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宗教问题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左鹏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经过几次修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教材。但进入教材不等于进入课堂和学生头脑,教师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着他们是否及如何讲授宗教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进行宗教问题教育,需要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对教材内容查遗补缺,重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宗教问题;大学生
【作者简介】左鹏,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科学与无神论》(京),2016.3.37~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研究”(14BKS1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宗教问题在人类文明演进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既是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性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宗教问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是由社会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境内外宗教传播和渗透越来越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严峻现实决定的。
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需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都支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并一直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影响。那么,宗教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宗教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如何看待宗教的未来发展?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教条,研究宗教的不同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形形色色的关于宗教的观点中,惟有马克思主义才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以“实践的无神论者”[1](P433)姿态,科学解答了宗教的起源、本质以及存在根源、发展规律、消亡条件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使人类对于宗教问题的认识最终摆脱了神学的阴霾,为人类的自我解放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但是,这样的认识成果既不能从大学生中自发产生,也不能为大学生自觉接受。相反,受现实中宗教惩恶扬善、宗教慰藉心灵、著名科学家信教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宗教问题存在模糊认识,还有极个别大学生信仰宗教。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固然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跨越宗教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此来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是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的需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不仅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绝对的影响和控制力,而且时常与国际间的斗争和冲突相融合,成为一些政治势力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和工具。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把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它们所不喜欢的国家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并在苏东剧变和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中大显其效。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境外敌对势力也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它们把中国看作一个巨大的尚未开垦的基督教市场,支持一些基督教团体“向13亿中国人传福音”,试图用“基督的羔羊”来驯服“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它们支持达赖集团和新疆“三股势力”,煽动宗教极端情绪,从事恐怖暴力活动,企图把西藏、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在推展这些活动时,它们越来越把高校作为重点目标,把大学生作为重点对象,以捐资助学、学术交流、留学任教、课余活动、组织培训等为掩护,拉拢大学生信教,推销其政治和价值观念。面对境外宗教渗透的活动增多、形式多样、力度加大,只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相关内容,才能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宗教领域尖锐复杂的对立和斗争,深刻理解宗教渗透对我国的现实危害和长远影响。这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在历史上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现实中为大量群众所信仰,它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是国际和国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认识人类文明史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都避不开宗教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中小学阶段,虽然有也少量宗教知识零星分布在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中,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往往只是从固定的定义出发,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或者至多再给学生对对课后习题的答案,这就使得多数学生对宗教问题的认识简单片面,一提及就持批判和否定态度。[2]到了大学阶段,为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各高校纷纷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这其中不乏宗教知识、宗教文化的内容。面对大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和讲座正当其时,但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拓展大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课程和讲座只是侧重于介绍宗教对哲学、文学、科学技术乃至饮食、民俗等的积极影响,而对其阻碍文化发展、科学进步的一面避而不谈。这种貌似客观理性的“知识介绍”,实际上渲染了宗教的永恒和美好,让人不能不担忧其文化宣教的嫌疑。在此情况下,如果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教育,就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他们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有效防范形形色色的文化宣教、校园传教。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涉及宗教问题的主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在2006年重新确定以后,教材经过几次修订,不同程度地加入了一些宗教问题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览教材,涉及宗教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五章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中。在讲到“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人权保障原则”时,简单提及“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3](P132);在随后讲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把“宗教信仰自由”列为一个方面,在引述宪法有关条文后,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作了解读:“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者那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中的这个教派或者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者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最后强调:“依照宪法精神和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打着宗教信仰自由的旗号组织或参加邪教组织。”