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为核心推进教学改革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冬梅

2015年10月苟仲文书记在百忙之中给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讲了两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题目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第一次课从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人手,讲述了“辛亥革命”后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原因、过程、结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第二次课重点讲述了共产国际与共产党、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共产国际与毛泽东的复杂关系,概述了共产国际在中国道路选择过程中所起的影响。整体来看,苟书记的讲课内容新颖、史料丰富翔实、分析独到深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尝试从更纵深和宽广的视角对历史进行解读。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高度、广度和深度。学生们对苟书记的讲课评价很高,认为:“课程内容很新鲜,站在很高层次分析问题”,还说“课程讲了很多历史故事,但每一个历史故事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课程讲授中既分析,又整合,能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对复杂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程内容高度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极为熟悉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问题,打破章节甚至各编的限制,从宏大的历史视角进行分析、归纳。如苟书记第一次讲课题目:“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就是非常成功的一例。我们还可以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为题目,挖掘核心问题和线索,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课程内容广度是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更离不开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只有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才能最终更清楚地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苟书记第二次讲课内容就谈到了共产国际、苏联、日本、美国等国际因素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这是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广度还可以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伟人的对比,拓展知识宽度。如苟书记讲课中对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权力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征、阶级基础、思想理论水平进行了对比。课程内容深度是指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极为复杂,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要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真正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如苟书记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讲解,就用详细的史料阐明鲍罗廷在蒋介石进入核心圈发挥了关键作用。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把握好,就能极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新颖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课程讲授中要突出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历史主义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在分析任何一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考察问题。苟书记讲课中提到:历史的镜头是模糊的,要多角度去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变化的,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对历史和人物作纵横的比较认识;历史的关系是复杂的,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他期待大学生用辩证、唯物、批判、创新的思维主导自己的学习。这些历史学习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一直贯穿在他讲课的所有内容中。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摒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立体的思维方式。
第三,创新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制。这个方面各个高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有传统的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讨论、学生演讲、视频分享、分组总结发言,等等,也有新媒体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我认为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关注课程,真正能参与课堂教学或课下延伸活动,都可以采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