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创设的具有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和意义的虚拟世界来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仿真实训活动,它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形态,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教学,其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及教育手段具有客观性。该创新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遇到的瓶颈障碍,有助于将“互联网+”战略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吸引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在建设过程中,内容设置、目标设计等均应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确保教育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内涵;优势;构建
【作者简介】张毅翔,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林英,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6.6.59~61,77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学生教育发展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索与创新”(YJYJG2014-C-39),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20132242011)的阶段性成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概念及内涵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环境,通过输出设备提供给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并能够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通过各种输入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事物进行交互”[1](P1)。当前,虚拟仿真技术已应用到医学、军事航天、产品设计及展示、应急对策等领域,随着人们对其规律的不断深入把握及其具备的重大资源价值,教育行业也开始重视并对其进行探索。基于这种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进行现代技术的尝试和应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模式和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借用已创建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开展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和意义的仿真实训活动,它以仿真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反映学生心理发展轨迹、感受社会交往习惯及接受隐含教育的三维虚拟世界,学生可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中实现现实世界及社会交往的体验,借助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交互,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它集娱乐、教育、测评、考核于一体。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平台的应用,既掌握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知识点,又间接体验现实社会和未来生活,同时通过线上思考轨迹留下的实践路径,为隐性动态地考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取向做出科学评测。
1.属性定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当前理论界及实践领域对其概念内涵界定不一,但无论哪种内涵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均属于实践教学。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教学场所标准说。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均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方法标准说。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教师讲授而言,除了包括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之外,凡是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三是教学内容标准说。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主要不在于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应用,适用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学生摆脱时空束缚,减少组织难度及经费困难,在设定的虚拟场所通过仿真设备就能接受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特殊而新颖的类型,更具现代性和便捷性。
2.方法指导:仿真方法论指导下的仿真技术应用。“仿真方法论是关于仿真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以仿真科学与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实践过程的一般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仿真研究活动本身所需要的方法和基本程序,研究仿真方法的结构、功能与特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2](P53)仿真方法论是对现有各类仿真方法共性的、抽象的具体实践特征的总结,指导各行业仿真技术的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仿真技术应用的特殊领域,既具有虚拟仿真应用的共性,又具有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个性,它既要遵从一般仿真方法论的指导,又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实践教学的特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点融入仿真系统,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的特殊仿真。
3.客观特性: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及教育手段等具有客观性。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所隐含的教育内容具有客观性,其教育设计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客观现实所设置的教学场景,是客观内容和现实的写照。教育者预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嵌入仿真系统软件中,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的使用体验真实世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虚拟仿真技术的本质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逼真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一体化虚拟环境,从而达到教育、训练的目的,其教育与训练的内容是真实客观的。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所设计的内容具有客观现实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内容进行隐含式教育。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具有客观性。“仿真是用相似的模型、环境和设备模仿某个环境或系统(经济的、机械的等等)的行为的技术,或者是为更方便地获取信息,或者是为培训人。”[3](P3)可见,仿真本身具有目的性,它可用来教育人、培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目的正是通过模型、环境和设备,有目的地干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教育手段具有客观性。设计者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制定,实现教育效果的体验。学生利用输入、输出设备如立体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衣等穿戴传感设备进行体验式学习,其器械、设施、场地等的选择可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而设置,具有很强的客观导向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必要性及优势
1.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遇到的瓶颈障碍,解决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遇到一些瓶颈障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容易落实,社会实践却难以落实;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学校学生太多,难以管理与指导,一些教师没有发挥出主导作用,从而使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落到实处的实践教学形式少;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虚拟仿真形式能在较小的空间内,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具有吸引力的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能解决传统部分实践教学受环境、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从长远上能大幅减少经费开支、减轻教师组织难度、提高指导效率。
