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种错误倾向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白显良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性问题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克服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几种错误倾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
【作者简介】白显良,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6.39~42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还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要做到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前提性问题特别重要,那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涉及能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也涉及以什么目的去学习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更关系到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和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倾向。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联系历史与现实实际,笔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特别注重克服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几种错误倾向。
一、克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本身当教条对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论述,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要害与实质是没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作家具体论述论断之间的关系,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有违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直存在着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反复告诫人们,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历史上,同样也不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做法,对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曾多次予以批评,1930年他曾写了一篇题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专门批判教条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倡导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反对教条、本本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后来立足总结革命经验教训,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要立足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而不能脱离中国实际抽象空洞地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P534)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P534)换言之,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对待。1956年8月24日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还专门提到教条主义在历史上的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反对教条主义。他指出,奉行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这就是因为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出发的缘故。教条主义者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P79)邓小平也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他曾对教条主义做出过一句概括:“什么叫教条主义呢?教条主义就是脱离自己的现实”,[3](P267)精辟地道出了教条主义的实质。
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存在,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人不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及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性去思考问题,而总是固守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两百年前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构想和具体设想,以至于僵化保守、故步自封。习近平总书记讲,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4]这就是说,如果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脱离实际,理论就会僵化,也就无所谓创新,更无所谓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述论断,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透过具体论述把握其贯穿始终的基本原理,领会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不是固守教条。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5](P797)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习、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和个别论断,但要正确地予以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P111-112)
二、克服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来讲,具有“实用性”。但这只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所谓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是依据一定的实际需要“剪裁”“搬用”“评价”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为我所取、合己所需。实用主义者总是把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自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尺,至于自己所实践和坚持的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质是混淆了“应用”与“实用”的区别,用“实用”替代了“应用”。“应用”与“实用”,尽管都要“用”,但具体如何用则是截然不同的。毛泽东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P815)一个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说明问题,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那就说明他对马克思主义掌握得越到位。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6](P263)应用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实用价值,体现出理论的实用性,但不能颠倒过来,用“实用”去决定“应用”,因为“实用”总是具体的,而“应用”则是普遍的。
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用有限的现实去框定、限制理论的普遍应用、用局部的不实用否定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在实用主义者眼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整体,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蕴含着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整钢”,而是由一些具体的理论要件和论述论断所构成的。要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是严整的,同时也具有多个层次。各个层次依据其反映范围的广度和具有的实践意义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两类。基本原理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个别论断的应用则具有特定的条件性,条件变化了个别论断就会体现出“过时性”和“不适用性”。实用主义者往往为局部需要所支配,关注的更多是具体论断而不是基本原理,并且把基本原理和基本原理的应用相混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做出错误的价值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无疑这些说法都是以实用主义评判看待马克思主义得出的武断结论。根据一己需要,基于局部实践、片面实际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这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同理,“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剪裁’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4]本质上,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应该努力予以克服。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既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优良学风,本身就蕴含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就是要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让马克思主义符合实践之用。我们之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于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实践,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能否为实践应用,是判断一个理论学说价值的重要依据。要知道,“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7](P1515)理论的实践应用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克服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含糊,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不能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所谓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不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上下工夫,而是抓住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非本质、非关键的方面,做一些表面文章,重形式轻内容。毛泽东当年写作《反对党八股》就是反对文风上的形式主义,倡导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文风。形式主义的危害就在于它以形式遮蔽了内容,影响到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主义态度有多种表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符号化”“标签化”“口号化”,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符号”“标签”“口号”来对待,不在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上下工夫。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一知半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办法不多,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流于表面,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三是搬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论断装点门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装饰品”“挡箭牌”对待。无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话语中是否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书柜中是否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否明确声称自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无本质关联。现实中一些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惯用这种手段和伎俩,做出一副忠实马克思主义的样子迷惑大众,需高度警惕。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离开这个根本的方面我们就会为一些形式的东西所迷惑,就会上当。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1](P707)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曾对形式主义提出批评,强调会议不要太多,讲话不要太长,不要老是重复讲,要精简地讲管用的话。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多次讲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倡导“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8](P382)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贵在把握精神实质,而不在于是否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部头,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8](P382)这实质上就是反对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这些情况,并不是说在这些场合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字样,而在于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替代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容,这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必须加以明确反对。
四、克服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主观是相对于客观而言的,主观主义的态度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相对立的。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曾写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主观主义的态度,从根本上是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直接相对立的,无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也无助于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何为主观主义的态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做了精辟的概括和归纳,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5](P799)可见,简单地说,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是用主观替代客观,而不是用主观去反映客观,为主观所支配和左右,对客观了解不够,根本上讲就是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实际。毛泽东曾为主观主义者画像,说他们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无疑,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然不会像马克思所倡导的那样详细地占有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引出规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5](P797)正是立足于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今天提出注意克服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实践针对性。现实中,“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4]也有一些人疏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掌握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甚或妄加附议、自以为是;对现实实践和社会生活缺乏调查研究,一些情况的掌握含有主观推断和想当然猜测的成分,用主观替代客观,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个制约和挑战。克服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倡导要“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5](P801)唯有如此,所得出的结论和做出的判断,才不是主观的臆断和想象,才符合客观实际,才有助于推动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