[3](P137)教材其他地方尽管没有出现“宗教”字眼,但还是有与宗教相关的内容。比如,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讲到信仰的分类时,列举了其中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3](P17),这其实正是宗教教徒的信仰;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论及的“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即“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厌倦态度对待生活”[3](P67-68),其实也正是一些宗教教义中保守、消极的成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涉及宗教问题的内容集中在三个地方:一是在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文化渗透”中,从“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具体列举了参与中英《南京条约》起草和谈判的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中法《北京条约》中私自添加内容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要以出版物影响中国政治方向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张把英国的殖民统治搬到中国来的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人累累罪恶。[4](P28-29)二是在第二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中,总结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时说:“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4](P44)三是在第十章第五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列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把“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作为一个方面,针对宗教问题讲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截至2004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约2.39万座,教职人员约2.7万人。”[4](P303)
由于宗教是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一种回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中,论及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定着人类命运;无神论以不同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世界的神的存在和作用。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有神论的虚幻性。”[5](P30)由于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教材在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中,对宗教的本质、产生根源、历史和现实作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进行了集中、概括的论述,明确提及:“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从历史和现实看,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要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5](P97)此外,教材还在绪论中有两处涉及宗教问题:一是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转述了费尔巴哈的观点:“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5](P9)二是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5](P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在第十一章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专列一目讲解“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关于宗教政策,教材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必须尊重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6](P227)接着,教材对宗教政策的“四句话”作了简要解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课堂讲授
宗教问题能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尽管还比较简略),一方面说明了宗教问题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宗教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清醒认识和果断应对。但是,进入教材不等于进入课堂,更不等于进入学生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瓶颈也在于教师。教师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着他们能否把在教材中并不显著的关于宗教问题的内容带进课堂来,带进学生头脑来。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利用某次全国规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的通讯资料,向与会的210名教师发放了电子问卷,有效回收101份。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宗教问题的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宗教总体持宽容态度,正面评价胜于负面评价。比如,对“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信仰”这种说法,57. 4%的教师“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对“宗教信仰是一种愚昧现象”,仅有6.9%的教师表示认同(“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对“科学与宗教本质上不能调和,科学最终必将战胜宗教”这种说法,表示认同、“说不清”、不认同(“不完全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分别占24.8%、27.7%、47.5%。但与此同时,对“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言,却有着61.4%的认同率,不认同或“说不清”的合计占到38.6%。对经典名言的高认同率和对现实问题的相对模糊认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面上,至于用字面上的语录来指导、分析现实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缺憾和薄弱之处。
对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的理解,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一方面,对“信教大学生可以在校内举行宗教活动”这种说法,只有17.8%的教师表示认同,对“在大学生中开展无神论教育有违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说法,也只有23.8%的教师表示认同;另一方面,对“大学的哲学系、宗教学系可以进行宗教神学的研究和教学”的说法,认同率高达93.0%。从两方面数据的巨大反差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政策和法规还是有着比较准确地把握,但对一些敏感、复杂的问题就把握不准了。
教学不能脱离实际。教师只有对学生信教、校园传教的现实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引起对宗教问题教育的足够重视,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显示,尽管对于“境外敌对势力一直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种说法,66.3%的教师都表示认同(另外21. 8%的教师“说不清”,11.9%的教师不认同),但对于“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多”的说法,认同率只有55.5%(另外31.7%的教师“说不清”,12.9%的教师不认同),对于“在大学校园里经常有人传教”的说法,认同率就剩下32.7%了(另外40.6%的教师“说不清”,26.7%的教师不认同)。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校园宗教渗透的抽象认识清楚于具体认识。抽象认识固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宗教问题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但其效用就不如具体认识了。
对宗教问题有了一定认知和态度之后,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是我们调查中最为关心的问题。结果显示,58.4%的教师承认在自己的课堂上“讲过”有关宗教的内容,36.6%的教师“没有讲过”,5.0%的教师“记不清”了。分课程来看,承认“讲过”最多的是“原理”课教师,占65.6%,“讲过”最少的是“纲要”课教师,占50.0%。但是,根据2009年高永的调查,“在教师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宗教方面的内容更难以涉及,只有36.0%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听老师讲授过相关内容。”[7]数据出入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之间的信息差。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听到的一定是教师讲过的,而教师讲过的未必都能为学生听到,再加上并不是教材中所有的内容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教材中本来就不多的内容经过教师的选择性讲授、学生的选择性倾听,最后能够进入学生头脑的也就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了。
