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情况的研究述评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丁俊萍、谭晓玲

【摘要】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受到学界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研究关注的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主要举措、阶段性进展等内容。研究中也存在着系统化综合性研究和深层次理论性研究不够等问题。本文旨在描述理论界关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研究情况,并予以简要评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实施;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丁俊萍(1955-),女,安徽芜湖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中心研究员;谭晓玲(1975-),女,重庆巫山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理论月刊》(武汉),2016.9.12~21
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结合个人学术专长,围绕“工程”实施中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学理性的思考与研究,推动了“工程”的重大发展,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1“工程”的研究概况
“工程”实施的研究始于2004年4月,历经十二年,学界对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学术著作方面,目前对“工程”实施研究的学术专著还没有,但在一些著作中对“工程”研究有部分涉及。如:石云霞著《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三章“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严书翰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前沿问题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题十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李春华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九章第一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韩源著《国家文化安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七章第四节“贯彻‘一指三中’的关键环节:分层分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杨凤城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五章第三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
在文献汇编方面,中宣部“工程”办公室(以下简称“工程”办)为反映“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更好为“工程”各课题组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服务,每年围绕“工程”工作和各课题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编印多期“工程”《参考资料》并部分汇集成册。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年底,已印发745期,已查阅到618期,其中,2004年90期、2005年89期、2006年113期、2007年60期、2009年5期、2010年30期、2011年84期、2012年72期、2013年46期、2014年18期、2015年11期,现查阅到2004、2005、2006、2007年各编辑出版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工程”办每年编印多期成果《简报》(现只查阅到22期)并部分汇集成册,目前只查阅到2005、2006、2007年各编辑出版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选编》。在“工程”实施十周年之际,为深入总结“工程”工作经验,推进“工程”工作,扩大其社会影响,中宣部理论局编印《工程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十周年纪念》书1本,该书对十年来中央报刊刊发的有关“工程”的情况综述、专家访谈、体会文章和重要会议发言进行遴选而汇集成册。
在学术论文方面,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主题进行的检索中,查阅到十二年来相关学术论文260篇。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里分别以上述相同主题检索,结果0篇。
在报纸刊发方面,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主题进行检索,查阅到十二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各省市地方报等各类报纸发表相关报道170篇,其中《人民日报》62篇、《光明日报》26篇、《中国社会科学报》17篇、《中国教育报》6篇、地方报纸44篇、其他15篇。其中,《人民日报》记者、新华社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求是》杂志社记者、特约记者、《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社评论员、《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重量级文章43篇。在光明网、《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平台查到:《光明日报》从2014年1月起设“工程”专刊,至2016年4月,共发专刊52期,其中2014年23期、2015年24期、2016年5期,先后推出专家风采、学者笔谈、教研心得、深度访谈、调研心得、走近经典、动态、成果之窗、教师风采、前沿探索、热点研究、前沿动态、首席专家访谈、前沿热点、高端访谈、热点关注、学者随笔、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发布、新书推介、“工程”教材大家谈、学人追思、主办方访谈、新刊推介、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做法巡礼、学人追忆等26个研究专栏,涉及各类文章203篇。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报》设专栏,中国文明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均设“工程”专题版面,光明网设“工程”专家博客等。
已有研究表明,十多年来,关于“工程”实施的研究主体主要涉及参与其中的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中央主要报刊相关人员等。在党中央领导人及中央实施“工程”工作会议从宏观上进行方向性、全局性的部署和安排下,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从中观层面进行工作安排和协调,“工程”专家学者主要从微观层面进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具体研究,中央主要报刊和部分地方报纸对“工程”具体建设状况进行阶段性报道分析,对“工程”工作的宣传普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研究还没有一本学术专著、还没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专门研究成果,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对这一事关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的路还很长。
2“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自2004年以来,学术界对“工程”实施的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工程”实施之初,主要集中于对实施“工程”重大意义的研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每一年“工程”实施的进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性研究;在“工程”实施十二年时,主要是对已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概括性阐释和高度评价,以及对今后深入实施进行展望性思考。
2.1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意义的研究
实施“工程”,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提出实施“工程”之初(主要在2004年),学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李长春在中央实施“工程”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工程”的定位为统领,即:“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实施“工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1](P47-59)[2][3],集中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维度,对“工程”实施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具体来说,在多篇论文中对实施“工程”重大意义的阐述,突出运用了“基础工程”“生命工程”“灵魂工程”“核心工程”“精品工程”“希望工程、人才工程”“战略工程”的语言进行阐释和强调。
“工程”是“基础工程”。有学者认为,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里,掌握其实事求是的精髓,首要的就是深入细致地研究其基本理论观点、夯实马克思主义宏伟大厦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的主要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有学者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建设是党的最根本的建设,在文化多元的同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实施“工程”,关系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正确发展方向。[5]有学者针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风险文化危机的现状,指出要改变所存在的问题,在推进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程中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医治中国发展前进中的各种社会疾病,前提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毫不动摇,由此意义上说,实施“工程”是中国社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6]
“工程”是“生命工程”“灵魂工程”“核心工程”。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角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保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理论创新中指导实践、来源于实践。解决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西化和僵化挑战的现实问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因此,实施“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生命工程。[7]有学者认为,实施“工程”,有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建设,转变当前学风存在的远离现实、教条主义、浮躁等严重问题。[8]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全局性、方向性。[9]有学者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角度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过程。因此实施“工程”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和长治久安、党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生命工程。[10]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角度,指出实施“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全面建设的灵魂工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工程。[11]
