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李林英、石丽萍

【摘要】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创新同科学研究的质量息息相关。通过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八所高校2008-2015年通过答辩的61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以下特点: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的创新尝试。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层次区分不清,方法论意识淡薄;研究方法的表述与写作不够规范;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存在缺陷。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把握一手资料优先的原则;注重考量研究方法的适宜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李林英,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丽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6.3.156~1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系统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理研究”(11CKS028)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创新同科学研究的质量息息相关。[1]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问题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2](P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学科规模不断扩大,着重解决现实问题趋势明显,研究成果显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要求加强学科自身建设,而研究方法的把握和运用尤为重要,它是得出正确研究结论的关键,能反映学科研究方法情况的重要参考就是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密切相关,部分选题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能够反映这一学术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水平,对学科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部分对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探索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从已有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收集整理相关信息,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法对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进行计量学分析,进而整理、统计、分析,挖掘研究方法背后包含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资料来源与样本
以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前十位中的八所高校2008—2015年间通过答辩、授予法学学位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调查,就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部分进行了分析。这八所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选择这几所大学作为研究样本的理由主要是:第一,学科排名被公认基本上反映了学科的水平分布状况;第二,这些学校都是较早开始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权单位,比其他高校具有更为丰富的培养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最高水平;第三,这些学校的培养规模相对较大,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本研究所关注的主题。
数据收集以万方数据库(CDDB)、中国知网(CNKI)、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走访部分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库为主要来源,查阅上述八所学校2008—2015年间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逐条浏览并下载全文或部分章节,最后得到调查样本619篇,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4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72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73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14篇,思想政治教育256篇,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篇,其他56篇。这些论文只是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收集到的部分,还有一些学位论文由于多种原因无法获取。
2.资料整理的方法
对于资料的整理采用袁方等学者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研究方法体系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研究方式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具体方法与技术是指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2](P19-20)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表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方法论层面主要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等。”[3](P1-5)常用的研究方式有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间接研究等;具体方法与技术常见有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比较法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门类,遵循常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对这三个层次进行区分与归纳总结。另外,通过记录统计样本的专业、院校、研究方法等部分信息后,分篇、分层、分条地摘录、整理出所需数据。
3.资料分析的技术与手段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对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描述及其数据收集、资料分析的技术与手段等进行资料整理与资料分析统计。
二、研究结果
从样本博士学位论文中,分析作者描述研究方法、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及如何收集分析资料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的自述
对研究方法的描述我们称为研究方法的自述,指的是能够清晰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描述,可以分为详细描述、粗略描述和无描述等几个方面。其中详细描述是指对论文所用研究方法内涵进行详解,并且对研究中如何运用研究方法作出说明;粗略描述是指仅在“研究方法”章节对论文研究所用方法作简单描述,或只是解释方法定义并未对文中如何应用研究方法作出说明;无描述是指在文中未提及研究方法,根据此,统计所收集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自述情况,结果见表2:
表2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应用的自述状况
表2显示,从2008年到2015年有311篇博士论文对研究方法部分作了详细说明,占样本总量50.24%;有172篇博士论文只是粗略描述了研究方法,占样本总量27.79%;另外,有136篇博士论文未对研究方法部分作出说明,占样本总量的21.97%。从总体来看,78.03%的博士论文对研究方法都作出表述,尤其从2008年到2015年,不对研究方法部分做说明的论文整体减少,到2012年以后急剧减少;并且对研究方法的描述愈加详尽,对研究方法只做粗略描述的论文数量也有所下降。但仍有21.97%的论文对研究方法部分不作出说明,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结论。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总体分析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比较法、跨学科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方法是基于所统计的样本在原文中的表述方式,按照被作者提及的比率来统计,具体见表3。
从方法论层面来说,统计结果中涉及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虽在博士论文中几乎无人将其放置于方法论层面来讨论,但有145篇博士论文均提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占23.42%,可见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方法论。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研究中偏向质性研究,其应用理论性的研究方法居多,量化研究占比较少,其中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仅占3.39%、2.91%、6.46%。
表3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论文中被提及的研究方法(N=619)
[注]统计的方法为被提10次及以上
从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来说,采用文献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的博士论文居多,文献法、比较法、历史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法等都属于此类研究方式的具体研究方法。但采用统计调查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实验研究方式的博士论文比例严重失衡,仅有12.76%的博士论文采用此种研究方式,且集中于案例研究(10.82%)、问卷法(3.39%)、访谈法(2.91%),其他均极少应用。