在“讲过”宗教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基础”课教师讲得最多的是“宗教的起源和本质”、“中外宗教文化”(分别占59.1%和50.0%),“纲要”课教师讲得最多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史实”(占57.1%),“原理”课教师讲得最多的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分别占68. 8%和56.3%),“概论”课教师讲得最多的是“党的宗教政策”、“宗教的社会功能”(分别占71.4%和57.1%)。这样的教学内容分布基本上符合课程教学要求,也基本上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主要方面。但值得关注的是,在问卷所列8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除“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宗教的社会功能”、“党的宗教政策”累计各自为50%左右的教师讲过外,“中外宗教文化”也累计为45.8%的教师讲过(位列第四),而“国家宗教法规”、“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史实”累计分别仅为18.6%、16.9 %的教师讲过(位列第七、第八)。可见,部分教师未能严格遵循教学基本要求,授课的随意性较大,像“中外宗教文化”这类更具知识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甚或取代了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宗教问题教育的内容。
当问及“没有讲过”宗教问题的原因时,接受调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怕讲不好”、“学时有限,没时间讲”排在了前三位,分别被70.1%、59.5%、35.1%的“没有讲过”的教师选中,而“自己感觉没有必要”、“学生对宗教问题不感兴趣”则分别仅为5.0%和3.0%的教师选中。可见,“没有讲过”宗教问题的教师更多是因为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讲授宗教问题的充足自信。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开展宗教问题教育的基本对策
针对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开展宗教问题教育,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宗教问题教育的基本指针。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世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潮流,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宗教问题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这项原则。个别学生信仰宗教是他们个人的私事,但对学校来说,一方面,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承认有作为特殊群体的信教学生,这部分学生也不得以个人信仰宗教为由,拒绝接受学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而不能运用别的什么宗教观甚或宗教观念去影响学生、腐蚀学生,尤其是不能举“文化”旗子、宣“神学”内容,以所谓“中立的”、“纯学术的”面貌出现,提倡意识形态之外的、无是非的宗教教育,甚至站在护教的立场上,论证宗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成就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
第二,紧密结合学生关心的宗教热点难点问题,对现行教材中关于宗教问题的内容查遗补缺。在“基础”课中,首先需要加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容,除了强调一切宗教活动必须纳入国家依法管理的轨道外,还应简要介绍《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和规章。在“纲要”课中,需要补充介绍我国的宗教国情。使学生明白,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还是一个多宗教国家。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基督教倚仗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大规模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影响,分别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的发展道路。在“原理”课中,除进一步完善有关宗教的起源、本质以及存在根源、发展规律、消亡条件等内容外,还应就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区别、著名科学家信教的事实、共产党员不能信教的要求等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读。在“概论”课中,应该把党的宗教政策的“四句话”放置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重点就实现宗教和谐、御境外利用宗教对进行渗透等作出更深入的解读。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对待宗教问题不回避、不跑偏,在课堂上敢于讲、能够讲,讲得了、讲得好。由于作为信仰的宗教具有鲜明的唯心主义属性,作为社会实体的宗教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宗教问题,有的教师因感到知识匮乏而不敢触及,有的教师因受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甚或宗教观念的影响而肆意发挥,这些都妨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正常实现。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理应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性前提。目前,教师培训的平台早已搭建并相当完备,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晓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的专家学者请到培训的讲台上来,而不使这个讲台总被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文化宣教者甚至宗教教徒、传教士、神学家占领。这就需要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高度,重视并加强以科学无神论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壮大其学术声威,抢夺舆论话语权,彻底改变“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被动局面。
第四,根据学生对宗教问题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在课内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在课外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引导渠道。对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因正值思想困惑多发期,是各种宗教拉拢、渗透的重点,此时,如果能在“基础”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破解他们关于宗教问题的现实谜团,势必能把其中的“望教者”、“慕道者”从宗教的门口“拉”回来。进入二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知识和信息量的增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于宗教问题的困惑渐由感性的绚烂转入理性的迷思,此时的“原理”课如果能够对宗教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等作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势必能够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无神论世界观,使他们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扩大优秀文化和科学精神的阵地;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引导的合力;通过深度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因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引发的心理不适和思想困惑;通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斩断所谓“信善助学机构”的活动空间;通过校园安全和法制教育,防止传教人员借新生入学、寒暑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机会拉拢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
[2]朱亚楼.当前我国中小学宗教知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M].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高永.当代大学生宗教认知和宗教观教育[M].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