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互动分析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军、朱喆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在支撑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量高校因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而难以有效支撑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的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科研对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还不明显;学科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支撑思政课教学。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通圈子壁垒,为不同梯队的高校搭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交流的平台;在学科点建设评估、职称评聘中,适当增加思政课建设(教学)效果的权重;用好权威教学资源,增强科研对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互动
【作者简介】王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喆,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6.7.79~83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出版专项项目“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4&ZD005)、省级教学团队湖北名师工作室(马克思主义理论)阶段成果。
 
自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会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在支撑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有关研究述评
自2006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的关系问题得到学界持续关注和研究。从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的主要动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与思政课的对应关系、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互动
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的主要动因。有学者认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1],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为新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曾明确指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3]这一点在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再次得到重申和说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4]由此可见,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最主要目的和直接动因之一就是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科支撑。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就一般意义上的关系而言,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和学理基础,而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教学实践基础[5]。有学者强调,思政课教学不应把学科依托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1]。有学者指出,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完全等同或者相互取代[2]。还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思政课建设的层面,而思政课建设必须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6]。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与思政课的对应关系。有学者指出,思政课设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对应关系[7]。有学者则分析,一一对应的观点不科学,因为对应关系存在层次、程度上差别[8]。还有学者认为,二者是整体性的对应,过分追求一一对应毫无必要[1]。还有学者则强调,一一对应不是要把某个二级学科等同于某一门思政课,而是从二级学科建设任务提出的问题[9]。
第四,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在互动中存在忽视相对独立性而把二者等同,忽视交互性而把思政课仅看成是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忽视学科队伍建设与课程队伍建设一致性等问题[10]。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存在“两张皮”的问题[11]。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共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有学者认为要加强学科支撑的服务意识,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平台为高校思政课培养人才[7]。还有学者提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研究交流平台[12],加大学科建设中思政课的权重[10]。
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二者关系的探讨,为二者深层次地融合互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有关讨论来看,我们可以在一些基础性、前提性问题上形成共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自身的历史逻辑、发展规律以及多方面的现实考虑,但是“首要任务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13]。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二者的构成要素不完全相同,有各自的建设规律,因此不能互相替代。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既是一种整体的对应、支撑关系,也存在具体的一一对应、支撑关系,但是这种一一对应、支撑关系不应作狭隘、机械地理解。思政课的主要支撑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应将其他有关学科纳入自己的依托视野。四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服务作用,应在结合上狠下工夫,克服“两张皮”现象。
二、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在支撑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服务作用,或者说让思政课建设更好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研究。前文所述的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已经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但有些问题还依然存在。在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互动,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一,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高校该如何支撑思政课教学。目前全国有普通高校2500多所,而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含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仅有300多所[14],这意味着还有2000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缺少学科点依托。那么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只是这300多所高校的任务,其余高校就只需搞好思政课教学就够了?对此有学者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只局限在少数名校名师范围内进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全局来说并不有利”[7]。并且从党和国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衷来看,并不只是要服务于少数高校,而是要支撑和服务于所有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大多数没有学科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的支撑、服务作用,如何让大多数普通本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找到学科的归属感,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的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不能互相替代,这在理论认识层面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所偏颇。学科建设通常用论文数量、科研立项、获奖成果、高端人才等指标来衡量,并且容易立竿见影,因此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而与此同时,由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不容易凸显出来且不易量化,加之对很多思政课教师而言,评聘职称最关键的指标还是论文和科研立项,所以部分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高校对思政课建设不是那么热心,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动力不足,往往停留在“不出教学事故”即可的层面。还有一些高校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思政课教学部门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不强,思政课教师往往忙于教学,学科建设投入不足。
第三,科研对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还不明显。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教师个人的职称评聘,都对科研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多研究成果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选题多是从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学术研究的增长点出发,而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相对较少。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之间的关系。很多高校都会强调思政课的教学纪律、教学要求,即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严肃性,不能在课堂上贩卖个人观点、传播不成熟的学术观点,不能违背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上述要求本身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学术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争议性,甚至是一家之言,同时教师个人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判断力也参差不齐,因而将这些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就存在风险。为了避免风险和“自找麻烦”,最“正确”“经济”的选择自然就是“照本宣科”,因而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准确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导致科研支撑教学乏力。
第四,学科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支撑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充分支撑和服务思政课教学,就必须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思政课进行对接。在研究方向设置上,目前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多是从学术本位或是导师的兴趣、特长出发,而较少地考虑到思政课教学的需求。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例,据有关统计[15],在62所具有博士点的高校中,能够看出明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对应的研究方向仅有“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研究”,而且仅有4所高校设置了这一方向。由此来看,大部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在设置研究方向时都没有考虑如何对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课程乃至论文选题上大多与思政课没有直接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是纯学术人才,而不是为思政课培养师资队伍。尽管学术人才可以逐步完成向师资人才的角色转变、能力迁移,但还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动为思政课培养教师队伍的意识不强。