“工程”是“精品工程”。有学者指出,实施“工程”应该树立精品意识,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行建设,“工程”创作出的一系列精品杰作应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12]
“工程”是“希望工程、人才工程”。有学者从实施“工程”要求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角度,认为“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人,希望也在人。因此从“工程”培养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角度看,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希望工程、人才工程。[13]
此外,从“工程”实施在不同阶段所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实际出发,有专家学者结合自己参与“工程”的实际感受,对实施“工程”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深入、更加贴切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工程”实施八周年之际,有学者结合自己全程参与“工程”的切身体会,指出实施“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八年的“工程”建设实际中课题组集体协作和攻关的每一项成果,无不体现出“工程”是一项理论建设工程、一项灵魂建设工程、一项理论创新工程、一项人才建设工程,一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4]在“工程”实施十一年之际,有学者从“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出发,指出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也是最根本所在。结合自身参加“工程”十年的经历,指出“工程”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创新的工程,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战略工程,对于我们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15]
综合“工程”实施之初和实施到一定阶段学者们对其重要意义的研究,我们可看到,“工程”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严峻考验而做出的关键性抉择。
2.2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举措的研究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如何实施“工程”提出指导性意见,即:一方面针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误解,从理论角度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另一方面针对回答人民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从现实角度必须要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的建设。同年4月,在中央实施“工程”工作会议上,李长春明确提出实施“工程”总的要求和主要任务。学界在中央有关精神指导下,就具体如何实施“工程”着重分别从基本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2.2.1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涉及两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译及其基本观点进行研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在经典著作重译的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2009年,凝聚100多位编译专家5年多艰苦努力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以下简称“两部文集”)正式出版。在两部文集正式出版之际,“工程”专家们写了一系列文章,对经典著作重新编译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对两部文集给予高度评价,对如何认真学习研究使用好两部文集进行了深入思考。有学者指出,两部文集的编译是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需要,更加准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内容突出理论完整性和现实针对性。[16][17]有学者突出强调两部文集如何学习运用的问题,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学习和运用两部文集过程中,必须要明白“重读经典”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经典”,掌握“读懂经典”的方法,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要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18]有学者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两部文集的学习、研究和使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精心研读两部文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9]有学者结合学好用好两部文集,着重谈到了对加强学习,致力创新,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体会,认为在学习文集的基础上,首先要把握原理,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创新;其次是要注重应用,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最后要不断探索,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有学者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背景切入,指出两部文集的出版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重要教材,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着眼于掌握、辨析、结合、运用、创新,认真学好两部文集,努力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有新的提高。[21]
在经典著作基本观点梳理的研究方面,有关专家组成的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情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指出,科学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必须立足当代实践,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全面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探究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着眼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22]从现已查有的资料看,学界对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实施前4年的时间,涉及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共计约5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进行的研究,具体的就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进行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研究。从已有资料显示,学界在“工程”实施十多年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具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多个方面,形成众多研究成果。
2.2.2学科建设研究方面,学界主要对十多年来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中央实施“工程”这一大背景下设立的,其目的就是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学理支撑,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就卓著,特别在高校,在教材、教师、教法、教研、教点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经历十多年建设和发展,更加清楚、全面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即在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应在做好学理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安全、培养一大批合格乃至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等方面发挥学科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起航”到领航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融和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同相关学科形成发展合力,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这一学科建设新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自身发展、学科群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各个方面。[23]
回顾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及十年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作出的突出贡献入手,学界对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概括,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性的思考。有学者指出,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斐然成绩的主要经验:一是适应国家急需,把学科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坚持树德育人,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四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学科建设与队伍及制度建设、组织保证结合在一起。面对国内外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的不足,该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视质量为生命,在深化改革中建设学科体系和学科群,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2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年建设的主要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切实抓紧建设具有政治强、业务精、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始终坚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走内涵式的学科发展路子,走出去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在规模上、质量上得以更大发展,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导航作用。[25]
