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力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结合难题、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相促进难题、队伍职业素养与职业属性相匹配难题、教学方法改革与提升教学亲和力针对性相吻合难题,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1.23~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确要求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用好这个主渠道,必须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紧扣制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难题,精准施策,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结合难题,构建“大思政、一体化”工作格局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要经历长期不间断地塑造和润育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构成了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又不是孤立的,需要和其他环节衔接配套,共同发挥作用。特别是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更需要有机结合、有效互动、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只有把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体化、日常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主渠道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入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中,以“大思政”工作理念为指导,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形成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结合的合力育人态势。
“大思政”工作理念旨在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彼此独立、各自为战的体制障碍,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碎片化难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整体性和实效性。贯彻和落实“大思政”的工作理念,要求高校党委立足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思路,统筹思想政治工作全局,进行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探索实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协同联动、合力运行”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主阵地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因势施教、因群施教、因业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以此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性,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下,可以有计划地组织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担任相应职务或挂职锻炼,到团委、党校做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拔优秀的辅导员和党务工作者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师,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人员聚合、体制融合和资源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思想政治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开展协同合作,共同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共同开展调研,搭建案例库,就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恋爱、网络自组织等常见热点问题和工作举措征集典型案例;共同研究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日常管理上升为思想学理,工作成效转化为学术成果,打造并构建一支专业化、研究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联动,一方面可以确保主渠道建设更加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大力度、高势位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升级转型,向专业化、研究型发展,从而切实提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大思政”的工作理念指导下,不同职能部门既相对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又可以共同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这一主线,有效激活系统内全部资源,相互支撑、彼此协同,真正体现合力育人的工作规律导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化。
二、破解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相互促进的难题,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应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否结合时代特点、难点、关键点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决定其能否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方向指导与科学引领的重要作用。因而,高校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面建设与改革创新作为重点工作,提升建设水平、增强建设力度、找准建设方向,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深刻的学理支撑和学科支持,以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需要。
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水平。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要责任和重要地位,统一规划和整合学科建设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环节和资源;二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支持计划,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地位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原理、基本矛盾和现实要求作为学科发展和探索的重要领域方向,强化课程建设的学科自觉,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四是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综合化发展趋势,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学科”观念,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搭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重心,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内部相互支撑、协同联动、多元一体、竞合发展的协同效应,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领航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五是把学术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程度、向育人成效的转化程度作为学科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引导和提高学科建设回应教学实践的能力。
三、破解师资队伍建设难题,打造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性的创新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重点方面,教师队伍的职业属性和团队结构特点构成了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2](P7)“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在服务“千百万人”的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工作在这条战线的广大任课教师是否拥有完备的职业素养。除一般教师的职业素养之外,还应具备反映职业属性的特有素养,如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基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切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的教育素养以及适应环境新变化新要求的发展性素养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科研和教学正确方向、以深化科研和教学改革助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整体导向,瞄准关键环节发力,带动队伍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同步提高。一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性修养如何更好满足职业特殊要求这一问题,以党中央开展的全国范围内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追溯红色基因”“党的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思想理论面对面”“理想信念教育进社区”“发声主流媒体,导引社会舆论”等系列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锻造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二是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青年教师学科背景多样化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可以成立“青年教师研读经典文献研讨班”,设立“青年学者马克思主义讲坛”“马克思主义名家论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骨干教师名校名家游学制”等,培养具有不同专业学科理论背景、同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仰的青年教师,促成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底蕴,筑牢其职业属性根基。三是针对教师教学与科研投入不平衡、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评选“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建立并完善“综合评价、注重实绩”的考核体系,提高教学工作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把日常工作对教学改革的投入度、学术研究成果对教学的贡献度作为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经费支持的重要考量标准,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之本,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带动队伍的教学和科研协同式创新发展。
四、破解教学亲和力、针对性难题,推进集成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其关键着力点在于如何有效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难题。长期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下,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力度,高势位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建设目标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问题。其中,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实现以下四个统一,即推进课程改革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的统一,满足国家宏观需求与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维护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能动参与的统一,强化课堂教学针对性与实现理论教育长效化的统一。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只有紧紧围绕这“四个统一”为主线,才能切实提高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入脑、入耳、入心。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设计、实践和推广都是在科学的教学方法论指导下产生的。实践证明,如果缺少方法论的指导,或者只一味地关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则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性、价值性和实效性都会大大降低。因此,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要紧扣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这四个核心要素,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将教学过程在纵向上前探到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后延至课下以及课外来确证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在横向上从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到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通过拓展教学长度和宽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当中,实现理论教育实践化和实践教育理论化的高度统一。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一是要读懂学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关照与破解;二是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内容体系,明晰不同教材的各自性质和内在联系,洞察教材的关键点和疑难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转化为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接受特点的专题式“学材”;三是抓好队伍,通过“集体备课制”和“师生辩课制”做足做实课前准备环节,通过“以老带新制”和“新老编组听课制”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授课环节中的队伍潜力,通过“案例评课制”和“经验交流制”强化课后环节的巩固提升效应,以制度化保障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在潜移默化、群力群策中提升队伍技能,确保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四是聚焦合力,推进课内课外相衔接,以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导引,把自学自讲、讨论发言、主题研究论文、基础理论测试等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统一起来,把思想认知、价值认同与实际表现结合起来,推进考核的常态化和过程化,推动学生由重“听”到重“学”和重“思”的转变。同时,与主阵地相配合,创新发展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会”等理论社团,在课外时间发挥朋辈间重要的自学互助、实践应用的重要作用,组建“理想与成才报告团”、组织“师魂报告会”和“探访杰出校友”等形式,拉动校外资源助推教学作用持续发挥。
实践表明,只要牢牢抓住抓好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这四个核心要素,教学方法改革就能够助力使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活”起来,让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的课下环节“动”起来,凸显集成优势。首先,集成“方式”优势。“四个核心要素”的统一,能够把了解教学对象成长规律和吃透教材衔接起来,在“学什么”和“教什么”之间找到“怎么教”的有效方式,即创建贴近教师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式“学材”。创建专题式“学材”的核心是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知识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完成这“两个转化”除了需要吃透教材和把握教学对象特点之外,教师要把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总结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实现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灌输式”向“研究式”的转变。其次,集成“载体”优势。“四个核心要素”的统一,在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实践界限的同时,实现校园内外学习实践延伸,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使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深入全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实践全过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的高度统一中不断巩固教学成果,确证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集成“资源”优势。“四个核心要素”的统一,丰富了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利用课内资源基础上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资源,在巩固传统资源优势基础上有效地借助了现代信息资源优势,在优化内部队伍资源结构基础上有效地拉动了其他队伍资源。
总之,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难题,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只有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理论课教学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基层工作的三维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12-01/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