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探究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倪松根

【摘要】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日趋融合的今天,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性、社会思潮多向度等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对以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旨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设中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话语共同体与话语内容、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仍需进一步融合,从融合视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进行优化,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话语融合;实践
【作者简介】倪松根,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10.108~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现代化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3BKS086)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领导和控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固以及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日趋融合的今天,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性、社会思潮多向度等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对以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旨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融合视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进行优化,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促进意识形态话语与科学话语统一
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基本属性,意识形态性是根本特征。鲜明的价值取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区别其他学科话语的重要表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根本方向,科学性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效保障,二者有效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理论之美和理性之美,达成美美与共的效果。
1.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为人的话语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目的和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面向的是根植于社会实践的鲜活的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鲜活的人的思想需要为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话语沟通和交往,最终达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意识形态性不是不能照搬照抄党的政治话语、宣传话语和动员话语,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话语,有效判别和鉴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话语,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高度自觉性。改革开放的30多年发展,我国经济等物质层面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步入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心地位,但具有“中国特点”中国声音的不多,中国故事没有得以很好地表达,在国际话语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西方国家利用发达的科技和互联网优势,借助文化产品、网络话语等输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如普世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侵蚀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社会开放程度逐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频度越来越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社会思潮“在社会上显得异常活跃,不仅污染着各类受众的心灵,而且袭扰主流思想文化阵地,侵蚀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1]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意识形态性就是要围绕中国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表达中国故事,帮助大学生解谜思想困惑,坚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正确把握话语的科学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为一门学科话语,具有高度抽象的理论逻辑,是抽象上升到具体思维过程,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P9)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说服人,必须要彻底,这个彻底即话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与自身具备科学性,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考察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美好和最先进的理论学说,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验证其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正当性。三是要从人的自由发展上阐述其科学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和传播,让大学生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有用么”“如何有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身中把握其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为学科话语,具备学科话语基本规律,在尊重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加工制作,使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适应大学生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实现意识形态话语入耳、入脑、入心。
3.回应现实关切的实践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和引领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其话语正确与否的试金石。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实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特别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期,社会矛盾和利益矛盾凸显,各种社会思潮碰撞,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主动立足中国,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下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存在的思想困惑,立足于中国话语表达,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思维、话语表达、话语价值导向叙述中国故事,要在批判继承传统话语的基础上,主动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包括西方国家话语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特别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隐性渗透方式,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认同,实现话语权的引领和控制。
二、推动话语主体与话语内容协同
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建制以来,业已形成了中宣部、教育部—各地宣传、教育部门—高校党政领导—教学部门的四个教育主体,四个层级主体的联动运行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资源和意识形态权力的实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提供硬实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内核、灵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实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密切配合,才能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
1.增强话语共同体协同意识。恩格斯认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P254)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权同样是由多主体共同协作的结果。从社会建制角度来看,四个层级的施教主体要统一思想,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并在政策、制度层面给予资源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保证功能。“事实证明,话语体系不仅是‘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思想主流、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的综合反映。”[4]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从本质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即通过话语表达凝聚、共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权建设主体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目标,以问题特别是以正在做的重大理论和社会问题为核心,尊重大学生利益诉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消除大学生思想困惑,引领大学生认知、理解和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个人发展问题的科学性和正当性,在思想和实践层面建立起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同和塑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运行过程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和大学生话语要实行有效互动和对接,变“你打我听”单向度灌输为交互式的互动,达成有效对话,进而实现思想观念、价值观越辩越明,主动选择、践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行动。
2.科学设置话语议题。掌握话语议题设置主动权,是实现话语权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议题设置主动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选择什么话语议题,如何设置话语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的本质特质,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议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议题选择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以“我”为主,选择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社会重要问题和社会重大事件,用具体实践去澄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在与西方话语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达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信服。议题设置要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将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和事件讲实、说全、话透,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认同。
3.创新话语内容社会适应性。话语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服务于特定社会形态和社会对象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对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批判武器”引领作用和推动着“武器批判”的实践发展。这种运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创新,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来进行话语内容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深化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更加凸显,社会新形势和新变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的社会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要主动应对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问题,已成为话语内容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新形势和新变化要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引领大学生理性、科学分析当下中国的新问题、新现象产生的根源、本质以及解决之道,大学生在实践中确证“四个自信”的正当性,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要切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需要和大学生学习需要,在坚持意识形态理论导向同时,立足于中国,以当下中国社会变迁为主线,不断创新话语言说方式和表达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大众化、通俗化,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社会适应性。
三、实现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转换
“话语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才是目的所在。话语是思想的形式,是思想传播的途径,它的意义不在自身,而在其背后的思想。”[5]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目的是使话语承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更好地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话语属于理论性、形而上的话语,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为大学生所认知、理解和认同,这就需要对教材话语进行转化,形成师生能够有效互动的教学话语。
1.用知识话语的“真”说服人。理论融入教材,理论转化知识,是上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这也就是说从事教学之前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课程要有基本理论作为支撑;二是教材内容体系要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是相对系统、完整的理论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概括。知识是理论基础,理论灌输需要归化到知识上的“真”,即需要科学真理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全面、深刻解读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现实重要性以及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未来指向性。在知识层面厘清理论话语的内涵,在事实“真”的层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说服力。具体来说,教材话语的理论说服力,是建立知识话语的“社会事实”层面上的,知识来自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并最终受实践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在转化为知识话语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鲜明的价值导向。知识话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及时总结、提炼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下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要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需要的知识话语,用科学化、真理性的话语来武装大学生。
2.用生活话语的“情”感化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属于形而上的理论话语,倾向宏观叙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属于形而下的日常化话语,重在微观叙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作为系统的、体系化的理论话语要主动进入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来,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叙说方式和表达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当下大学生实际,运用大学生常用的生活话语特别是网络话语来引领和主导大学生话语建设,教学话语日常化、生活化,要在掌握教材话语本质前提下,善于利用新载体进行话语表达和发声,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认同。具体说来,教学话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实际和大学生需要落细、落小、落实。落细,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生活中,运用大学生日常性的话语方式去解决思维困惑和规范行为方式。落小,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化、宏观性的教材话语分解、细化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日常化、生活化语言。这不仅体现在教材话语内容转化上,还体现在传播、表达方式创新上,要重视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新媒介在表达上的优势,因地因时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落实,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中实现大学生对教材话语的认同和践行。
3.用身体话语的“行”引领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既是有声话语,还包括无声的身体话语。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主导者,教师话语权不仅体现在有声话语上,更体现在教师自身的身体力行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对象是鲜活的人,人的亲身体验及示范效应能够产生榜样功能,激发起大学生对教师的价值认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话语转化、运用的基本素养,还要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体现出话语实践力,做到有声的教学话语和无声的行动的和谐统一。“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不仅体现在话语的表达和传播上,更体现在话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在行动中折射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真用、真行,用自身一言一行去影响大学生,感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榜样示范,一方面为大学生话语取向和话语实践提供了行为示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体话语具有激励价值,引导大学生思考和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逻辑,为话语选择和话语实践提供方向和保证。同时要重视第二课堂,通过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人、物和环境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信服。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设具有社会历史性、时代性的特征,是一个社会结构化的产物。在社会日益开放,思想文化日益多样,意识形态竞争日趋复杂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坚定学科信念,维护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话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凸显学科特色;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宗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新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16,(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双传学.让理论与舆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J].红旗文稿,2016,(10).
[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