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探析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赵美玲、滕翠华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断得到深化拓展与完善。新时期,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对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深入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要从思想导向维度、培养层次维度、教学的实效维度、学科支撑维度等全面展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也必将开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
【作者简介】赵美玲(1957-),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滕翠华(1984-),女,河北黄骅人,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222)。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16.2.61~65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14YJC71003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而研究生教育居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更是关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尤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历程,总结《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简称“10新方案”)实施经验与战略意义、积极推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简称“15创新计划”)的全面实施,对于顺利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回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相协调,与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断得到深化拓展与完善。
1.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初步展开
1981年3月,教育部《关于开设自然辩证法方面课程等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自然辩证课程应列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文科研究生是否开设,由各校自定,从而开启了研究生层次开设德育课程的新起点。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2]中指出,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当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并注意与专业学习适当地结合起来。在这个文件精神的指导下,1987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3],指出对所有硕士研究生都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课内安排36学时);对文科各专业的硕士生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课内安排70学时);对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硕士生还要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课内安排54学时);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原则上按照课内外1∶1安排,在一年内学完。其中还规定文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对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文科和理工农医科各类专业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均按200学时安排,其中教师讲授和集体讨论应不少于50学时。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德育课程体系的逐步形成。
2.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稳定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适应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步伐和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也日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三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开设,54学时)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类开设,72学时);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科开设,54学时)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文科类开设,54学时),由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3.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完善与创新时期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指示精神,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重要职责,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联合发布的“10新方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改革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面展开,要求硕士生均“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占2学分,36个学时),并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18个学时)两门课中选择一门作为选修课”。[4]博士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课,(占2学分,36个学时)(之前为“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选修课(列入学校博士生公共选修课)。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并配合制定《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件进一步要求,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体化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方向,以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全面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改革的战略意义
“10新方案”实施五余年来,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充分证明了新方案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实效性是非常强的,由此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一个创新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15创新计划”全面开展谋篇布局,这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研究生头脑的重要职责,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当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10新方案”以及“15创新计划”的改革亮点就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尤其是加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比重,强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例如,要求硕博研究生分别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课,这有利于研究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逻辑脉络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主题。“10新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折射,旨在突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全面客观把握当代中国国情。例如,硕博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选修课的开设,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讲授,提高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2.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高校创新教育体系道路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研究生的培养在一个国家的创新教育体系中又处于中坚地位,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创新型人才成功的重要基石。客观审视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更加凸显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目前研究生虽然数量规模极大提高,培养层次也逐步提升,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识”不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比较欠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其就是千篇一律的讲些高大上的说教,没有实际价值。二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完善角度讲,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05方案”进行了较大调整,已经趋于稳定成熟,但其中有些教学内容与现行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忽视按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准、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社会经历等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并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5]因而,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层递性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问题凸显。三是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讲,“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6]因而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方式与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而“10新方案”以及“15创新计划”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就突出体现了注重探索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站在国际大视野格局中观察机遇和挑战等改革趋向。整体来看,此次改革有利于将知识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于提升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探索现代化的高校教育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3.应对国际国内新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自1987年在全国高校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深化、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并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视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国外大肆传播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意识形态,也在研究生思想中潜移默化的开始渗透蔓延,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随之涌入,这都影响着研究生的价值趋向和人生定位。审视国内,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各种问题叠加出现,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形成社会公正、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筑牢人民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使贫困地区和人群脱贫、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等,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容易使涉世未深、思想却又空前活跃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对党、国家和个人的前途产生各种怀疑和迷茫。这都迫切需要用中国崭新实践创造的新道理、新论述、新理论解释,用中国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最有力的武器来解释和回答这些繁杂的新变化和新现象,从而占据理论的制高点,这是时代环境赋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三、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战略举措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项强本固基的伟大战略性工程,深入研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把握其战略方位和战略举措是继续深入推进“10新方案”和“15创新计划”的重要维度。
1.从课程的思想导向维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体系”、“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时代化和民族化
此次课程改革新方案新计划在内容上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量,这样的改革思路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因此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凝聚广大师生学习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热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以及广大学生的头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进步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锤炼和价值铸造,增强研究生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世界与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开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总之,我们要创新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
2.从课程的培养层次维度,要着力构建层次分明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逻辑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征,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也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从2005年开始,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但其中有些教学内容与现行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还存在交叉重复。正如顾海良教授所指出的,“10新方案”要继续强化理论教育的层次提升,“大纲既承接本科生阶段的教学内容,又要奠定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基础,努力达到既开启各个层次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也刻画各个层次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出各个层次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步步高’要求。”[7]这个问题关键是着力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具体而言:
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侧重于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即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国情的认知为重点的一种通识教育,使大学生关注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准确把握和正确看待我国的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等,提高政治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侧重于能力拓展。在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培养硕士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坚定制度信念。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开设的实质精神就是要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为背景,以改革开放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主体,通过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选修课的精神实质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提高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理论素养。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侧重于科研素质的培养。2015年11月,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就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5年来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了研讨。通过总结新方案,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了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意旨就是以更加宽广独特的视角,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方法论角度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重大理论思潮问题、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当代科学技术最前沿问题等,在把握学术前沿动态中培养其独立的科研能力,在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中,使博士生能够深入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针对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讲授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博士生培养的特点,我们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就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新颖独特的视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坚持国内与国际双重视角,使内容体现出科学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前瞻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课程需要来设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来设置,而不是仅仅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结构;在内容选题方面,内容要丰富,问题要抓精准,力求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要围绕博士生普遍关切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重大问题进行精心选题,讲最前沿的重大问题;要用学生能接受的实话、新话深入浅出的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实现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性、思想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博士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感,才能增强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3.从教学的实效维度,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艺术
研究生思想教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一是教师既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率先垂范、立德树人,又要有现代化开放的教学理念和厚重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要站在引领学生发展的高度,实时关注国内外动态、深化理论研究、夯实学术功底、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同时要找准学生的关切点,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做到讲活、讲透、讲实、讲出吸引力。二是教师既要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推导,提炼课程的内在逻辑,又要用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政策、用教师亲身的经历,准确的解释现实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历史担当感。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经济新常态、“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中国梦等最新重大问题都要及时入课堂。三是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创新教学艺术,积极推行参与式教学。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开展“演讲、讨论、对话、反思式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暗示教学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8 ]同时要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总之,我们既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4.从课程的学科支撑维度,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建设
在高校,任何理论形态的课程都是以一定的学科为依托进行建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同样需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其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支撑,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稳定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其教学水平、拓展其发展空间和平台。“10新方案”就特别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背景与学科建设,“15创新计划”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9]因此,高校及高校教师应该紧紧抓住“10新方案”以及“15创新计划”深入全面实施的新契机,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打造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势学科,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支撑。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1,107,129.
[4][6]边和平.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启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112-116.
[5]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1):80-87.
[7]胡卫红.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6):123-126.
[8]吴杰,胡斌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34-36.
[9]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