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

2017-05-03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潘学良

【摘要】将“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但是,当前把“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融入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师自身素质不足等,为此,必须做到三个“相结合”,即各门课程教学合理分工与共同协作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想信念教育
【作者简介】潘学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6.10.104~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003)和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维护公平正义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118010201)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2015年11月在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他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正式将“三个自信”上升为“四个自信”。当前,深入开展“四个自信”教育,促使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信念”,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对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主干渠道。因此,有必要将“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将“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必要性
将“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渗透,高校首当其冲。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社会思潮极力贬低和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对我国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挑战和冲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4]。“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四个自信”的本质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此,必须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四个自信”教育,促使高校师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进攻和侵蚀,从而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可见,“四个自信”作为党的重要理论创新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新发展,将之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任务所决定的。将“四个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特别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日渐暴露出诸多问题的现实以及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反而对西方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颇为推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变得意志消沉、消极堕落,走入歧途。因此,必须通过“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找准人生的奋斗方向,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现状
当前,许多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推动“四个自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总体效果良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加紧解决,以免影响“四个自信”教育教学后续的有效开展。
1.教学内容的融入有待加强
“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新内容独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教学体系之外,如何自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难度比较大。当前,一些教师对于“四个自信”的教学仅限于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在融入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欠缺,且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对“四个自信”怎样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安排,教师随意发挥,教学侧重点不明确。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与“四个自信”相近,教师讲得比较多,而内容却有一定交叉重复,而在其余几门课程中则讲的很少甚至不涉及。同时,各门课程缺乏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往往各自为战。此外,本硕博不同阶段教学也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很多时候本科课堂讲过的内容在研究生课堂上再讲一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这不是单靠教师一味的知识灌输和学生盲目的被动接受所能实现的。为此,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仍有部分教师忽视学生个性和需求,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满堂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不是变成缺乏独立思考的机械记忆者,就是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遭到打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初衷相背离,无法达到“四个自信”教育所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和课时紧张等条件的限制,目前一些高校开展“四个自信”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忽视甚至抛弃实践教学。然而,在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中,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由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为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信仰的重要途径。“四个自信”教育的实质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起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抱负,肩负起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如果在教学中缺乏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对现实国情民情了解的机会,那么他们对“四个自信”的把握很可能就会停留在理论的了解和认知层面,他们无法从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印迹中真切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由此学生就很难对“四个自信”形成价值认同,更不可能将之内化为牢固的信念。
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教师自身的政治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对学生也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在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教学中,可以看到我们大多数教师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水平一流,对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向学生展示了良好的榜样效应。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一是部分教师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没有真正将“四个自信”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二是一些教师仅仅关注自己研究的领域,对“四个自信”持冷漠态度,关注和钻研的不多。由于教师研究得不多,在课堂上讲的自然不深,学生就会听得一知半解,有的教师甚至避重就轻,直接省略不讲,这就导致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认知不足。三是少数教师自己对“四个自信”的信念不坚定,对于党的执政抱有疑虑,对我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没有感情的理论说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甚至有极少数教师反对和否定“四个自信”,在课堂上公开与党中央的精神唱反调,否定党的领导,诋毁社会主义,一味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严重误导,影响恶劣。
三、把“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须做到三个“相结合”
要解决当前“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做到三个“相结合”,即各门课程教学合理分工与共同协作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各门课程教学合理分工与共同协作相结合
把“四个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是要把“四个自信”教育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这就需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性质,对各门课程实行合理的分工,进行全方位渗透。同时,又要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各门课程教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教学合力。一方面,要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确定教学侧重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要重点向学生讲清“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等基本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通过国史党史的讲授,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向学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作出的正确选择、通过无数血与泪的艰苦斗争开辟出来的成功道路,让学生明白这一道路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学理层面论述“四个自信”的科学性,重点向学生揭示“四个自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自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在有关理想信仰教育、价值观引导的章节教学中,科学恰当地融入“四个自信”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引导他们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一个整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配合与各个学段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要强化“四个自信”教育在本科四门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撑,构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加强本硕博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凸显教学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实现步步深、步步高。本科阶段,应侧重于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强调学生对“四个自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和认知,而在研究生阶段,要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之上,采取专题形式对“四个自信”进行深入的学理剖析和阐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政治定力。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的必然体现,也是提高“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效果的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自身教学观念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为此,教师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去认识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推动“四个自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结合个人研究兴趣和特色,不断深化对“四个自信”的学习和探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钻研,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心拥护,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自然地传递给学生,以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四个自信”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通过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比较,凸显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我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用事实向学生证明“四个自信”;也可以实行讨论教学法,针对现阶段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官员腐败、教育不公平、生态环境恶化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认识当前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深刻意识到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化解这些矛盾,逐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任何一种理想信念的确立必须从理论的认知开始;而实践教学是理想信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为知识的认知通向价值的共鸣和认同架起桥梁,推动理想信念的确立。实施“四个自信”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四个自信”的基本理论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帮助和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好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从“三个自信”上升到“四个自信”的深刻意义。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为“四个信念”的确立奠定必要的理论前提。在开展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认识境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去”,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红色革命老区等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地方进行参观考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形式,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家、国内外学者等作报告,增进学生对世情、国情、民情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围绕经济发展、民生变化、文化进步等主题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在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的引领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意志,树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崇高志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11-04(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2).
[4]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