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建设国内顶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7-07-11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雯姝

【摘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学术能力培养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使命和重任。本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化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诉求,推行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教学是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国内顶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是实现由重“教”到重“学”、由重“学”到重“研”教学模式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清华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雯姝,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6.12.45~48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学术能力培养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使命和重任,对研究生价值观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清华大学始终把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研究,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国内顶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主渠道作用。
一、以价值塑造为轴心,确立课程建设新思路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价值观念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如何针对目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依托教学大纲梳理课程逻辑与教学重点,实现由抽象理论灌输向现实问题解读、由知识传授为重心向价值观塑造为重心的转变,是显著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和参与度,进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动力源自于教学对象的需求。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趋成熟,也更具独立性与多元化倾向,同时相对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明显增强,教师不可能依靠照本宣科式地讲授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理论要点,或依靠居高临下式的权威解读来阐述问题并获得学生的认同和理解。由于教学对象专业和知识构成的多元化而形成的专业术语壁垒,高强度的专业课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压力明显增大等因素,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发达及规范管理水平的相对滞后,主要依赖网络与交互式新媒体获得信息的青年学生又极易受到种种负面信息和能量的影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在教学内容的深入性、丰富性与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吸引力方面求得突破,并且做到时时跟踪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抵消来自社会信息源的负面效应。
因此,一方面需要探索用更为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模式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需要确立课程改革的总体性思路,把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通过提升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吃不饱、不解渴”的问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遵循的一条基本思路是:以居于最高层次的价值塑造为轴心带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式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通过推行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学新模式,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新案例,充分运用研讨型、参与式、开放性等课堂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引入教学内容体系中,使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与变化更好地服务于价值塑造的目标。
二、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应对的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与价值在于,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努力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情操;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历史责任感。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同时,在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的优先地位也决定了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课程建设中的首要位置。
在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世界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课程,不仅需要在有限的课程内容中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必然联系,更需要紧密地贴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青年学生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作出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又具有理论与实践说服力的解释。
面对互联网时代舆情爆炸式传播的态势,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积极的态度,全面、客观、理性地评判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成绩与矛盾,对目前社会上带有颠覆性心态评判中国现实的观点、思潮保持足够的辨析能力,比如,在讲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这一专题时,重点剖析新自由主义的阶级实质与影响;讲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挑战”专题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与现状、挑战与矛盾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当代科技发展规律以及科技与社会内在关系的能力,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主线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为了避免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讲成单纯的科学史或科技哲学,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阐述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观点进行对比与分析,阐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非“证伪”。事实证明,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能够吸引学生对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学理性研究,在与学生进行的深入探讨中,也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和传播者。
三、强化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诉求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上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因材施教作为育人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根据学生在成长背景、专业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实现“量民之才而施教之”的目的。
清华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全面推行因材施教始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率先推出的“六个一百”工程,即百本好书、百篇好文、百道问题、百个课件、百段精彩历史纪录片、百幅稀见历史图片。“六个一百”不是封闭、固化的,而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六个一百”予以补充。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课下辅导环节,则实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每门课拿出一定比例的学时安排学生进行提问、演示、演讲、表演、辩论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与体会。在课堂之外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并邀请各个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对学生进行小班专题研讨教学、阐述观点、回答疑问,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材施教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个年级同读一本书、同做一道题的一刀切的授课方式。扬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既拓展了教师的教学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由重“学”到重“研”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推行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近年来,在因材施教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我们重点对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率先推出了全程实行教学相长课程手册管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要调动学生“反哺”教师的主动性和作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每学期开课前,教学相长课程手册就被及时挂到了网络学堂上,课堂管理手册开篇即是《致同学们的一封信》,并包括教学内容与大纲、教学相长交流卡、格式化读书报告表、评分表等,使学生们对教学安排既了然于心又充满期待。每次下课前15分钟,授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们布置几道题,要求通过填写教学相长交流卡归纳教师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与评论;格式化的读书报告则将经典著作目录公布于网络学堂,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部精读并写出读书报告。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相长课堂管理模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最直观的体现是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到课率达到了95%以上,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形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气氛自由、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教学相长所推崇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延伸意识、互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极大激发了教师研究问题以及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落实专题教学,即加大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大对学生关心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这样的专题教学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同样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培养。近年来,我们结集出版的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博士生关注的当代问题探析》等学生学习体会和文章,反映的就是清华博士生在推进“教”与“学”、“教”与“研”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学中的学习收获和成果。
五、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教学
清华大学学科荟萃,文理融合,拥有天然的教学资源优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可以促进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使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研究性、研讨型、参与式的课程,一方面,我们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逻辑,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对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讲解与阐释;另一方面,就是在教材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数据库(包括教师教学案例资料库、学生课堂研讨数据库、教学影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教学资源体系。特别是案例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逻辑,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与现实性,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研讨性要求。案例资源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课堂交流的最佳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案例资源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论辩的能力,因而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另外充分利用网络学堂等平台适时补充教学资源,提供大量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专业学术书籍、纪录片及其他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源,对课程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教学资源的丰富也为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围绕相关内容组织课堂外学习与讨论,在横向与纵向上为拓展对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认识视野提供了参考依据,延伸拓展了课外学习空间。不断丰富的教学资源,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供信息的规模与质量方面的综合性优势,也才可能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心理上达到像专业课一样的认同。
总之,我们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始终坚持把学生价值塑造放在首位,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并注重在“教”与“学”、“教”与“研”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继续通过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实现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内容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实现由重“教”到重“学”、由重“学”到重“研”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使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教师讲得带劲,学生听得解渴”。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在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