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冲突与契合: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念探讨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余一凡

 
 
【摘要】面对慕课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必须同步进行。慕课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的开设逻辑之间,既有相互冲突之处也有高度契合之处。只要能找准契合点,有效弥合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借助慕课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使用,并结合大数据的运用,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念
【作者简介】余一凡(1982-),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天津300350)。
【原文出处】《教育与教学研究》(成都),2016.12.1~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编号:16JDSZK007);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研究”(编号:NKZXB1445)。
“慕课”(MOOCs)作为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短短几年时间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猛发展,对教育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甚至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这一新兴教育模式被引入国内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实施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选择,在较大范围内获得快速推广和运用。面对慕课的汹涌来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课程,面临着远比其他课程更为复杂的挑战。借用慕课模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面临着基本理念的调整,需要更审慎地进行学理探究。
一、问题由来: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慕课的兴起,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整个教育生态,引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样有所反映,慕课在最近几年的突飞猛进,已经对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冲击。
首先,现有西方慕课课程的大规模流行,造成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系统进入,会直接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影响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慕课是西方发达国家发明和设计出来的教育“产品”,他们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和内容优势。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推动下,西方高校的慕课课程凭借这种优势,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涌入中国。“一些课程中包裹着的西方中心主义、宗教意识,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以及西式民主政治模式的偏执推销”[1],在慕课的包装下,系统地向国内大学生进行大规模渗透,甚至会直接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其次,慕课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大量教师和学生的同时,也强化了大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满。按照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提供的模型,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在经历了“技术诞生触发期”后,会迅速进入“公众期待峰值期”[2]12-14。慕课进入中国后,很短时间内迅速激起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界在内的各方人士的兴趣与热情。尤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实效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人们或出于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理性反思,或出于唯技术主义的非理性追求,纷纷将慕课当成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的现成答案。在这种高涨情绪的刺激下,人们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不满被不断强化,使得当前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的接受度不断下降,最终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面对慕课的汹涌来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迅速做出反应。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国内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于2014年春季学期上线开讲,清华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于2015年秋登陆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并面向全球开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尽管已经有学者就慕课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远影响做了初步说明,但相关的科学研究远远没有跟上教学实践的步伐。当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已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规模推行的时候,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澄清和说明,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相对于一般课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解决的并非“如何”开展慕课教学的问题,而是“能否”开展慕课教学的问题。因此,就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念进行深入探讨,为其实际教学改革提供充分的理论前提和学理支撑,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理念冲突: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障碍
慕课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它是应人们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期盼而产生的,是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的产物,不可能考虑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情况,其基本的设计思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特的建设理念并不完全相符,甚至有互相冲突之处。
(一)慕课的目标设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相差甚远,二者在基本追求上并无内在一致性
慕课的产生是世界高等教育借助技术手段对时代变革的回应,是技术革新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水到渠成的结果,它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不过,任何一项新兴技术的诞生,都是人类理性设计的结果,在其产生之初就已经预设了基本的目标追求,内嵌了特定的运行原则。“慕课项目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向最广阔的人群提供免费学习的渠道”[2]65,其最初的目标设定是利用在线教育,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开放,为尽可能多的人员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资源,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而“慕课之所以受欢迎,是人们看到了解决或大大缓解教育公平问题的曙光”[3]。因此,慕课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促成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而它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则是其本身作为当代最新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实施,已经在有效降低教育成本、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显示出了无限可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专门从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涉及内容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中国高校开设此类课程,其主要任务并非要传授专门的知识或学问,而是借助系统课程的方式,有计划地向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从根本上讲是要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直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正因为如此,是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成为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这种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课程定位,与慕课本来的目标追求并无太大关联,二者在基本追求上并不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慕课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习者的自愿选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的强制性要求之间存在冲突
