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平台设计为例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姚小玲 杨帅

【摘要】创新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是对党中央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积极响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全面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路,打造基于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平台,整合传统教学资源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两个维度,从“点—线—面”理念出发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有效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微平台
【作者简介】姚小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100191);杨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北京100191)。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2016.10. 60~6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课程,是引领我国大学生在关键阶段实现思想和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产业与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态势下,我国高校思政课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课堂这一教学载体向互联网新媒体的延展已变得势在必行。当前,如何实现传统思政课内容在网络空间的有效传播,借助打造网络思政课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在传统课堂外开展创新性教学,是高校搞好思政课载体创新的重点课题。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载体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室内进行面对面授课作为教育传播的活动载体[1]。这种经典的教学方式历经时代的检验,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传统课堂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以“一节课”为教学活动单元,面向所有学生,利用一切传统教学资源,使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在思政课的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解读,结合现实案例剖析,帮助大学生在初步接触社会的人生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走上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道路[2]。当然,传统课堂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首先,传统课堂给学生留下了有限的提问与讨论空间。在有限学时内,思政课教师需要集中精力完成课程的必要内容,往往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才匆忙完成授课内容。这种状态使得传播者与受众形成一点对多点的单方向传播形态,容易使学生群体产生被动的学习心理。如果学生关注的问题无法在思政课上得到老师的答疑解惑,将可能会对学生个体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在学生群体间引发负面效应。当前,缺乏与教师互动的90后大学生在拥有互联网社交圈子的状态下,将自我寻求通过虚拟空间表达思想和诉求。在这种情形下,互联网传播功能的两面性也就凸显出来。可以说,传统课堂在师生教学互动方面的天然劣势将会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效果。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到课率低是当前采取传统课堂授课模式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有许多原因导致高校思政课出勤率低下:一些学生通过自学而非课堂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外学习,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使自身处在非学习状态。但究其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难看出,传统模式下的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削弱。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或是对思政课的老旧素材兴趣不浓,或是对传统的授课模式产生了消极情绪。因此,如何保障传统课堂到课率是思政课教学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最后,传统课堂课后作业与课外拓展给教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压力。与理工科课程的课后作业不同,思政课作业重在评价学生的思想水平、思辨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因此,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就需要通过课堂讲授、布置作业、回收作业、批改作业和教学成果反馈的测试过程。在一些理工科高校,一位思政课教师需要负责几百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其布置作业的完成难度可以想象。
二、正确认识互联网两面性,以思政课为载体创新引领学生发展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掌握各种移动互联网消息来源的学生群体,已经在纸质书本和传统课堂之外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学习途径与言论空间。学生群体通过使用手机,对各种信息实现时间与空间维度无障碍的接触。对于典型案例、热门话题和国际新闻,学生们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注意力向互联网的转移,使得思政课教学载体改革势在必行。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学载体的改革是将互联网这一大众传播载体与传统课堂活动载体相结合的过程。大众传播载体因为使用媒体的多样化,能够拓展思政课覆盖面、提升思政课时效性,并且能够使得思政课的社会影响具有增值力[3]。尤其是在大学生参与度极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如果能将思政课融入网络虚拟环境中,使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会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为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和实现校园文化安全提供机会的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中夹杂的不良信息,也给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建设乃至国家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等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加上网络水军无底线的恶意炒作,使得网络虚拟空间一时间充斥着各种不和谐的声音[4]。如果任凭这些信息在社交网络中大肆传播,将会动摇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正确而积极的认识。特别是对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同时也更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蛊惑。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和学生互动的社交网络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并能及时化解学生圈子的舆论压力。