在619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文献法的博士论文有255篇,占41.20%;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博士论文有205篇,占33.12%;应用跨学科分析法有111篇,占17.93%;历史分析法有75篇,占12.17%;应用案例研究法有67篇,占10.82%;从应用较少的研究方法来看,仅有21篇论文应用问卷法、18篇应用访谈法,仅占3.39%、2.91%的比例。此外,需要说明的是,78%的博士论文采取的是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619篇博士论文涉及了60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出现频次多达1400多次。
3.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资料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首要而重要的环节,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数据是所统计的八所高等院校2008—2015年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论文中收集资料方法的应用情况。如表4。最右边合计一栏,是10年间所统计样本收集资料方法应用的总频数。
表4资料收集的方法与简要释义
表4显示,应用最频繁的是文献法,有255篇博士论文应用文献法收集资料,有近41.20%的研究均采用文献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通过查阅文献,从一手文献到二手文献中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研究。其次,采用实地调查法来收集资料的博士论文有107篇,占17.28%,实地调查法与其他观察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不仅仅是资料收集,也是典型的理论生成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集中于理论分析,其中涉及应用型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时应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的较少,只有39篇论文应用了此两种方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资料整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如表5所示。
表5资料分析的方法与简要释义
在进行资料分析过程中应用最频繁的是比较分析法,有205篇论文都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出现频次极高。另外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等应用比较频繁,在利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后,多采用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统计分析出现51次,系统分析出现68次。分别排在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之后应用频数依次减少的分析方法有归纳法、综合分析法、阶级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另外话语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作为新方法开始出现,只有3篇论文应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资料整理的方法的论文仅有5篇,实际大部分论文都对其收集的文献资料、数据资料等进行整理,只是未明确提出。
三、分析与讨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按照我国学者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进行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不仅对具体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而且探讨研究者的方法论立场和贯穿研究过程的研究方式,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做横向与纵向剖析,总结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特征。
(1)研究方法的运用趋向多元化
从统计数据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综合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有部分研究者采用数理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带有自然科学性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论文选题近年来呈现学科交叉的特征明显,多学科融合共同研究的选题增多,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学、心理学交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法学融合选题情况也经常出现,因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出现交叉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有利于学科间取长补短,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整合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准确性。正确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是得出科学研究结论的重要环节,因而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与研究内容契合。
从选取的学位论文样本分析,近年来,博士论文重视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619个样本中,剔除136篇未描述研究方法的博士论文,其余样本都描述运用3种及以上研究方法,且从所用研究方法被提及的数量来看,多种研究方法共提到1400频次以上,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向。研究方法多元化是指某一门学科内和某一具体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即可以把许多不同的方法用来实现、达到同一个研究目标。单一方法往往由于方法本身的缺陷、局限或者在使用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增加结果的误差,从而降低研究的效度。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利于研究的创新,利用不同研究技术能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得出有根据性的研究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向前发展。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统计结果显示,所选取的619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共有79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社会调查法占12.76%,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渐注重实证研究,开始应用直接获得一手资料的社会调查法,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对现实的指导性更强,由调查得出的结果增强学科严谨性。“研究方法从大类上可分为四大类,即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实验和文献研究”[2](P102),在上述的四种研究方法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方法,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可发现,研究偏向纯粹理论性的论文倾向于运用定性方法,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对于理论性的研究,运用定性方法能够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近年来,实证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开始出现,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有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践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研究公益组织与灾害治理等方向的选题,这种质性研究涉及对样本的分析,除了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思辨性研究,定量研究是必要的,可测量部分的研究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理论假设有证实或证伪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有些是无法从普遍经验中得到概括,因而也无法纯粹依赖数量分析。之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要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精确地描述研究成果与规律,调查中发现,研究者在统计数据后,并不会过分依赖数据,而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结合,进行例行分析,这样避免了表面数据带来的相对肤浅的分析,提高了认识的深度。“在社会研究方法中,定性方法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研究方式。”[4]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开始,人们就试图在社会研究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袁方认为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定量方法的应用领域愈来愈扩大,同时人们也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定性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并尽可能使它系统化。社会学家布东写道:“社会学的方法较之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更为多样化……社会学愈发展,凡是方法统一化的试图注定要失败这一点就愈为明显。将定量法置于优先地位或将定性法置于优先地位都是不对的。”[5](P212)
(3)研究方法的创新尝试