2.2.3教材建设研究方面,各教材编写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主要是从各自负责研究编写教材的实际出发,首先重点对教材编写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工程”实施之初。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专家们认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26]并从哲学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框架、教材如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如何吸收借鉴中外哲学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27]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们认为,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在把握好继承与创新、“源”与“流”、坚持与借鉴关系中拓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清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和错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28]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们认为,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要抓住理论体系创新的“生长点”,构建富有新意的教材结构体系,实现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29]社会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们指出,从中国社会学发展现状出发,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编写高质量的社会学基础教材,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时空特征的社会学科学理论框架。[30]史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指出,史学教材的编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新形态,史学概论必须秉承治史经世、求真务实、服务社会的思想,牢记历史研究中寻求历史真实、探索历史规律、关注历史动力、挖掘历史智慧的永恒命题。[31]有学者谈到教材编写的初步体会时指出,重编该教材,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密切结合唯物史观的指导与史学学科的特色,将唯物史观的指导性与史学本身的丰富性结合起来。[32]新闻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指出,编写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材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反映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展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魅力。[33]文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指出,要高质量完成文学教材的编写任务,必须解决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寻求深厚的学理支持、如何在立足现实文艺实际的同时继承中国古代的文论资源、如何在立足中华民族文艺实际基础上注意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学理论、如何在建立严密科学的教材体系中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等问题。文艺理论研究应参与现代中国思想的创新过程,编写的教材应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走宏观、辩证、综合、创新之路。[34]政治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指出:本教材编写必须正确统一坚持与创新的关系,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政治学的有机结合,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着力研究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增强政治学理论教材的说服力。[35]
学界在注重对上述8种重点教材编写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4种重点教材编写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在2006年第5期(总第89期)、第6期(总第90期)、第7期(总第91期)、第8期(总第92期),连续发表文章,分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吴树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分别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对应的4种重点教材编写研究情况进行专题访谈。吴树青就“概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全面准确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突出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同时指出“概论”教材具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切实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使三大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等特点。[36]罗国杰认为:“基础”教材的编写较好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教材编写体例上注重三结合的原则。针对“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以及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特点,特别强调教材的编写必须紧密贴近大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并就怎样开好该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37]沙健孙指出,编写“纲要”教材的主要目的和基本思想,即是以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教材具有主题、主线突出;编写体例创新;针对性强;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注重比较;表述完整、准确,文字简洁、鲜活等特点。并对“纲要”与“概论”的异同和“纲要”教材的框架进行简单介绍。[38]逄锦聚认为,“原理”教材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材编写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来展开。[39]
2015年6月,在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的“工程”重点教材部分陆续完成编写、交付出版之际,《光明日报》“工程”专刊特辟“工程教材大家谈”专栏,对新出版和已出版“工程”教材展开讨论研究,至目前为止,已有6位专家撰文,从各自所负责参与的教材编写实际就相关教材情况进行了简介,分别发表在专栏6期上。对《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专家指出这本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就是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观点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采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有机统一的编写方法,教材亮点包括吸收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前沿性和规范性等方面。[40]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专家认为该教材编写只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科学揭示中国伦理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对中国伦理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全面、科学的阐释。教材具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主流伦理思想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进程”等三大亮点。[41]对《中国美学史》,专家认为该教材集教材型、范畴型、关联型、跨越型四类通史之所长,以“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为指导原则,围绕中华民族的美感特性和理论特点,融中华美学传统特色、文化精髓与世界为一体,实现中国美学史的学科创新。教材具有“从马克思对历史文化多样性的论述入手,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史进行中肯评价”等四大亮点。[42]对《考古学概论》,专家指出:教材从考古学以实物资料为研究对象这一学科特点出发,在简单概述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架构和国内外学科发展历史基础上对考古学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展开论述。教材以注意把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认识和新的发展有机结合为特点,教材编写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坚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3]对《西方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教材最大特点就是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同时具有史论统一的特点。教材具有“以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评介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西方文论”等三大亮点。[44]对《比较文学概论》,专家认为该教材的编写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比较文学学科的百年发展史及其理论为基础,在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体系与新话语。教材具有“打破固有的学派设限,对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等代表性学派的理论进行整合重构”等三大亮点。[45]