2.有助于将“互联网+”战略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寻找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的途径。“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都将在未来数年至数十年间被互联网化”[4](P12)。“互联网+”也将中国教育融入信息化技术大潮中,使学生感受现代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待、呼唤“互联网+”战略理念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空间与渠道,探索更为新颖、更为有效地适应新形势下信息交互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依托于“互联网+”理念和数字化技术所开设的虚拟仿真新路径,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将“互联网+”战略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将实现主流价值观在数字技术所拟设的虚拟世界的隐性植入,寻找到数字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空间,适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
3.有助于吸引“数字原住民”学生,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在互联网和数字化环境中,计算机等新媒体不仅使学生获取信息更便捷,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方式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数字原住民”,当前学生早已习惯互联网、计算机等,并对他们有着天然的依赖和爱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正是基于这些“数字原住民”学生对高新技术的依赖和偏好而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不再使用简单说教的模式,而是通过虚拟仿真,使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幻境里转换“当前学生角色、未来工作角色”,思考“当前现有水平、未来应有水平”等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时空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深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建设预想及其关键
1.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建设类型构想。当前个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意识到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已着手创建具有仿真性质的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如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成立北京市互动媒体艺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人才素质测评与培育虚拟仿真实验室,借助人在旅途体验室、职业规划模拟体验室等具体的实验操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仿真实训。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质、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初步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形式和类别预想:一是沉浸式虚拟仿真,这种虚拟仿真形态创设出真实环境,“它提供完全沉浸的体验,使用户有一种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之中的感觉。它通常采用头盔式显示器、洞穴式立体显示灯设备,把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封闭起来,并提供一个新的、虚拟的感觉空间,同时利用各种自然的交互设备使得参与者产生一种完全投入并沉浸于其中的感觉”[5](P13)。这种虚拟仿真的实现过程对硬件设施及场地要求规格较高,要求三维跟踪定位设备及时检测学生的反应数据,计算机运算需要及时有效,实时输出相应的场景变化。二是桌面式虚拟仿真,它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立体交互窗口,实现人机互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它是利用个人计算机或初级图形工作站等设备,以计算机屏幕作为用户观察虚拟世界的一个窗口,采用立体图形技术,产生三维立体空间的交互场景;用户通过包括键盘、鼠标和力矩球等各种输入设备操纵虚拟世界,实现与虚拟世界的交互。”[6](P13)这种虚拟仿真模式相对简单,学生通过键盘、鼠标和力矩球等输入设备体验虚拟世界,理解现实社会。三是增强式虚拟仿真,它“既允许用户看到真实的世界,同时也能看到叠加在真实世界上的虚拟对象”[7](P14)。它把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结合起来,减少构成复杂场景的开销。四是分布式虚拟仿真,它“将地理分布不同的多个用户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这些用户同时加入到一个虚拟空间里;每个用户都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共同体验虚拟效果”[8](P14)。在分布式虚拟仿真系统里,学生可突破行业、空间、时间等限制,共同体验复杂环境的变换、不同人群的感受等,从而完成由于受时空、行业等限制而难以完成的实践教学。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场景,需在操作实施中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触觉和力觉,甚至嗅觉和味觉,让学生充分体验、积极想象、认真思考。
2.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建设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教育机构利用现代仿真技术的特殊优势来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其内容设置、目标设计等均应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做好主导,凝练设计团队,协同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科专家,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仿真平台。虚拟仿真技术本身也是各种学科交叉而来的新理论,“它集中体现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人体工程学、人机交互理论、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成果”[9](P3)。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构思与设计,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尤其一线任课教师参加,计算机、云计算、软件设计等理工专家以及心理学、管理学等文科学者也应参加,共同完成虚拟仿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创建。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开发及应用,教育内容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教学知识点和要点。虚拟仿真系统的应用具有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能有效吸引学生,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的基本规律,教育者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一味采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仿真形式。它必须肩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每一项仿真设备、仿真软件等,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对接,确保教学的严肃性和内容的相符性。当然,并不是所有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都适合以仿真的形态来表现,那些组织困难、场景危险、意义重要、重现历史、预测未来的教学内容,往往适合虚拟仿真来表现。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要求仿真开发团队不断开发出与时俱进的教学软件。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品质是具有发展性,根据我国的具体实践而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具体实践。内容决定形式,教育内容的改变和增加也决定着教学方式的调整与联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不断丰富,要求虚拟仿真系统技术的软件设计不断创新,并根据知识点的增补修订情况不断更新、增补、调整相关软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形势及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必将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学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构建现代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基地,以其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等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Unity Technologies.虚拟仿真与游戏开发使用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王精业,等.仿真科学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蔡红霞,等.虚拟仿真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国嘉.互联网+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与转型升级新模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6][7][8][9]安维华.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