按照慕课倡导的理念,学习者面对平台上的海量课程有自主择课的权利,他们自由选课、自愿报名、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接受程度控制学习节奏,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把握学习进度,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课程内容与自己的预期不符或是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有随时退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倡导“网络化”学习方式,其理想状态是将每个学习者视为相互关联的学习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借助慕课平台构成一个有机的学习互动系统。在同一个主题下,除了教师讲授内容外,有机系统内部的探讨和交流在强化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会提供相当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提升学习成功率。而这种“网络化”学习成功的前提,是学习者在学习网络上的各个节点都愿意主动参与交流与讨论。在这个意义上,慕课的成功建立在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是慕课教学之所以能够实施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4]。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安排下,这类课程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强制性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事关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局,中国的大学生在国内社会主义大学就读,就必须接受这种以课程的方式来开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必修课的方式安排,对于高校各个层次的学生而言,要获得高等教育的相关学位,必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相关测验。事实上,这一规定已经写进了教育部的相关规章,意味着这种强制性要求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无论自愿与否,大学生都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就此而言,慕课之前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理所当然地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取得成功。
(三)慕课注重碎片化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之间存在冲突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碎片化学习正在逐步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随着现代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时间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越来越无暇也无意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层次的思考,而习惯于利用零碎时间快速获取零碎信息。慕课迎合了年轻人的这一学习偏好,将人类创造的知识进行分割、重组、再加工,然后以碎片化方式呈现在网络平台上,鼓励人们灵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快速学习。这种设计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慕课广为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此也可能造成学习浅尝辄止、完整的知识系统被人为割裂甚至被误解歪曲等问题。“慕课的显著特征是利用当代社会的碎片化时间来完成整体学习任务,为了迎合学习者的需求,其制作的每段课程视频持续时间均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一门课程的分解性讲述能否与整体性讲述的效果保持一致?”[2]21-22尤其当将慕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一起考虑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5]213,它通过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构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向学生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它强调的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学习,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学习。不仅如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基本目标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而主要任务就在于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5]223,强调的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习的系统性。“碎片化学习”作为慕课得以流行的重要特色,并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特性。
(四)慕课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价值观念的教育之间存在分歧
慕课教学包含了教学、答疑互动、作业练习、考试测验等各个环节,其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是“人—机—人”,主讲人通过录制短小视频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员通过学习课程视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学习和理解一般的知识技能不会有太大障碍,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课程,而“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4],要通过对具体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其实际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优劣,也取决于教师人格魅力的高低。显然,慕课教学冷冰冰的人机互动,很难完整地展示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和人格魅力,人机交互的方式并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理念契合: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依据
尽管慕课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逻辑之间存在着诸多冲突,但慕课的出现毕竟是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结果,它的影响覆盖整个教育领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中公开设置的课程,必然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慕课能够为其他课程所接受的理由,同样能成为将其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依据。事实上,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契合。
(一)慕课强调自主学习、共同参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努力方向上是一致的
现有的慕课设计,无论是基于关联主义还是基于建构主义,都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慕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实际构建了一个“教育共同体”或者“学术共同体”。它是一个师生共谋的团体,不论教师与学生,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就共同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争鸣,共同体内部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又有学生间的频繁交流。这一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有赖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有赖于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慕课吸引广大师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可以非常自信地操作高科技教学工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84。因此,慕课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其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也取决于学习者的自主自觉。这一特质既把握住了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直接服从和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构成其根本目的,它要求全部的教学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由于是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如果缺乏学生内心的认同和主动参与,那么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同时,课程实际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只有学生自身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离开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慕课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内在相通的。