其次是对已出版的重点教材进行整体评价性研究。如在实施“工程”八年之际,有学者对“工程”重点教材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工程”已出版的重点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充分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46]
2.2.4理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从目前已有资料来看,学界对其研究主要是作为一个部分融入到“工程”整体情况研究,突出于从中央到地方对怎样加强队伍建设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具体进展状况的简述,如在诸多关于“工程”实施取得成果的文章阐述中,大多从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人数的变化,课题组的数量,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类型研修班的举行及人员数量和专家学者国内外考察等方面进行研究,体现说明在“工程”实施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人才辈出情况,“工程”已经成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但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层面的完整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
上述表明,十多年来实施“工程”研究在基本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2.3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阶段性进展情况的概括性研究
“工程”实施十二年,时间跨度较大,中央主要报刊记者和学界对其实施进展状况进行了阶段性的概括研究。
在“工程”实施一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在梳理“工程”一年工作的撰文中认为,“工程”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进行国情世情调研,开拓了专家们的视野,掌握到了中央精神;在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形成合力攻坚的局面;在深入学科调研和深入教材讨论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夯实了“工程”研究基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将出人才与出成果紧密联系,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工程”一年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工程”已成为团结理论界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47]
在“工程”实施两周年之际,为让广大读者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工程”的进展状况,《光明日报》推出专版,以数字形式解读“工程”概况。并从19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涉及实施“工程”的6大意义、3大机遇,达到的3个根本目的,做到了4个结合,认识到了新形势提出的4项要求,造就了3个一批,体现了6项工作重点,坚持了6个贯穿,涵盖了24个主要课题组,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4方面进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方面取得两方面进展,在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方面取得4方面进展,在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方面取得3方面进展,在了解中央精神、了解当前形势、了解国情、了解世界方面取得两方面进展,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方面取得3方面进展,在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交流方面取得两方面进展、取得了21项阶段性研究成果、明确了当前实施“工程”的4项主要任务和2006年工程的10项重点工作。[48]
在“工程”实施三周年之际,《光明日报》推出专版,从“工程”的启动、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参观考察、对外交流、成果出版、24个主要课题组、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各自形成的部分成果等13个方面对“工程”总体情况进行简略介绍。[49]
在“工程”实施六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记者撰文对“工程”六年的工作进行概括性评价。文章认为,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指导下,在广大专家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工程”实施6年来,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进程,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的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带动作用。[50]
在“工程”实施八周年之际,中央主要报刊的记者纷纷撰文,对“工程”实施八年的情况进行高度评价和深入思考。《光明日报》文章认为,“工程”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推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进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加强了重大问题研究和引导,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构筑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夯实了基础;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加大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度,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51][52]新华社记者认为:“工程”8年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不愧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53][54]
有学者从八个方面指出“工程”实施八年来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取得新进展,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突破,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四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五是在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六是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观,八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深入推进“工程”的建议,即: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继续推进工程建设;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以崇高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以开放的视野加强对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以更加切实的措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55]
在“工程”实施十周年之际,有学者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入手,指出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结合参加“工程”的切身经历,给予“工程”高度评价,认为“工程”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战略工程,是一个宏大工程、一项创新工程。为进一步推动“工程”以及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还需要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保持“工程”的常态化,使其成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经常性的得力抓手。二是“工程”应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扩充其内容。三是应发挥“工程”的智库作用。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56]
中宣部理论局把十年来中央报刊刊发的有关“工程”的情况综述、专家访谈、体会文章和重要会议发言进行遴选,编辑出版了《工程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十周年纪念》一书,从多视角来研究阐述“工程”。书中共收入76篇文章,其中有44篇是主流报刊、主流媒体记者或评论员文章,包括《人民日报》及其记者和评论员刊发21篇,《光明日报》及其记者刊发14篇,新华社记者刊发6篇,《求是》杂志社记者和评论员刊发3篇;有28篇是参加“工程”的部分咨询委员、首席专家、课题组成员写的;有4篇是参加“工程”的重要单位写的。在76篇文章中,涉及2004年3篇、2005年5篇、2006年5篇、2007年6篇、2008年7篇、2010年7篇、2011年1篇、2012年27篇、2013年6篇、2014年9篇。该书从“工程”实施过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专家学者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工程”的认识。此书为深入总结“工程”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提供良好的条件。[57]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十多年来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顺利推进,取得一系列阶段性重要成果,为“工程”下一步深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工程”实施研究的简要评述
综观学界对2004年以来“工程”实施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专家学者以中央的相关文件为统领,对“工程”实施所涉多个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了一些分阶段性的总结性的研究和较为笼统性的阐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对“工程”实施从“工程”专家群体访谈、“工程”所做主要工作进展、“工程”成果推介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报道性研究,及时有效地推动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对“工程”的实施过程和所涉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也可以发现,对十多年来“工程”实施情况的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系统化综合性研究不够。目前,学界对“工程”实施以来的研究主要是分阶段概括性分析阐述,对“工程”十二年实施整体状况具体、详细、系统、综合的梳理和研究还不够。其次,深度研究不够。十二年来,学界对“工程”实施的研究更多是较为宽泛的常规化工作的叙述性研究,对“工程”实施的深层次的理论性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还不够。最后,对“工程”成果转化运用的展望性研究不够。学界已有研究更多关注于现阶段的“工程”实施状况,对于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并对“工程”成果进行充分转化运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6.
