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入的目的包括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融入的内涵首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提炼,其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在融入的方法上要做到传承、转化和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作者简介】张咸杰,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张立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6.11. 77~80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儒家优秀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ZBX15003)、2014年“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招标重点项目——儒家优秀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SDGXSZKKG23)阶段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以来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贴近也最容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融入“基础”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优秀价值观上承中华传统哲学理念,下接中华传统美德及各种文化形式,既是中华传统哲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传统美德及各种文化形式的灵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就集中表现为其优秀价值观的融入。笔者结合近年来本人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融入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目的可区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内在目的为外在目的服务,二者相辅相成。
内在目的就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能力,包括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践履和价值更新四种能力。价值认知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民族特色和共同规律、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的能力;价值选择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辨识和先进性的判断而表现出的指导其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认同、喜爱、信念等情感因素。价值践履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并抵御其他错误价值取向干扰的能力,意志越坚定,践履能力就越强。价值更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并且内化后能够将其同时代要求相结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拓展其生命空间的能力。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前提和基础,缺乏价值自觉的价值自信很容易沦为盲从和迷信。价值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中心内容,融入教学就是要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价值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他们不断提升文化自觉。
外在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当代社会背景中,外来文化、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较之以前具有了更适宜的生存土壤和更便捷的传播机会,多元多样价值观的并存乃至冲突始终伴随着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青年是最容易产生困惑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同其他社会青年相比由于其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精神追求相对丰富,因此,这种困惑乃至烦恼痛苦就更为深刻,更需要系统的科学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关怀的哲学底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行为模式,蕴含着修身立业的原则方法,直到今天仍是指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达到了今天的认识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点,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三个自信”的文化基础。面对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的经济、科技优势及国内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西方崇拜现象,价值自信、文化自信的不足最终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确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
二、融入的内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应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加以把握。
首先,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学习提炼。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其内涵都有过概括总结。比如,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概括总结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思想。[3]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时主要是从价值观角度来进行的,在价值观方面基本上覆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为我们开展“基础”课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源。
其次,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来提炼挖掘。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价值观建设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中华儿女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全面总结了近代以来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教训和经验,并且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的价值文明成果,因此,它既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优秀价值观的责任,又发挥着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之不足、缺陷从而发展中华文化之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制,而是传承、转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精神脊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判断、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最大程度地提炼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因素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时必须坚持的原则。2015年新版“基础”课教材在绪论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说明,教材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主线和一项主要任务来对待的,如果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就失去了意义。
三、融入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内容到方法指明了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融入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传承、转化和发展。
首先是传承,传承是前提。传承就是要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主体意识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独立价值的高度认同而产生的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其本质是国人基于民族文化特质带来的对自身生活意义、精神世界的认可而产生的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张岱年先生说:“一个健全的民族文化体系,必须表现民族的主体性。……如果文化不能保证民族的主体性,这种文化是毫无价值的。”[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代,由于西学东渐民族文化主体性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全球化的融入,这种丧失日益加剧,精神家园的失落给国人带来的是人格的分裂、精神的迷失,乃至魂无定所。大学是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承担着传承人文精神、延续民族血脉的主要功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此方面责无旁贷。从教学大纲来看,“基础”课应该也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从教学目标来看,在传承时需要深刻领会每个章节的教学意图,准确把握各个内容的逻辑联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最能体现文化精髓、最能深化教学内容、最能激发学生共鸣、最能优化教学效果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糅合到包括实践环节在内的教学内容中。
其次是转化,转化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1]“在西方国家军事、经济、科技长期占优势的国际格局下,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这种现代化模式在实现最大程度推进社会生产力、物质财富最大化的同时,也将这种模式的痼疾传播到全世界。西方国家的学者对这种痼疾既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又在积极寻找医治的良方。当代国人对这种现代化模式的弊端体会越来越深刻,认识也越来越理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消除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与紧张,开拓二者的对话渠道与空间,更多从个体与人类自身逻辑发展的视角出发激活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现代化因子,为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思想启蒙与方法指导。具体到“基础”课,一是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文化创造上的特色与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二是要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功绩和缺陷,全面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三是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古为今用。拿自由价值来讲,古代国人更注重精神自由,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人在物质利益面前的自律性、主体性,强调不为物所役的精神力量和人格。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改变当今愈演愈烈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无疑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
再次是发展,发展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7]“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发展的本质在于推陈出新,发展的内涵在于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包括磨合、整合,构建出更高的新型文化乃至文明形态,发展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人类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与精神引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历经苦难,对西方文明始终处于从属者、追随者的地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益推进,这种地位迫切需要改变。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来讲,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增强物质力量,还需要为世界提供一种价值观,而且是高于美国价值观的价值观。公平、正义、文明是高于平等、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观,中国具备利用传统政治思想‘仁、义、礼’来建设这种价值观的文化优势。”[8]在“基础”课中用发展的民族文化来教育引导学生,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在具体方法上,可以是给传统文化寻找拓展新的依据或动力,也可以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含义,还可以是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综合生成新的概念、范畴乃至命题、观点等等。比如对于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在古代农耕社会是基于气候的无常、稼穑的艰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基于对劳动群众的劳动及其成果的尊重。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需要秉持勤俭节约的价值观,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6]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4.
[7]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8]阎学通.建立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是中国超越美国的基础[J].中国与世界观察,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