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新近增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型学科,其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和发展要求来看,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本身就是对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学科分划不够清晰,学科招生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研究生论文选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及水平有待提高等。针对上述人才培养现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最迫切的任务是着力于学科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在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源结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范和制度建设,实现导师的专业转化,提升导师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创新
【作者简介】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湖北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6.9.38~4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于2005年设立的学科。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既有与一般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共性,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个性,更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客观现状来思考,本文拟就此提出个人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增设的学科,其人才培养须具有独到的创新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新型学科。学科的分划和设立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产物。“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1](P118)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存在着分门别类的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等,但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学者指出,虽然“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几十年,全党学习、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几十年,还没有一个严格、整体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是一项开创性的、基础性的学科建设工作”[2](P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类学科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门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学科,关于这一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3](P47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之间的特殊性,它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整体上、综合角度来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整体马克思主义思维学习马克思主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独到的创新性。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要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规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人才培养,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都应明确要求“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理论研究方向和良好学风”,也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不仅提出了明确的专业素质方面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中,如何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中的新问题。通过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确实有助于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又不能完全等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任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承担的任务来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毫无疑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有力学科支撑。”[3](P417-418)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又于2008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必须把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应把从事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研究、宣传和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任务的特殊要求也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分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门新增设的学科,其学科的性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特殊性,不能按照已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方式来培养,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全国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1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点最多的学科之一。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科点和海量的学生规模,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适时出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教育部社科司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教材,教育部马工程办也研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各培养单位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呢?2013年1-3月教育部社科司通过发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摸底问卷”和召开专家座谈会的形式,对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全国29个省、市、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4所高校参与了调查工作。①本文以此次摸底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现实运行状况进行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招生不平衡,还有不少学校缺乏必要的二级学科方向。调查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都已开始培养研究生,但各学科点招生情况并不平衡。在各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三个二级学科招生率比例大,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三个二级学科点数量较少,招生数量较少(见图表1)。20%以上的学校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点学生,然而只有少部分学校具有开设六个二级学科点方向的师资能力,多数学校缺乏足够力量开设六个二级学科的条件。调查还发现,一些学校,甚至包括少数具有博士点的著名高校,学科招生依然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研究方向,没有设立具体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理工科学校,可能与理工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有关,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学校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边界认识模糊的现实情况。
图表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招生情况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招生方向专业相关度日益提升,但各二级学科存在着专业相关度不高的研究方向。调查表明,与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之初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研究方向相关度日益提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初期,有大约38.9%的二级博士点在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属性的相关度较低。[4]本次调查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点研究方向吻合度分别为(见下页图表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高度相关②的学科点比例为64.58%,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2.08%,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25%,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比例为22.9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4.28%,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7.14%,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7.14%,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比例为21.4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4.45%,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4.44%,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8.89%,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比例为22.2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73.33%,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67%,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0,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比例为2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75.44%,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4.45%,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0,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比例为24.4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53.33%,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20%,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67%,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比例为6.67%。综上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点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属性低度相关的比例均在30%以下(包括低度相关和无法判断相关度两项之和),虽与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时相较已有明显转变,但依然有约三分之一学科点在专业方向相关度上存在一定问题。