[2]本刊评论员.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J].党建研究,2004,(6).
[3]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04-5-13(8).
[4][12]庄福龄.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J].学术界,2004,(6).
[5]赵曜.基础工程生命工程——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J].求是,2004,(19).
[6][11]方乐新,李美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7]庄福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N].光明日报,2004-11-16.
[8]赵曜.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建设[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76).
[9]陈先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4,(4).
[10]徐崇温.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10-12(1).
[13]庄福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100).
[14]李君如.理论工程·灵魂工程·创新工程——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12,(637).
[15][56]邢贲思.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战略工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十年回顾[J].求是,2015,(1).
[16]新华社记者.让科学的思想更加璀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编译工作纪实[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10,(475).
[17]王学东.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写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出版之际[N].人民日报,2010-1-12(8).
[18]秦宣.认真钻研原著提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能力[N].光明日报,2010-1-13(3).
[19]李景田.高度重视两部文集的学习研究使用[N].人民日报,2010-1-18(7).
[20]逄锦聚.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写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出版之际[N].光明日报,2010-1-25(3).
[21]李忠杰.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学好两部文集[N].人民日报,2010-1-28(7).
[22]俞可平,李慎明,顾海良,庄福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专家学者讨论基本观点研究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5,(129).
[2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起航”到领航[N].光明日报,2015-07-23(16).
[24]逄锦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更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增设十周年之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
[25]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
[26]袁贵仁,杨耕,孙正聿.哲学课题组专家学者撰文谈教材编写有关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34).
[27]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哲学界专家学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112).
[28]卫兴华,李兴山,王振中.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学者谈教材编写有关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39).
[29]李君如,赵曜,徐崇温.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专家学者撰文谈教材编写有关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49).
[30]郑杭生,景天魁,洪大用.社会学课题组专家讨论教材编写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94).
[31]龚书铎,于沛,陈祖武,徐兆仁.史学课题组专家讨论教材编写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115).
[32]张岂之.关于编写《史学概论》教材的情况与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6,(280).
[33]何梓华,成美,尹韵公.新闻学课题组专家讨论教材编写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113).
[34]童庆炳,杨义,王先霈,陆贵山.文学教材编写课题组专家学者谈教材编写有关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77).
[35]张永桃,林尚立,朱光磊,周光辉.政治学课题组专家讨论教材编写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04,(212).
[36]本刊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吴树青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
[37]本刊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38]本刊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主要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39]本刊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
[40]冯宪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的编写特点[N].光明日报,2015-06-11(16).
[41]张锡勤.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中国伦理思想史》[N].光明日报,2015-07-09(16).
[42]张法.中华美学精神的凝结[N].光明日报,2015-08-06(11).
[43]栾丰实.编写一本反映中国考古学实际的教材[N].光明日报,2015-09-10(16).
[44]曾繁仁.坚持“洋为中用”发展中国特色文学理论[N].光明日报,2015-11-05(16).
[45]曹顺庆.构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体系与新话语[N].光明日报,2015-12-02(16).
[46]张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现了“三个充分反映”[N].光明日报,2012-5-25(2).
[47]新华社记者.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一年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展综述[N].人民日报,2005-12-6(4).
[48]李向军,张雁,户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N].光明日报,2006-5-15(4).
[49]李向军,户华为.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概况与进展[N].光明日报,2007-4-27(2).
[50]户华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0-10-16(1).
[51]李亚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硕果累累[N].光明日报,2012-6-1(1).
[52]张贺.高扬伟大旗帜筑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8年成果综述[N].人民日报,2012-10-16(6).
[53]隋笑飞.让思想更加璀璨让旗帜高高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N].新华每日电讯,2012-6-2(1).
[54]隋笑飞,廖翊.为时代铸魂为事业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巡礼[N].人民日报,2012-10-25(1).
[55]秦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5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工程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十周年纪念[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