即有符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分工及社会交往全面发展的能力担当。这是“有能力”“有担当”“有本领”“有素养”对专业能力的整体要求。铸魂育人针对的是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各职业人群,这些人群都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中实现自我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铸魂育人不能只强调“有灵魂”“有理性”“有道德”等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还要强调“德才兼备”,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才干。综上,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应该围绕“有灵魂”“有理性”“有道德”“有本事”核心内涵与总体规格,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三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5)“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26)从根本上讲,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坚实基础和现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27)当代中国实现铸魂育人在根本上依靠生产方式和物质力量极大发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和信仰力量”,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铸魂育人是一个涉及面广、因素众多的复杂系统工程,推进这一工程需要整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铸牢科学信仰。铸魂育人首先要铸牢科学信仰,根本途径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是巩固阵地,坚守“党性原则”。习近平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对党员、干部和高校师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还因其拥有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体系而成为对社会大众进行理论铸魂的影响、辐射中心。因此,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坚持“党校姓党”的本质定位和根本原则,“帮助广大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28),秉持党性原则和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牢固阵地。二是研读经典,系统掌握“看家本领”。经典研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式,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应当反复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29)增强党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必须“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30)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坚定中国梦理想信念、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这就要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特别是要围绕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活动,使之入脑入心,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不断激发社会成员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巨大热情,凝魂聚气共筑中国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凝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的整体现状,亟须站在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铸魂育人。一是“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著名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31),应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32),“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需要抓住铸育价值共识和价值理念的人生关键期,遵循价值铸魂基本规律,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外化在行动中。二是“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众化,当务之急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涵宣传到位,使全体成员“无人不知”“耳熟能详”。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嵌入学校、企业、社区、军队、农村、网络空间等各社会生活领域,最广泛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所熟知铭记,利用各种时机、场合特别是重大纪念庆典活动,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真正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全部人类生活的本质都是实践的,是指向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离不开生活铸魂,“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4),需要在铸塑价值共识“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35),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题进行生活转化,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铸魂育人的长效机制中实现日常化,在铸魂育人针对性的时代问题中具体深入,在铸魂育人的话语转换、语言通俗中形象呈现,在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中内化为价值操守和精神血脉。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改革创新精神,铸就精神家园。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所铸育的是具有当代“中国魂”的当代中国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既不能割裂传统,也不能超越时代,相反,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培育时代精神。具体而言:一方面,铸育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6)铸魂育人要承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蕴含其中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和深层精神力量,铸就当代中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和独特精神品格。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精神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概言之,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发挥其铸就精神家园的文化滋养作用,铸就今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铸育和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应当着力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铸魂育人和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37)“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3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和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遵循,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奋发进取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培育和弘扬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3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深刻熔铸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充分激发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铸育在历史传承与时代突破中交融并进的当代中国精神。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②《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而奋斗》,《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日。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⑥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⑧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29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6页。
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页。
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3页。
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页。
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1页。
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页。
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1页。
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1页。
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页。
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6页。
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5页。
(22)《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23)《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3日。
(2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90-49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27)习近平:《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1月1日。
(28)《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3日。
(29)《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日报》2011年5月14日。
(30)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时报》 2010年3月8日。
(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2页。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2页。
(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4页。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
(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
(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37)《习近平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人民日报》2014年1月7日。
(38)《习近平在七大会址论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新华网,2015年2月14日。
(39)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