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探析

2017-05-02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刘先春 李睿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培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是符合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思想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核心问题”,培养博士研究生之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强烈的“问题意识”,展开研究式教与学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系统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重点难点,深刻感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
【关键词】核心问题;问题意识;研究式教学
【作者简介】刘先春、李睿,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2.1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团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即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素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既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重视理论素养的培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立足专门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思想基础,深入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学理论、懂理论、信理论和用理论的能力。
一、引导和培育博士研究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
我们的事业需要牢牢依靠中国人民,具备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博士研究生必在其列。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党和国家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同心同德、开创未来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指导我们每一个人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中国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高水平研究人才不应当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追求精神自由对立起来。
马克思主义对于培养博士研究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把握正确的人生和事业发展方向具有独特作用。引导和培育博士研究生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把个人和祖国、专业学习和做人做事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担当。要引导和培育博士研究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P299)成为现代人类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让博士研究生拥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形成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全的人品人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和他们各自所从事的专业研究一样,同样应当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同样应当运用理性思维、科学方法来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深刻指导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处理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挥强大的指导作用。今天,引导和培育博士研究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就是要直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要看到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多发期,找准“核心问题”,培养博士研究生浓厚的“问题意识”,用研究式教与学的方法系统认识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社会建设、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因此,引导和培育博士研究生树立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指导自身的专业技术研究和日常行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首要价值。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还应当特别注重实现“坚定理想信念与提升精神境界”这一培养目标,即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练就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精神境界,全面增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研究式教学引导博士研究生以“核心问题”感受“理论魅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属于“高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讲授一定要有别于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博士研究生普遍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科研思维,具有相对独立而自由的观点、思想。根据这些特点,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平衡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
具体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是贯穿该门课程始终的两个关键词,其基本含义是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和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认识和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明确中国的立场,从而提高博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念。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中规定这门课程的目标是“主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帮助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中更进一步明确要求“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在主要任务中明确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形成“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因此,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特别注重在每一个专题的讲授中确定“核心问题”,启发“问题意识”。然而,从“问题选取”到启发“问题意识”再到系统理解“核心问题”却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应当有严格的理论要求和理论依据。对于该课程来说,就是要紧密地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两大关键词来确定。
第一,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确定“问题”的选取、思考、理解、掌握和信服。“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不意味着把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排斥在外,更不是与之割裂、对立起来。因此,在这门课程的“研究式教学”中,要通过核心问题的选取、设定和讲解,帮助博士研究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我们既要从中国的立场、中国的实践经验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二,围绕“当代”确定“问题”的选取、思考、理解、掌握和信服。对于“当代”,在该课程中是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时期。基于“当代”这一关键词确定“研究式教学”所需的“问题”,应当突出改革开放的意义:一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具有世界意义。这样,就有利于博士研究生认识到这门课程中所说的“当代”是有主体的当代,即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世界的“当代”,中国不是“当代”的外在观察者,而是参与者、推动者乃至主导者。
三、用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重点难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作为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紧扣时代发展,紧扣中央最新精神,紧扣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使整个课程的理论立意更高远。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教学,力求每个专题中的核心问题都体现为思想观点更深刻,教学内容更前沿,重点难点更突出,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培育全面的研究能力,为培养我国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支撑。通过对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探讨,能够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2](P9)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同时,同学们还会进一步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P9)结合十八大以来的新阶段、新形势,应当特别注重对以下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式教学。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教学中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重点设计系列研究课题,直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系统研究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等,帮助博士研究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重大现实问题,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还可以针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理想信念”、人生信仰等难点问题设计系列研究课题。例如,可以在“导论”部分,结合时代变化和博士研究生认知水平的实际,以“坚定理想信念与提升精神境界”为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式的研讨,引导博士研究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第二,通过对本课程全部章节的理论研修、课堂研讨,使博士研究生形成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整体性认识,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和国家关怀。一是要看到21世纪目前的十几年不是一个孤立阶段,它一方面继承了20世纪人类取得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面对着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老问题连同新挑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严峻考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必须通过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来观察问题,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二是对“世情”的研究式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开对国情、党情研究式教学,增强战略思维。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推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强度提高的背景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思想认识始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要做到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承载的核心问题,因而也都是基于核心问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之处。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高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发掘其学术内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基础上,努力做到党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