总的来看,一方面,新的传播载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直接途径。一些高校的学生组织和学校有关部门已经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通知或新闻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一容量丰富的虚拟空间也为不同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例如,为了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微信为用户提供了举报功能,让用户参与,及时禁止色情、虚假信息、反动言论等内容在社交网络中散播。因此,如何扭转被动辟谣的不利局面,通过实现思政课教学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创新,进而实现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三、明确思政课微平台设计思路,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展思政课堂
思政课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形成双向交流互动,并通过传统教学资源向网络新媒体资源转变,真正实现思政课课堂的拓展,以此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真正将思政课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运用微平台中的公众号实现校园资讯的及时发布。公众号是开发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通过公众号,用户可在社交平台上运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功能实现和特定群体的全方位互动[5]。例如,微信公众号“人文北航”(微信号:renwenbeihang)及时跟进关于学校、学院、学生党支部的最新消息,第一时间向教师和学生推送消息,已成为师生获取校园的教、学、研与生活新闻的重要渠道。又如公众号“平安校园”(微信号:beihangsafety)将传统的校园安全课堂搬上互联网,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安全教育,在线进行自我安全意识测评,并且能够实现师生即时在线办理或预约办理户籍管理、行前教育、车证办理等烦琐业务。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其中一些成功的办法可以在思政课微平台中运用;与此同时,微平台的建设也需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从“点—线—面”的设计理念出发,从不同层次给出微平台的一般设计思路。其中,以思政课教师为出发“点”,让教师成为微平台的主持者;以公众号和微信群的组合为时间“线”,贯穿学生群体在微平台学习思政课的全过程;将传统课堂和微平台相结合,以学生在微平台的参与为覆盖“面”,打造出勤考核、作业实践和答疑评价的综合体系。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当成为主导微平台建设的领头人。在微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往往需要以人物作为切入点。在微博平台中,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大V”往往能够通过转发一条微博,引发全社会对某一事件的关注。虽然在微信平台上很难获得如此高的关注人数,但是思政课教师能够借助微平台获取传统课堂无法企及的校园关注度。例如,某高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名师带你读党章”系列学习活动,通过高校思政课名师的校园影响力,带动大学生党员和群众一起重温并学习党章。该活动专栏的内容图文并茂,并且涵盖了思政课名师的原声解读,使大学生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可见,不论传统课堂或是微平台,思政课教师都应当通过亲自参与教学设计来理解高校思政课的主旨与内涵。只有思政课教师将自己视为思政课载体创新的出发“点”,才能使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有“灵魂”。
其次,微平台的搭建应当高效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提供的现有功能。具体而言,社交网络平台能够为思政课微平台提供以下三点功能。一是利用微信群实现思政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零距离实时互动。微信群是微信软件提供的一种移动端多人即时在线聊天服务,能够满足500人同时参与通信交流的用户需求。一方面,微信群的优势在于能够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提供平台,而这一平台的时空延展性是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微信群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出勤率,保障传统课堂的授课效率。二是通过公众号推送数字化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呈现教学素材往往要受制于传统课堂。然而,当教师利用微平台进行课前、课上和课后的资源推送时,能够将传统的板书、图文素材和幻灯片内容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三是通过微平台评论和点赞情况随时获取教学效果反馈。思政课教师在传统课堂中难以全面了解授课效果。而在微平台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推送资源、作业、时事新闻等内容的评论和赞同数,及时获取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而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出调整。综合上述三种功能,思政课微平台的搭建过程能够从社交网络平台获取资源支持。
最后,通过思政课微平台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实现学生和教学过程全覆盖。思政课微平台建设是对高校思政课载体创新的探索性实践。应当明确,微平台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而是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和提升。通过弥补传统课堂在师生互动、学生测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思政课微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现有传统教学资源转化为新媒体教学资源。而这种对原有资源的重组利用,恰恰体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课堂和课后教学的优势互补,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聚焦。在理想状态下,思政课教师应当通过把控课内外教学全过程,形成思政课出勤考核、作业实践和答疑评价的综合体系。
参考文献:
[1][2][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7,73,261-262.
[4]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观察[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728/c112851-27371657.html, 2015-07-28.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