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高国希

【摘要】做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处理好本科和硕士课程的关系;专题性与系统性的关系;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的关系,把握好中国话语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专题性;学术性
【作者简介】高国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2.122~124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博士研究生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把握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一定的特点。作为教学大纲的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学实践者,笔者认为,做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教学,在认真分析博士研究生理论课教学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与本科、硕士课程的关系
“05方案”实施已经10年。现在的内地一年级博士生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培养出来的。他们经历了本科阶段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育,经历了硕士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育。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为国民教育系列中最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能是同水平的重复,而是要螺旋上升,实现“步步高”。这与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既有联系又是深化。本课程要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观察分析当代世界,是当代世界视野中的中国话语,要注意引导博士研究生把握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世界重大问题的分析与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贡献,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与启示等。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训练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思想敏感性,训练学生从其本身专业的视角来思考世界和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比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利益关系复杂深远,如何清醒地保持民族精神、国家意识,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国自身的问题与全球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世界和中国如何应对?我们应对的立场是什么?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实践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当今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尽管不同的人群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甚至发生摩擦冲突,但这些共同的问题把人类的命运联结到一起。如何使人类摆脱战争、摆脱贫困、摆脱疾病、摆脱多种自然灾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共同的利益促使各国发展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在发展与安全的问题上主张以可持续发展来促进可持续安全,维护发展的多样性和协调性,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这样就容易讲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观点和立场,使博士研究生看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其求知欲。
二、处理好专题性与系统性的关系
这一课程是以专题方式呈现出来。课程涉及八大专题,分别就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当代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当代科技、社会思潮、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等主题,进行前沿性的探讨分析,还有一个总揽性的、高屋建瓴的“导论”。这八大方面的内容,由一位教师全面深刻地独立讲解是不可能的,需要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专业背景与专长,分专题逐一引领讲解。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保证了教学大纲的专业性、政治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各校基本上也是根据知识结构来组建强有力的团队,在教师个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讲解好所承担的章节,给学生以最新的收获。
专题讲授的优点是术业有专攻,可以把握到最新前沿,钻研到最深层次。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对学生而言,每一讲换一位教师,相互之间的连贯性欠缺,彼此照应上难免不足,给学生一种凌乱的感觉。同时也由于不同的教师,在把握专题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专题讲授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那么,这一课程的全局性、系统性不足的弱点如何防止和克服?这需要加强集体研讨备课,统一提出课程要求,强调哪些要点是必须讲授的,哪些是可以个人发挥的;对于重点和难点,需要集体研讨,以集体的智慧,提出难点解疑析惑。通过这一过程,也使得教师之间对于所授内容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自己讲授中涉及相关问题时,能够有所呼应,分工不分家,加强整体性、一体化。
三、处理好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
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学术界都在关注,如国际关系,国际经济、政治,全球发展与中国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科技前沿、文化、思想流派、女性主义、历史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有着深刻的专业性、学理性。“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就是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判而自成系统的。但要明确,这门课不是走技术主义路线,分析雾霾,分析减排,分析治理,而是要看到此后潜在的国家利益甚至意识形态因素。通过讲解,使博士研究生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同时,课程讲授也是提高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过程。他们在当下及以后的学术研究与交往中,会遇到针对社会政治文化的观点,在国际学术交往中也有可能会有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来源复杂,内容极为庞杂,其中不乏意识形态倾向的负面所谓“揭秘”。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博士研究生在当代社会研究等方面,树立唯物史观,以科学的理论观察分析社会,建立思想的敏锐性,对于他们的学术成长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处理好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的关系
博士研究生专题课程不同于本科生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养成,更多在于探索和研讨,旨在提高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去分析现实社会的能力。博士研究生的这一专题课程有着浓厚的探索性和前沿性特点。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好其自身的讨论,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授课班级基本上由来自多专业的学生组成,有着专业多、人数多的特点,使得教师难以组织社会实践。但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形成既分又合的研讨方式。一个大班,在开学伊始,就组织博士研究生根据兴趣选择某一专题组,分组认领时尽可能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互补,人数上尽可能大体一致,要求自己讨论决定出组长,分工进行专题报告的资料搜集、观点提炼、汇报交流方案、PPT制作,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对之进行深化。汇报交流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评论,教师给予点评指导提升,就面上的共同问题和个别的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统一认识。进行班级交流之前,各小组应当有预讨论,小组分工及表现应当成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影响因子,注意给分的公正合理,防止组员搭顺风车。
在组织和点评时,应注意防止两个倾向:一是博士研究生仅从自己的专业技术视角,从本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来探讨问题,完全“中立”“客观”“超然”于道路、制度、理论,使得对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情绪化;二是防止不问技术、专业,专注于国家意识形态标签化、简单化,把所有的问题简单地全部归结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这样会适得其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体现出科学性、逻辑性、理论性、实践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口号,贴标签了事。对于博士研究生,更加需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讲透,把当代中国进行的火热的改革实践,应对世界复杂局势的大智慧讲透。
五、把握好中国话语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为了帮助博士研究生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推动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深刻把握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应和引领时代发展,使自己观察分析当代社会能够有一个科学的方向,理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存在的国家意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如何观察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总趋势和基本特征,如何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结合上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作出中国发展战略的正确决策,这些都是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应当高度重视,给博士研究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讲解时,要处理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趋势的关系。笔者理解为,这门课的主线就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观察分析世界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使学生明白,21世纪仍然面临着道路的选择。中国发展,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1](P262)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走,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又造福于世界。这一道路的成功,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中国的发展,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带给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表明,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里需向学生讲明,“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2]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把握和理性思考,也是对世界发展的一种新视野。我们推进的包容性的增长理念,要求增长对多方有益,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秉持长远思维,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现在,我们又在新的阶段总结提高,进一步完善发展理念,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需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已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发展道路积累的经验对世界所具有的借鉴意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3](P118)中国自身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以众多的物质产品使世界受益,而且也正在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转型中的国家,贡献着我们自身道路与理论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坚定的信心,这正是这门课程所要起到的效果。
六、处理好《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本门课程有着高度的综合性,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又要求本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任课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才能,及时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时跟踪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在相关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是博士生课程的基本遵循,无论是授课的基本观点,还是主要脉络框架,都应当按照教学大纲所涉及的问题,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实际予以创造性的阐释。教学大纲的章节安排,内容框架,章前的“教学基本要求”和章后的“分析与思考”题目,编写专家组均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对于把握这一章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价值,应当成为教师让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述评[N].人民日报,2014-08-15 (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