图表2: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点研究方向吻合度数目表
说明:表中“-1”代表所在学科点填表时未填写研究方向,实际情况可能为该学科点确实未设研究方向,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填写;“1”代表该学科点所有研究方向完全符合该专业设置要求;“研究方向吻合度”指某学校二级学科博士点所设研究方向符合本二级学科属性的研究方向数与该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总数之比;本表所有数字均以二级学科为统计单元,凡与该二级学科属性不符的研究方向均视为“不相关学科研究方向”。
3.马克思主义课程各学科课程规范化程度提升,但还存在着课程开设与学科相关度不高的问题。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各二级学科博士点开设的“课程与本学科属性相关度较低”的比例为25.4%。[5]本次调查各二级学科博士点开设的学位课程与本学科属性的吻合度(见下页图表3)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89.58%,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25%,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4.17%(含无法判断吻合度的学科点,下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92.86%,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0,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7.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97.78%,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0,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2.2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86.67%,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0,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13.3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94.74%,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0,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5.2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高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80%,中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13.33%,低度相关的学科点比例为6.67%。除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外,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点学位课程与本学科属性呈高度相关状态,高度相关比例均在85%以上。
图表3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点学位课程吻合度数目表
说明:表中“-1”代表所在学科点填表时未填写学位课程;“1”代表该学科点所有学位课程完全符合该专业设置要求;“吻合度”指某学校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开设学位课程符合本二级学科属性的学位课程数目与该二级学科开设的学位课程总数之比;本表所有数字均以二级学科为统计单元,凡与该二级学科属性不符的学位课程均视为“不相关学科研究方向”。
4.学生学位论文方向选题日益规范,但也存在着论文选题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现象。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检验一个学生在学校期间是否能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内化并将其外化为文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论文选题与专业的相关性,也反映学科人才培养的成熟与规范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点博士毕业论文选题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进步(见下页图表4)。除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没有毕业论文统计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博士毕业论文选题的吻合度均在80%以上(含“高度相关”和“一般相关”),“不相关”比例一般在20%以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略高于20%),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论文选题正日益规范。但是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乍一看是符合的,但是经不起推敲,存在着“打擦边球”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并没有设立本科专业,因而这部分学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难以驾驭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的选题,文章内容与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一致。目前博士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强博士论文的学科性和专业性和加强论文的审核力度来解决。
图表4: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博士毕业论文选题吻合度数目表
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基础知识厚实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但导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也亟待提升。在参与调查的224家高校中,拥有879名学科带头人(包括博士点和硕士点)。
第一,学科带头人的区域分布,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学科背景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任职状况等基本情况如下。
其一,学科带头人地域分布情况。从学科带头人的地域分布看,华北、华东、中南地区集中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70%的学科带头人,其中中南区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6.9%,华东和华北区紧随其后,分别达到22.4%和21.7%,东北、西北、西南较少,西北区仅占7.4%。若以行政区划为统计单位,北京市共有104人,占全国学科带头人比例为11.8%,比西南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总和多2%,比西北区(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建设兵团)的总和多4.4%,其次为湖北省,也达到了全国总数的8.8%。学科带头人的区域分布基本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区域布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实力区域发展状况。
其二,学科带头人的性别构成。879名学科带头人中,男性有647名,占73.6%,女性有232名,占26.4%(见图表5)。其中985高校女性学科带头人占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总量的4.44%,占985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的23.93%,211高校女性学科带头人占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总量7.74%,占21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的28.33%。非985和211高校女性学科带头人占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总量的14.22%,占同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的26.26%。学科带头人的性别比例构成表明,非985高校中,女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中的比例在25%以上。
图表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性别构成表
其三,学科带头人职称和年龄结构。调查表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相对比较合理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职称方面,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高校学科带头人拥有教授职称的比例分别为95.1%、92.5%、91.8%。年龄方面,各年龄层次学科带头人的比例分别为:45岁以下占17%,45-55岁占51.7%,55-60岁占24.1%,60岁以上占6.7%,其中全国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为32岁,年龄最大的为79岁。年龄结构显示,一方面,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队伍总体上比较合理,尤其是60岁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已经由2006年的12.9%(一级学科博士点)下降到6.79%,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另一方面,未来五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科带头人将退出一线教学科研岗位,充实和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的任务十分艰巨。
其四,学科带头人学历状况和学科背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见图表6),博士研究生毕业占学科带头人总量的46.19%,硕士研究生毕业占学科带头人总量大40.92%,其中985高校学科带头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54%,211高校为47.1%,其他高校为43.1%。学科带头人学科背景方面,课题组按照“马克思主义类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类背景”“其他学科类背景”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分类分析(见图表7)③,结果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学科背景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其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学科带头人有549人,占总数的62.39%;具有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科带头人有296人,占总数的33.64%;其他学科类背景的学科带头人有35人,占总数的3.98%,马克思主义学科和相关学科共845人,达到总数的96.03%。这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经历为主、兼有各相关学科教育经历的学科带头人队伍,虽有利于从多个学科、多维视角和多种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和其他学科边界模糊、重复研究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亟待加强、规范和提升学科带头人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图表6: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学历情况表
图表7:学科带头人学科背景情况表
第二,目前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从所承担的课程情况来看,全部879名学科带头人中,有205个学科带头人未开设马克思主义类课程,比例达到23.32%。其中985高校中学科带头人未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的比例为1.23%,211高校学科带头人中未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的比例为24.58%,非985和211高校中未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的比例为25.63%。这种情况表明在非985高校中学科带头人未开设马克思主义类课程的现象严重,并且有些学科带头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开设与本学科相关度不高。统计数据中有48个学科带头人开设了57门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3.6%。