学科建设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转换与创新。根据统计的样本中发现,采用的方法现代化、信息化增强,通过对619篇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涉及的研究方法种类有60多种,常规研究方法魅力不减,占主导地位,居于前几位的文献法、比较法、跨学科分析法等分别占到41.20%、33.12%、17.93%,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思路,把其他学科的前沿方法应用到本学科的研究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如表6所示。
表6博士论文应用新研究方法一览表
研究方法的创新体现了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包括批判反思法、诠释学研究、制度分析法等新型的理论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并且在研究方式上开始作出统一规划,有34篇论文采用实证与规范分析这一研究方式,如研究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等涉及实证分析的选题,会采用收集资料并通过数据呈现研究选题的现状,直观表述研究问题的状况,回答“是什么”,不涉及价值判断,再通过数据的结果进行规范分析,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将实证分析的数据与应然的判断做对比分析。另外,再针对开始进一步有意识地区分研究方法层次,新的方法应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领域开始盛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
继承与发展是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研究方法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创新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空间,开阔研究视野,立足于实践的方法创新会促使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题的诞生,“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3](P14),进一步增强学科发展的生命力。结论的科学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创新研究方法给研究带来新技术手段,能够从常规研究方法的其他角度解决研究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博士论文开始应用信息化的方法,如文献计量学、模型建构法,以及生态学的方法等,这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多范式发展,研究方法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学术上的创新。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大致形成框架取得一定进步,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存在一定问题,在研究中方法论的缺失及用法存在明显问题,影响到学科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对于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的指导性方面有影响,一项严谨规范的研究,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有贯穿研究全过程的研究方式做好研究设计,最后以具体方法与技术为支撑,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只有在研究中做好完整的研究方法设计,才能使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1)研究方法层次区分不清
研究方法不是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独立研究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根据袁方、王汉生和陈向明等学者对研究方法界定是将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或研究法)、具体方法与技术,由这三个层面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种情况是,突出显示方法论与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之间的混淆。从研究样本来看,多数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描述没有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区分,在619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发现仅有2篇按照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的三层架构来进行表述,多数博士论文只是列举所运用的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等具体方法与技术或研究方式,缺少方法论的阐述,或者仅有方法论层面的描述,而缺乏具体方法与技术的选取和运用。袁方、王汉生等学者认为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这是进行研究的大前提,方法论奠定整个研究的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博士论文中都有涉及,大部分论文虽未明确提出,但论文整体体现方法论对整体研究的架构。
另一种情况是将方法论混淆为具体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典型方法论,23.42%的论文将此方法论当作具体方法与技术来表述;另外13.73%、6.46%、2.42%的博士论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唯物史观、抽象到具体等方法论等同于具体方法与技术,这明显反映出研究者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层次区分有误。除此之外,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将具体方法与技术和研究方式混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都是研究方式,用来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但有部分论文却将它们归到具体方法的表述中,对于什么方法属于哪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方法才真正算得上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式、如何规范地使用各种研究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认识模糊,也就是说,研究者基本没有树立其研究方法的整体意识,因而以偏概全的现象突出,会直接影响研究结论。
(2)研究方法运用存在缺陷
尽管博士研究生受过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但是对样本分析发现,在方法运用上存在缺陷,有的论文运用访谈法,但文中没有提及附录也没有附上访问提纲。有些学位论文在列出研究方法后,后续研究中并没有实际运用,如有学者运用了比较法,只是阐述比较法的概念与发展,并没有谈及比较法在本研究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是学科方法学的突出问题。具体方法与技术同研究内容脱节,对于研究方法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但一项科学的研究,只有确定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明了具体操作步骤,才能确定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有价值。除此之外,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社会学的方法、统计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等方法,提高了论文的整体质量,各领域知识互相渗透的学科背景下,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有部分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借鉴过于牵强,直接“拿来”现象明显,对所借鉴的方法不加推究是否适合本选题,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范围不加以考察,甚至有少数并不清楚所罗列的方法是否准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研究中的应用,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借鉴,要综合学科特点,将其与学科自身相结合,用共性接纳个性,用个性创新方法,不能脱离研究的实际,虽然有17.93%的学位论文采用了跨学科分析法,但实际的应用并不成熟,同时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还处在初期阶段,实际应用程度不高,如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发生学分析法、生态学分析法、诠释学方法等运用不够规范,这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亟待提高的部分。
(3)研究方法写作不够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写作不规范的问题较突出,极其明显的问题就是对研究方法这一部分过于简单地罗列,描述不规范,不能从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方面等方法论的视角做全面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而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在具体方法与技术的写作与表述不清,没有一个整体研究设计意识,研究结论会受到限制。从统计的学位论文中发现大部分研究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此外,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表述、操作不能依照科学规范进行,出现自定义研究方法的居多,比如“全面科学分析法”,实际上根据其内容所指,所谓全面科学分析法的规范名称是系统分析法,诸如此类的自定义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方法在各种图书中都是找不到的。对于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对研究方法体系把握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缺乏对研究方法的整体性认识,仅从部分推断整体,难免会出现缩小概念的现象。有的论文在具体方法与技术的论述中还出现了错位矛盾现象,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是同属于社会调查法,但在表述中却与社会调查法并列表述。另外出现同一种方法多种描述方式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在统计样本中,用文献法的占多数,但对文献法的表述却不尽相同,出现了文献研究法、文献分析、文献综述法等之类并不完全准确的表达。