三、加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支撑互动的几点建议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在支撑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打通圈子壁垒,为不同梯队的高校搭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交流平台。当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其中拥有博士点的高校是第一梯队,拥有硕士点的高校是第二梯队,其他没有学科点的高校是第三梯队。就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要是第一、第二梯队高校的任务,而有关学科建设的一些“高端”交流讨论,基本上是在第一梯队的高校中进行,第二梯队的高校偶尔能够参与,第三梯队的高校基本上无法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有关思政课建设的一些交流讨论,也根据学校的特色、属性划分为不同的、较为封闭的圈子,如高职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省属院校、985(211)院校,不同圈子的高校很少有机会能够就思政课建设进行切磋交流。如此壁垒分明、条块分割,不利于形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合力,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效果。为了让广大第三梯队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有必要搭建交流平台。首先,一些重要的学科(课程)建设会议、学术交流活动,主办方应主动邀请第三梯队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或部门主管领导参加,不应人为限制或歧视。其次,拥有博士点的高校也应增强服务意识,对口支援第三梯队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和学术科研活动,学科建设评比中应将此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再次,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制定措施,为第三梯队高校中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评聘研究生导师创造条件,鼓励拥有博士、硕士学科点的高校吸纳普通本专科高校的教师作为兼职研究生导师。如果能够打破普通本专科高校教师在评聘研究生导师中的天花板,那么对于激发他们的学科建设意识必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也会显著增强。总而言之,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特别是博士点的高校要为第三梯队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投身学科建设提供平台和条件。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不仅要支撑服务本校的思政课教学,而且要对本地区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发挥支撑服务作用。
第二,在学科点建设评估、职称评聘中,适当增加思政课建设(教学)效果的权重。要将课程建设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就必须将课程建设的效果作为学科建设评估的重要指标,改变学科建设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评估制度,建立动态建设机制”,对“达不到建设要求的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点”[4]。这里的“建设要求”就应该包含思政课的建设效果。对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在“学科点建设”的三级指标中就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每一位导师至少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门课的教学任务。”[13]这些规定要求对于扭转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两张皮”现象,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但是要体现出实效还需要在今后的学科点评估评比中落细落小落实。
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聘中也必须增加教学效果的权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要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4]。现在很多省市、高校对教师职称评聘实行了分类,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这种分类对于部分擅长、乐于教学的教师安心教学起到了鼓励作用,但是对于很多思政课教师而言,走“教学为主型”的职称评聘途径其难度要高于“教学科研并重型”甚至不亚于“科研为主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为主型”的职称评聘对科研成果的要求并不低,或者说是没有明显区别于“教学科研并重型”。在对科研成果的要求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发表论文、提升科研成果的代价成本要低于对教学的付出,大多数“理性”的教师在此情况下一般都会选择“教学科研并重型”。笔者认为,鼓励教师认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可以将教学评估排名在职称评聘中折合为相应等级的科研论文,并对累计数量给予一定的上限规定。此外,还可以在年终绩效分配或者奖励分配中,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总而言之,只有让教学付出得到足够的回报和奖励,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第三,用好权威教学资源,增强科研对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扭转科研对思政课教学支撑不力的局面,需要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教学中的疑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科研的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这类课题的立项资助。教育部社科司于2013年开始向各地各高校征集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对征集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筛选,形成了30个重点难点问题,随后又面向全国高校征集答案,最后对入选的答案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予以资助[16]。应该说,这种形式将教学和科研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提升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教育部社科司应将这项措施长期坚持下去(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措施,以激发思政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征集到的重难点问题和答案及时出版,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另外,教育部社科司还指导高校思政课程研究中心根据形势发展和思政课教育教学需要,从2014年11月起编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了科研成果支撑教学的平台。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编辑、管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及时更新补充与教学相关的重要参考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研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及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的信息资源、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第四,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首要任务是服务思政课教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尤其是与思政课有明显对应关系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在设置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时应考虑与思政课进行对接。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时,也应尽可能地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关。另外,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开设相对应的课程。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培养博士生时,应考虑开设一些法律基础类的课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博士生,通常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比较薄弱,这对他们以后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造成了不小的障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培养博士生时,还可以要求博士生至少做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目前很多高校博士点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要求),以帮助他们熟悉思政课教学,为毕业求职和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兼析认识与实践中的几种偏误[J].教学与研究,2006,(10).
[2]秦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li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5]张澍军,齐晓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08,(6).
[6]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几点看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7]杨瑞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8]罗建平,尚文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支撑关系研讨中的机械论评析[J].前沿,2014,(Z6).
[9]梅荣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10]谢晓娟.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11]胡树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12]杨建国,卫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1,(5).
[1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14]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在全国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14年度发展状况调研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3_sjhj/201505/187035.html.
[15]《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发展调查分析(下)[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16]张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入选答案评出[N].光明日报,2014-12-22(1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征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解答的通知[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14/0304/49464.html.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