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历史启迪与现实基础——把“三大历史启示”贯彻到“纲要”课教学中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炳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论述党的伟大历史贡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的重要历史启示,主要内容是: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具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才是先进政党,才能发挥领导作用,先进政党必须有担当精神;党的历史是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要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是宝贵财富,是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历史启示,对于做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历史;历史启示
【作者简介】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9.28~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宣言和纲领性文献,当然也是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三大历史贡献”和实现“三个伟大飞跃”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历史启示”。这“三大历史启示”,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忘初心”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把“三大历史启示”有机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理论武装和先进政党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1]这个历史启示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二是具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才是先进的政党,才能发挥领导作用;三是先进的政党必须有担当精神。这三方面内容应贯穿在“纲要”课教学的始终,换言之,“纲要”课教学必然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才会揭示历史规律。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引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近代中国那么多其他政党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偶然因素还是历史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历史启示,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理论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必然会指引着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如果没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指引,革命实践就会走弯路或者导致失败。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虽然很诱人,也会有暂时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最终却因为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归于失败。洋务派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走强国之路,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搞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属于“跪着造反”,最终被顽固的封建势力杀得七零八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三民主义”不可能真正付诸实施,中国仍然在黑暗中徘徊。就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求索救国真理之时,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学说变成了现实。它像一缕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黑夜中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旗帜,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理论引领着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并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开辟一条达到理想彼岸的独特道路指明了方向。
先进政党要有科学理论武装。理论无论如何先进、如何科学,如果只是存在于书本上,只是储藏于书斋中,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先进理论只有武装政党、教育人民、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巨大威力。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1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挥领导作用,就是因为她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
先进政党要敢于担当。近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众多政党,一些政党在成立之时也曾有雄心壮志,更有过豪言壮语,但在时代课题面前不能作出正确回答,有的则在挑战面前畏缩不前,所以很快被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分析国情,把握历史发展方向,开辟了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所以能够成功地领导和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前进的道路历来不平坦。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她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的。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总之,理论武装、政党的先进性和政党的担当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把这些问题阐释清楚,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论和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不能忘却、不能否定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1]这个启示揭示了对待历史的两个根本观点:一是要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二是历史是宝贵财富,是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
“纲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但是,后人对历史的撰写和评价却不可避免地将主观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多样化甚至矛盾化,除不同主体的学术水平不同外,最根本的还是历史观的差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是历史学的核心内容。历史观既可以是正确地反映客观历史真理的历史观,也可以是与之相悖的错误的历史观。社会上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有的人以揭示所谓“历史真相”为借口,抓住某些所谓“历史细节”,以偏概全,抹黑党的领袖和党的历史;有的人抓住党的领袖或党的历史上的一些失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看不到历史的主流,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光辉历史;有的人解构崇高,调侃领袖,嘲讽英雄,扰乱视听,造成恶劣影响。“纲要”课教学必须严肃批驳这种错误思潮,最有利的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理论基石,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一切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而人的行为是有其意识、动机和目的所支配的。唯物史观认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意识、动机、目的和意志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支配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才能看穿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规律,强调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定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性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蕴含着丰富智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有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在前进的征程中,党也历经磨难,也有过严重失误,付出了沉重代价。对于这些挫折和失误,党的两个历史决议都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学中也没有必要回避这些失误,应该客观辩证地作出评价。应该看到,这是前进中曲折,是探索中的失误,是有客观历史环境的,有些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正确地分析失误,可以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走弯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误的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认真对待,不能忘却。抛弃历史也就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科学地评价历史,增强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从事“纲要”课教学的意义所在。
三、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三个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1]
领导力量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这个艰难的征程中,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问题。“纲要”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之所以正确,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来考察,要结合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来回答。太平天国运动靠“拜上帝会”来动员和组织群众,证明农民阶级不能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无法提出先进的思想理论,不可能承担领导责任。戊戌变法中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理论鼓动有余,组织力量不足,更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不可能担当重任。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同盟会,但其内部组织松散,派系纷争,难以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证明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同样无力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职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满怀光荣与梦想,肩扛使命与担当,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起革命,前仆后继,竭尽全力,不愧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领导力量的坚强,不在于不犯错误,关键是能否及时纠正错误。政党的先进不是永恒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和将来永远先进,执政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党的自身建设就格外重要。中国共产党把自身建设作为伟大工程来抓,从严治党,从而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才不断开创出一个又一个胜利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三个“蓬勃生机”充分证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的正确性。
道路决定命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纲要”课的教学完全能够讲清楚这样的道理: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都行不通,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实现共同理想要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支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实践证明,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如期实现。这说明这个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的战略目标是切实可行、完全正确的。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把“三大历史启示”放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在“纲要”课教学中有机融入这些深刻道理,既可以分专题集中讲授,也可以在相关内容中机动安排,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辨别是非,增强自信,就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