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探析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岳喜 李洪星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服务学习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服务学习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学习;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王岳喜,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3);李洪星,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11.117~1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项目“高职‘基础’课服务学习型
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JDSZK085)、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和2015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与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5CSZJ4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服务学习要求课程与服务相结合,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和反思促进认知、技能、品格的成长与发展,服务学习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现在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所发展。那么,在我国能否将服务学习成功地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此,必须结合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对其理论基础和依据加以探析。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高校思政课引入服务学习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融合了实践和辩证法思想,是实践基础上能动的反映论,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来源、本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实现了认识论上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引入服务学习的哲学基础。
1.关于“实践是认识基础”理论与服务学习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能够能动反映客体的桥梁是实践。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1](P284)认为离开社会实践,不同外界相接触,一个闭目塞听,同外界绝缘的人,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P287)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人的正确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来源于实践,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认识的核心课程,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克服各种偏见和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仅靠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以实践作为教育的重要补充途径。高校思政课的服务学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途径,正是契合了这种需要。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把课程学习和服务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服务学习活动和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学习的实践中增强体验和实际感受,不断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精神和奉献意识。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克服以往思政课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有利于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行为习惯。
2.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理论与服务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只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观点是高校思政课引入服务学习的哲学基础。服务学习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形式,它最核心的要素是反思,反思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班级展示、总结提升等方式进行,目的在于在各种服务学习实践活动中或活动后,给予学生由教师或学长引领的,系统化的反思,以统一、强化、深化学生在服务学习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这一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思过程是一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过程,是正确认识形成必不可少的阶段。如果服务学习只是为了服务而服务,缺乏反思与提升,学生很可能对一些感性认识逐渐模糊,难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而经过了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组织的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朋辈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自我的思索,学生能够快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
认识过程中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掌握了群众,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价值来,否则,即使是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并不实行,也毫无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P292)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我们的大学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在他们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大学生把思政课上所学习的理论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才能产生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二、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高校思政课引入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原理,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内核,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经历了原始的融合,古代教育的分离和现代教育的结合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一方面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针对资本主义童工制度给儿童带来的身心上的严重摧残,为保护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提出来的。《共产党宣言》中提道:“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2](P294)另一方面,马克思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对摆脱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未来教育的设想和规划。他在《资本论》中讲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212)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而不是教育与劳动的原始融合。这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与教育的结合,主要指当时儿童参加工厂劳动的同时要受到教育。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强调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除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生产技能和社会知识。三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是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的结合,还包括生产劳动要创造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高校思政课引入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石。根据这一思想,高校思政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除了接受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外,还必须要进行思政课的实践(包括劳动实践)。但这一思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体系化和完整性,规避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不能真正地深入社会实践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没有真正培养起来。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因此,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历史发展要求,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时代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来说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学生参与率不高,组织形式比较分散,系统性不强,考核评价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思政课引入服务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理论基石,通过全员参与的劳动服务学习,系统化的组织实施和规范化的考核评价,能克服以往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政课的服务学习实践教学以全员参与的劳动服务学习为主体,最大的优势和区别就在于克服了以前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率低的情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劳动服务学习是以全体学生业余时间参加校内(教室、宿舍、操场、公共区域等)的卫生清扫和校外(服务学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动员、管理、组织实施、考核表彰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服务学习。这种服务学习形式把课程学习和劳动服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劳动服务学习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劳动服务学习不仅使全体学生通过亲身的劳动实践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仅使学生从劳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有利于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优良品质。不仅使学生在小组或团队的劳动实践中,共同克服困难加深了彼此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使学生对思政课的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在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而且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