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若干问题辨析

2017-07-11     来源: 未知     作者: 李梁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标—内容”的关系用“一般方法”来处理,必须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特点,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课件之间被混淆的边界、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两种技术观冲突的理论与技术逻辑,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中内容、方法和技术的融合观,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李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2.69~7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与各学科教育教学呈现出融合的趋势。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这一实践概念,并明确指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融合”的讲话,为当前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就国内高校开展的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方式来说,最常见的莫过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采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即单机版的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包括一些借助于网络平台的,如“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功能优势和积极影响。但总体而言,教学的实践还不尽如人意。这促使我们必须审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课件边界的混淆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着最大的一个困惑或许是:导致多媒体教学效果(即有效结果)不如预期的原因有哪些?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效果发挥的因素又是什么?分析这些原因和因素,我们宜首先从多媒体教学过程(结构)入手。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编码后,以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内容;第二阶段,学生以聆听、观看的方式接收信息内容后进行解码;第三阶段,学生解码后,把接受信息内容程度的情况进行编码,反馈给教师。这是一个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流程。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编码反馈的信息内容,解码后接着又编码发出信息内容……直至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因此,多媒体教学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的结果,这个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参与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要素或环节,如教师与学生、多媒体课件、传递与反馈、接收与接受、编码与解码等,都可能会对多媒体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多媒体教学过程(结构)表明,效果既不是要素,也不是环节,它是多媒体教学要素或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上述这些要素或环节都与多媒体课件这个要素直接相关。根据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观点,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在运用方法时,教师常常结合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借助多媒体课件手段和工具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是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载体、教学手段或教学工具而存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课件进行划界,不能把效果简单的归于多媒体教学的问题,而应更多地考虑多媒体课件及其应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可以说,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有许多,但其直接原因大多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方式以及作为手段或工具相关。
首先,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看。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特点的课件才是多媒体课件,那么多媒体技术特点有哪些特点呢?大致有非线性、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如果课件不能反映出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那么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势必难以得到发挥。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例,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无法采用非线性方式,只能采取线性方式,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采用线性方式,也可以使用非线性方式。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一词之差,它们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技术的特点以及功能。
其次,从计算机教学的角度看。课件是课程软件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应用软件,即应用于课程与教学的软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大都是由PowerPoint制作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讲,由PowerPoint制作而成的课件,称之为电子教案比较合适,它只有部分属性满足了课件的功能。
最后,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的这类课件,人们称之为演示型课件,即用于课堂传递教学内容,包括呈现教材的章节目标题,突出概念、原理,演示案例、教学资料等。[1]这类课件大多又因以传授“概念、原理、法则等知识性内容为主,也被称为知识性课件”。[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演示型、知识性等课件是采用叙述方式表达,采取线性方式呈现,不具有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特点。英国教育技术学者黛安娜·劳里劳得在《反思大学教学:有效运用学习技术的对话模式》一书中,把这种采用线性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非互动性的媒体定义为“叙事性媒介”。[3]从媒体效能的视角,这些课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采用的教学媒体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多媒体课件并没有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
如果说,仅仅把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归结于“物”——多媒体课件的因素,显然低估了“人”的因素所产生的作用。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视野中的技术视角考量,多媒体课件属于“物化形态的技术”的范畴,而“人”的因素与“智能形态的技术”相关,两者共同构成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逻辑。具备“智能形态的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了解、熟悉“物化形态的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并具有择优运用“物化形态的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这种能力和水平主要反映在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多媒体课件(软件系统)及其运行平台的操控方面。但比较遗憾的是,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支队伍而言,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计算机教学的认识水平以及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是比较欠缺的,这也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二、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两种技术观的冲突
如果教师厘清了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边界,认识到了上述导致多媒体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和因素后,并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就不会存在类似的困惑?这时,一个更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即: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媒体技术和教学技术及其应用,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及其支撑理论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与人们的两种认识观有关:第一种认识观是如何认识人脑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加工模型,即理解学生学习的发生原因与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这个问题涉及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脑科学、神经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第二种认识观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史上,如何认识两种意义上的教学技术观,即物理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技术观和行为科学概念上的教学技术观。人们应用计算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习计算机;二是向计算机学习;三是用计算机学习。[4]从技术观的角度,我们习惯上把它们称为“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与“用技术学习”的技术观,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观构成了第二种认识观。第二种认识观是建立在第一种认识观基础上的,是第一种认识观的实践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认识技术,怎样使用媒体?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究竟怎么体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论思考,是与第一种认识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教育科学与学习科学的一系列理论,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这些年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关注与直接研究,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和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如主张“向技术学习”的观点,与加拿大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1975)的双重编码理论、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学者的学习理论等直接相关。这些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指导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尽管这些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早期阶段,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甚至出现了“多媒体教学万能论”的倾向。但当出现多媒体教学效果不理想时,有人开始质疑多媒体教学,一度出现了“多媒体无用论”的观点。如上所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多媒体教学本身。但出现这种疑问,反映的是“向技术学习”技术观的价值取向。
