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依据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马永庆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的严谨科学性以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是其主要依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而创新的教学方法。话语体系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实现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性;中国特色
【作者简介】马永庆,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6.11上.8~11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打牢基础,全面有序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依据和内在基础谈点看法。
一、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什么?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涉及一个学科的蓬勃生命力和强劲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系统结构。这一学科确立与发展的首要依据在于其本身的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之一,是内在结构的科学严密性。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及后来的《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等文件,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学科。六个二级学科,都是从不同的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但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角度的具体化,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构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构初现规模,六个二级学科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界限划分较为明确。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学科建设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把握。每个二级学科还是在各自为战,都强调着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讨论谁最为重要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的建构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需要明确各个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地位、价值的同时,着力强调相互间的互补性、不可分割性,应该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总体建设目标而展开学科的发展规划。当下,我们所需要考虑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到底需要下设几个二级学科,现有的六个二级学科及其构成要素有哪些与一级学科有联系,但还不能有机相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又有哪些新的内容需要融入一级学科中,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包括哪些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收容箱,不可以包罗万象,甚至代替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建构具有自己特点的逻辑严密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之二,是其基本内容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规律。从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建构自己的研究体系。首先需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论述,熟读经典作家的文献资料,求真求实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规律。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概括,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理论的科学性就要随之发生变化。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过去时代的产物,不能适用现代社会,因此,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这种观点是偏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既有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总结概括,更有着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解读。不懂马克思,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无法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当然更不能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我们需要厘清照着念还是接着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真正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内容,不仅能以现代眼光诠释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发展,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从世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任务出发,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审时度势,认真研究面对的各种问题,分析各种复杂现象,探究问题的实质,揭示其规律性的东西,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即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致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抛至一边,借鉴所谓现代社会思潮试图建构当下意识形态体系,或以所谓的西方现代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国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就学科本身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内容还应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及其规律的研究问题。学科的任务不仅是建构理论知识体系,还是一个知识的传递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有着一般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还有着自身学科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因而需要从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也是不断由少到多、由不熟悉到逐渐认知又到熟练运用的过程。我们要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知识传授的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养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能力,进而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使学生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逐步系统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性,不要强行灌输,更不要将其当成僵化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既是周延的逻辑体系,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又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诸多的点滴细节中,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活化、大众化。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加以接受。总而言之,应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之三,是其具有超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它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科学体系的一门学科,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及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展现其科学性,并揭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完成理论上的超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对现实世界起到思想武器的作用,在批判现实世界中实现超越。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创新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当前,党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新举措,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满足。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构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需要高屋建瓴,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预测社会历史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突出中国特色,为解决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在这方面,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上,从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提升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意志坚定、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做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反过来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提高。然而,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当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有七万人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六万余人。一个学科拥有这样规模的师资力量应该说是非常强大的,然而,当下这一支队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教学科研、育人方法、改革理念等方面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些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只是寄希望于中央的政策、财政的支持,没有看到自己的责任。虽然制度与财力等良好的外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条件,没有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不能较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那再好的外在条件也无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和声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教育理念亟需更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些人说这只是适应当下我国建设的政治需要,甚至有些人还不屑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个学科。在我国,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充分地证明了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亦彰显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不仅要“在马信马”,更要“在马研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有一个全新理念。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设立,而且要努力办好,把其打造成为优势学科。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全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理论功底亟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成为优势学科,需要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即“在马懂马”。只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头脑,真正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所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领军之人、扛旗之人和引领意识形态的主力军。但是现在有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系统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深入研究,根本不能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他们不仅不能较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全面性,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科研的侧重点和落脚点,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他们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去了勃勃的生命力。
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方法亟需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教师为了使抽象的理论生动、易于为学生掌握,而加大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这本来是非常好的事情,然而,有的教师忽视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教学,只关注所谓课堂的华丽与热闹,甚至迎合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庸俗化,反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
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师资队伍状况。即了解整个队伍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状况、目前研究达到的理论深度与广度,了解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程度等。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必须明确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自己的不足和缺憾,由此筑牢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断地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尽管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者专家,但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的人,必须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观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我国实际。如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不到这一点,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2.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各方面关系,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同时又要运用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入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应该增强时代性,面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实践教学不是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实践理性,使其行为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意志的自觉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让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需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删减观点过时、观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吸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反映国家的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形成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不能使理论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师也不能照本宣科,使学生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注意形式一定要服务于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还是较为单一,有的教师注重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形式的多变,看似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嘻嘻哈哈一阵子,过后大多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效果不理想。
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积累和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并实现有机的转换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首先是注重中国特色。也就是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智慧,其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544)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所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有开放性,需要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接轨,不然就是关起门来搞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我们现在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架构并加入中国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元素而形成的,并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另起炉灶。但是中国的实际是不断变化的,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才能为世界文明进步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特色不是特立独行,它离不开世界文化的滋润和助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需要不断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经验,同时在交流互动中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或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为了在学术上起到引领作用,成为人们的思想武器,指导现实行动。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一个话语体系的转换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从理论话语到实践话语的转换。当前,我们要努力建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特色优势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并且能够有效地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人们的理性自觉,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学科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能够从总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成功所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并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