(二)慕课所具有的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精神,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现有的慕课大部分是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的,因为慕课本来的理想就是让每一个能够与互联网连接的人方便地访问课程,使哪怕最贫穷、最偏远的地区也能享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应地,慕课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并广受欢迎,“主要应当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正是慕课的出现,促使高等教育机构在一夜之间解禁了它们的知识储备库,改变了高等教育资源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被特定机构垄断的局面,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平等分享”[2]6。尤其在教育成本不断上升而网络发展却日益便捷的情况下,“慕课都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教育界”,它也“已经证明以在线课堂的形式提供免费教育是可能的”[6]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是以必修课的方式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开设,但是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在领导重视程度、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实际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效果千差万别。少数名校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已比较完善,也能够下大力气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一些办学资金紧张的地方性院校,甚至连基本的师资力量都难以保证,长期靠临时外聘教师来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其实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就此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慕课在这一领域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同样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三)慕课主张个性化学习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千差万别可实现无缝对接
慕课所强调的学习自主性,除了指学习者自由择课、自主学习外,还包含了个性化学习的含义。慕课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天然地允许学生学习时收集大量数据,因此便于学生优化学习经验,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个性化”[6]6。这种个性化学习意味着每个学习者都可订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相对于传统课堂整齐划一的教学安排,它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尊重大学生的实际,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素质千差万别。从理论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成效,不仅要能够解决大家普遍产生疑惑的共性问题,而且要妥善解决每个个体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问题。慕课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种应有的理想状态有了实现的可能,它能够将特定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不同的学生,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也能形成个体化学习策略。
四、弥合冲突: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反思
既然慕课能够对传统教育领域产生普遍冲击,足以证明它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独到之处。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是其发展改革也要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需要从慕课的快速发展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前已经开展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大胆实践,确实具有先行先试的创新意味。慕课原初的设计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逻辑之间,既有相互冲突之处也有高度契合之处。只要能够基于二者内在追求上的共通之处,找准契合点、弥合冲突,就能够有效破解慕课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难题。
(一)运用慕课模式,推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求
尽管“教学相长”是传统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也尝试了很多办法,试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受各种各样条件限制,其总体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始终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慕课的出现,有可能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教学现状,“从教育技术的视角考察,‘慕课’的强大优势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技术的创新,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得教与学的关系重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生了变化”[7]。一方面,慕课重构了教学流程,学生只有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只有完成包括视频学习、互动讨论、平时作业、在线测试等在内的全部教学环节,才算完整地完成了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网络消费要求尊重用户体验,慕课在各个环节的设计当中,充分考虑到了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土著”的学习习惯,甚至创设出游戏化学习情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的事情。因此,设计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是当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重要可选项。
(二)发挥慕课模式的技术优势,发扬其共享精神,在最大范围内提供最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
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通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做了限多有益的尝试。通过这些努力,确实发掘了一大批名师名课,各级共享平台上集中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但由于在推进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开发建设而忽视推广使用,其他学校在使用这些资源时仍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进行再加工,导致其总体利用率比较低,形成了大量“沉睡资源”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慕课’的优势是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和‘精细化’。”[8]它在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通过优化设计能够确保这些优质资源的使用。这种“精细化”不仅体现在其资源内容设计得更易习得和分享,而且也体现在相对于原有的课程共享方式,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论、评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被包含在内,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习体验。任何一个学生,仅需要借助于慕课平台,就可以自行完成课程的全部学习任务,获得认可和成绩。因此,慕课的技术优势能够真正帮助到师资力量受限的地方性高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广泛共享。
(三)慕课模式结合大数据运用,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形成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海量数据。“借助于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状态,不仅包括学习的结果,也包括全部的学习过程,有了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了解,甚至可以掌握一些以前无法得到的细节,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提前介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3]慕课结合大数据的分析使用,不仅能进一步优化慕课内容和环节的设计,而且使每个学生接受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使得教学距离真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进一步。
进入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以时代眼光、网络思维进行创新,慕课模式不失为网络时代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尝试。考虑到中国高校的庞大体量,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应用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当然,与慕课平台上一般的选修课、通识课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课程,它承担着向所有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当面对慕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时,不能为慕课而慕课,而需要借机思考:在开放的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换言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慕课,并非要追求形式的新颖、教学过程的热闹,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钟红,缪开金.灵韵的消散和话语权的争夺——慕课之隐忧与应对[J].红旗文稿,2016(5):30-32.
[2][美]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教育(德育),2014 (10):6-9.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2015-07-27.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美]乔纳·唐纳森,埃利安·阿格拉,等.大规模开放慕课怎样改变了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68-71.
[8]龚晖.“慕课”的优势究竟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3-19(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