“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比较典型的意涵是教育工作者往往将技术视为给学生传递教学的手段。美国学者阿瑟.A.拉姆斯丹(Arthur. A. Lumsdaine)将这种观念称为Ⅰ型技术(Technology Type Ⅰ),所强调的是技术所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这种技术观念,反映了“机器的技术决定了教学的技术”的思想。美国学者莫里森(Gary R. Morrison)等认为:“我们可以把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归类为Ⅱ型技术(Technology Type Ⅱ),这种技术应用是以软件为基础的,软件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的原理。”他进而指出:“Ⅰ型技术是用于强化教师所传授的信息,Ⅱ型技术则是根本就把老师给替换掉了。”[5]我们可以看出,Ⅰ型、Ⅱ型技术观的共同特点是:都强调了利用技术传递教学。被誉为第二代多媒体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在《多媒体学习》(2001)一书中,区分了传播媒体说、呈现模式说和感觉通道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他表示不赞成传播媒体说,因为它重视技术胜过学习者。该书所介绍的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多媒体的呈现模式说和感觉通道说在多媒体学习中所起的相对作用。
当代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指出,在传统教学中,技术扮演的角色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技术传递知识的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就会越多。接着,他强调: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从技术中获得知识,他们是从思考中进行学习的。因此,乔纳森主张:教师应“关注的是如何使用技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思考”。[6]针对技术如何促进学习这一问题,乔纳森等学者明确提出,是“用技术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不应该把技术用于传递的工具,而应把它作为学习者思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7]他们进而提出:“技术作为支撑知识的工具,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技术作为社会中介人在对话中学习,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由此可见,“用技术学习”的观点主要反映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技术应用观。
三、教学目标体系中内容、方法和技术的融合观
上述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人们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之间关系进行的一种反思。对多媒体教学的真正认识,必须“在构成一切教育学现象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之中加以研究”。[8]日本课程专家佐藤正夫指出:“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准点就是目标。”[9]内容是旨在实现目标的“素材性”的基础,是受目标制约的。方法是指接受内容(教材)以实现目标而应当讲究的处置与对策的全部。[10]因此,方法是受一连串“目标—内容”关系制约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有不少学者认为,科学理论有相当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多媒体技术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减弱了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把理论简单化和庸俗化。这种观点,实际反映了对多媒体教学方法在“目标—内容”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认识倾向。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学生培养是其主要目标。目前,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而已。因此,教师的“教法”要与学生的“学法”结合在一起,要以教学“目标—内容”关系来指引方法。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地把多媒体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式、手段和工具;多媒体课件、慕课等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教学内容的载体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占主流的是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这是一种沿袭多年的教师主导型模式,它反映的是“向技术学习”教学技术观。建构主义主张“用技术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模式,包括WebQuest模式、NTeQ模式等。这种主张挑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如果我们再具体地分析及进一步阐释,可以从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来考察。“向技术学习”的观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法”联系密切;而“用技术学习”的观点更侧重于学生的“学法”。乔纳森明确指出:“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可以划分为效能工具和认知工具两大类。效能工具,重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认知工具也称为智力工具,是指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语义网络……动态建模工具和计算机会议系统等。”[11]他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主张技术应该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即“用技术学习”。[12]乔纳森的观点让我们更熟悉技术工具所具有的两种属性。对这两种不同技术工具的属性进行融合,也是我们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再先进,它也不能替代人,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有关价值与信仰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况且,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的融洽等,都是“目标—内容—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斯马尔蒂诺所说的:“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机器,那么不管是否使用教学技术和媒体,他们都会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学生;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具有权利、身份和动机的人,那么无论是否依赖教学技术和媒体的帮助,他们都会把学生看做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人。”[13]“如果使用得合理,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人性色彩。”[14]
佐藤正夫指出,“目标—内容—方法”这一范型不过是大体反映了教育过程的逻辑罢了。[15]具体的教育过程还要考虑各种条件与因素。即使仅仅聚焦于方法层面,也需要有一个对方法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前所述,除了上述分析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原因或因素外,仍然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的问题。课程与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以及发挥独特作用的场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也都存在其局限性。[16]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但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及变化,把多媒体教学作为唯一的追求,因而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还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后,就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甚至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对立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正确选择、合理地搭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常常是使用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才得以开展的,[17]而不是单一地运用某种方法。有鉴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标—内容”的关系当作“一般方法”来处置,必须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特点,把“一般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方法融合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继而要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不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需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目的。
总之,面对信息化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教学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接受计算机技术的系统训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不能过分地依赖这一技术,同时应掌握“目标—内容—方法”这一范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凤梅,张景生.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7.
[2]李康,梁冰.课件设计理论与制作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1.
[3][英]黛安娜·劳里劳得.反思大学教学:有效运用学习技术的对话模式[M].译者: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2.
[4]解月光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5]莫里森等.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译者:顾小清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
[6][美]乔纳森等.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译者:顾小清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7][美]乔纳森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译者:任友群.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8][9][10][15][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译者:钟启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4,244,244,245.
[11][12]David H. Jonassen,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Columbus, OH: Merrill/Prentice-Hall, 2003, p. 154, p. 155.
[13]Sharon E. Smaldino, Deborah L. Lowther & James D. Russell,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2011, p. 9.
[14][美]斯马尔蒂诺等.教学技术与媒体[M].译者:郭文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16]王彦才,郭崔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0.
[1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4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