3.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启示
德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仍是制定研究法。”[6](P320)可以说,科学的研究一定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对于学科的研究来说,也需要熟练地掌握和合理地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近十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些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1)加强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
坚持在研究方法课程中培养方法论素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韦氏大学词典》中对方法论所下的定义是:“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一种对特定领域有关探索原则与程序的分析。”[7](P732)不同的方法论视角影响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的选择,还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提升研究者方法论素养是必然要求,在培养方法论素养过程中,研究者应主动将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统一起来,并能通过学习真正理解方法论作为研究问题的整体指导,用所包含的具体方法,规范应用到学科研究中去,使学科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严谨性,精准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问题的主线。
研究者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学课程的训练,培养应具有的研究方法论的理论素养与具体方法和技术,才能进一步在研究中发展。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设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在2014年教育部举行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研讨会上,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是“让方法真正成为科研的武器”,[8]并且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能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使研究者受到方法训练。除此之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由于生源学科基础不同,掌握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异,还需要在研究方法的具体技术方面给予补充。
研究方法课程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着重加强与研究实际相关的讲授内容,将方法真正与研究融为一体,使研究者意识到方法的重要性,课程建设向着更加现实性方向发展。“方法论”作为一门新兴且开创性的课程,权威教材较少,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大纲为框架,尊重实际,引导研究者在研究中自我探索,理解主旨,把握好重点内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具体挖掘专业资源,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2)把握一手资料优先的原则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2](P296-297)要了解研究的最直接情况就是向社会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研究。因而通过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发展创新的关键一步。
在研究的样本中发现,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直接调查法的论文只占7.66%,大多数资料收集的方法都基于间接调查中,通过依赖文献、经验总结等手段来获得资料,在研究中,一定要确立一手资料优先的原则,必须有论据才能证明研究科学,通过一手资料来论证研究的准确性,研究的开始实际上就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那么需要判定研究课题的真实性,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真实的论据以及最直接的一手资料来判断研究的真实与否。
研究中使用二手资料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选择“国外对中国某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者所引用的研究文献没有一篇外文资料。仅仅使用二手资料作为论据,是不能够作出准确客观结论的,必须根据研究内容选择一手资料,确立一手资料优先的原则。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调查研究中要做到客观且周密,要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在搜集一手资料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要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正反面、主次要,丰富的一手资料利于理论的分析判断,在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抓住本质,结合理论分析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3)注重考量研究方法的适宜性
“在确定对研究方法进行反省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倾向。研究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之分,只有与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其他因素相联系时才可能衡量其是否‘适宜’。”[9]综合调查研究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方法的应用应该进一步强调规范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进行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式;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应用需遵循规范,设计研究方法论和选择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与技术是在研究过程中两个不同的维度,科学研究方式分很多种,定性与定量是两大类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学科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内容,选择规范合理的具体方法并能巧妙地运用。
另外对于研究方法的撰写应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学位论文及各项研究对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对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标准中,明确有方法论、方法等章节,并要求详细描述研究计划、介绍研究方法、选择方法的理由等。对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涉及方法论章及方法章的描述应更加详尽,细化发现问题、确定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系统设计,对于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正确应用,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匹配问题、操作程序、具体技术和工具等,同时要求“述同所用”,所描述的研究方法一定要与实际运用的研究方法一致,要渗透在研究过程中;另外研究方法名称要统一,写作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研究的可靠性,使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近年来,学者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明显加强,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增强,重点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式,广泛吸收多学科研究方法,善于从多角度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方法论意识淡薄,研究方法写作不规范,在表述过程中过于简单不够详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研究者对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的层次区分度不够,对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存在些许缺陷。因而在未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规范要加以重视,着重考量研究方法应用的适宜性,使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同步;着重加深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课程的建设,提升研究方法课程的实效性,在课程中逐步培养方法论素养,高校也应积极开设前沿课程并且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思想碰撞,提高研究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虎伟.高等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2]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田虎伟.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5]雷蒙·布东.社会学的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7]韦氏大学词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8]姚郁卉,胡卫红.让方法真正成为科研的武器——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课分教指委2014年第三次工作会议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