其二,从导师发表科研论文情况来看,统计的879位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来共发表论文1968篇,人均2.24篇(见下页图表8)。学科带头人发表论文篇数差别较大,学科带头人发表论文最多的达17篇,最少的一篇未发,其中共有196位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未发表一篇论文。对这些论文按照“马克思主义类期刊”“教育学类期刊”“高校学报类期刊”“综合社会科学类期刊”进行分类分析④,结果发现只有28.6%的学科带头人曾在马克思主义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时,各类期刊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论文的比例为(见图表9):马克思主义类期刊(一般认为这类期刊所属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占论文总数的21.5%,教育类期刊发表的论文占18.3%,高校学报类占17.45%,综合社会科学类期刊占38.6%。
图表8:学科带头人论文发表状况
图表9:学科带头人发表论文的期刊类别
其三,根据学科带头著作出版情况(见图表10)并综合其他信息,可以发现其中有373名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来共出版729部著作,单个人三年期间出版著作最多的有5位,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北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有406名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来未出版一本著作,其中985高校的有69人,211高校的有113人,非985和211高校的有224人,近50%的学科带头人三年内没有出版相关的著作,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能力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表10学科带头人著作出版情况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
从调查情况来看,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日益规范,专业性逐渐提升,质量和水平日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培养符合专业学科特点的创新性人才方面进行了多重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有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要求,又存在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性人才培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规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表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性、专业性建设的任务比培养创新性人才更为迫切,或者说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性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1.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学院新的战略定位。2015年7月28日,中宣部召开“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中央推进理论创新“四大平台”,提升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中央推进理论建设“四大平台”建设既有共同任务,即“把推动理论工作创新发展作为共同使命,把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共同任务,把出成果出人才作为共同目标”,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发挥着的龙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上发挥着排头兵作用,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在思想理论宣传引导上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人才培养上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样一个设立时间不长,并且又不同于一般学科要求的新型学科来说,必须加强基础性建设、加强学科规范性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特别是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建设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的情况下,加强基础性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建设,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
2.鼓励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学校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基础性的人才培养工作。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着生源严重不足和适应能力差的问题。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3个,其中中共党史5所学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1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33所,缺乏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布局和结构还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如全国目前有233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学科实力强的北京地区偏少,而西南地区偏多;从学校分布来看,985高校仅8所,211高校23所,其他一般院校202所,条件基础较好的重点高校较少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生源结构较差,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宏观上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结构,鼓励条件好和水平高的高校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输送高水平的生源。
3.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指导,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培养方案的统一和规范力度,加强对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检查与督导。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和水平也有待更进一步提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缺乏相对统一明确的学术规范,缺乏明晰的二级学科界限,也缺乏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各高校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并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相关度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导师兼职现象较其他学科多,多数兼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意识达不到学科要求;研究生选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关度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化交流能力和水平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科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进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上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和管理的规范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应予以加强和重视。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导师的专业转化,提高导师队伍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如何,导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导师指导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先进发达,但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采取“师傅带徒弟”这种作坊式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并非通过明文的方式传递的,还是通过导师的价值观、研究方式、学术态度、学术精神等“默会知识”来传递。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决定了学生提升的高度,导师的研究精神和人格也对学生成长发挥着有形无形的影响,这就是一种学术传承与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新设立的学科,大多数学科导师都来自相关学科,导师专业程度较弱,因此,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遴选,应有一个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准入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包含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要求,也应包括对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要求,明确遴选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求的导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有素质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注释:
①受教育部社科司委托,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撰写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调研报告”。报告负责人为佘双好教授,参与者有张乾元、李向勇、刘水静、杨礼银,以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冯茜,硕士研究生曹文飞、薛若男、周的玲等。执笔人为张乾元、李向勇、刘水静。
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确定的标准(见《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5期):吻合度达到70%以上为“高度相关”,吻合度在40%~69%之间为“中度相关”,吻合度在40%以下为“低度相关”,下同。
③“马克思主义类学科背景”是指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或者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二级学科教育经历。“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背景”是指拥有马克思主义类学科背景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经历。“其他类学科背景”是指除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背景之外的其他学科教育经历。
④“马克思主义类期刊”是指依据CSSCI期刊目录公布的12种刊物,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社会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野》;“教育学类期刊”是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教育学类刊物。“高校学报类期刊”是指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综合社会科学类期刊”是指由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创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刊物。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高德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学院建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