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发声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017-07-11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赵春丽 陆丽琼 张申悦

【摘要】国内社会的急剧变化及境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外,还应主动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网络素养、掌握网络发声技巧,把握网络发声时机、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同时高校要注意培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网络意见领袖,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有效地网络发声,这样才能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发声;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简介】赵春丽,陆丽琼,张申悦,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2016.12.41~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路径研究”(16KDB009)、2015年度北京市属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JGWXJCZX2015023)、2016年度北京工商大学科研平台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新媒体时代,国家安全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与网络话语权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守住思想阵地、弘扬主旋律,防止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被颠覆,有效抵制“和平演变”“西化、分化”,防止“新颜色革命”。网络新媒体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形成了严重冲击,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忽视。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发声的必要性
网络在促使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更为自由与频繁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成为各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网络媒体上的意识形态较量必将更加激烈。
1.抵制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是互联网的发明者,是整个网络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它们利用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占据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强大的攻势: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来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其中包括抹黑中国及社会主义制度、扶植亲西方的学术势力等。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下,国内的一些门户网站、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资助的网络水军也大肆传播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价值观,鼓吹“体制之恶”,并假借批判体制的漏洞否定党的领导,歪曲和否定历史、英雄、领袖、民族文化等。它们往往以“自由”为名,对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及爱国人士等的言行进行诋毁、谩骂、攻击,煽动民怨,制造一边倒的所谓主流民意氛围。这些舆论攻势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控制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在网络阵地争夺激烈的国内国际大舆论场中,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
2.应对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就曾经说过:“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社会上也相应地产生了各种各样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思潮,充斥着网络世界,其中不乏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对立的社会思潮,比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三权分立思想、个人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有些以中立的姿态出现,希望在“漫不经心”和“零敲细打”中挑战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有些思潮则把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归结为是体制、党的威权、不实行三权分立等造成的,这些解释和思潮极具迷惑性,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3.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越来越重视从意识形态上来西化和分化我国。除了加强意识形态渗透与宣传攻势外,还四处网罗我国本土的“知识精英”或“民主斗士”来为吹捧和兜售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卖命。一些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公知往往打着为国家和民族着想的旗号,借着批判各种腐败和社会不公等现象别有用心地攻击党的方针政策,有的试图以否定历史来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这些意见领袖和公知看似“专业”言语的蛊惑下,青年学生极易被其外表迷惑,许多普通网民也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显得手足无措。因而,想要捍卫网络舆论阵地,必须加强专业引领,即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研究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击与宣传。而且不能仅仅跟在别人的观点后面进行批驳,更需要主动出击,积极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4.回应高校学生思想困惑、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和空泛性的需要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熟悉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网络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率最高的信息媒介,它的匿名性、海量信息和方便快捷等特点无不吸引着大学生。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毕竟有限,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具针对性。这迫切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开拓并加强利用网络阵地,寻求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及时给青年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建构自身的价值系统。
二、影响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进行发声,如河北大学“航标网”,积极追踪时政热点事件,建立了“时政新闻应急小组”。但总体而言,无论是教育部大学生在线网还是各高校的红色网站,大都只停留在辅助理论学习和发布时事新闻上,更多是辅导员队伍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辅助平台与进行回应。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企业家、明星和一些研究西方思想的学者,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的网络意见领袖还很缺乏,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网络发声的主动性不强、对舆论的引领能力还较弱。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
一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所限导致无力反驳。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快速地做出准确判断的政治鉴别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等能力。现实中,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为学校的思政课堂带来了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但是,教学活动中简单地照本宣科、缺少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由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缺乏深入理解、对国内外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不足,就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发声。
二是对意识形态斗争状况的认识不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通常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进行,再加上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世界真正成了“地球村”,就有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宣扬“历史终结论”“淡化意识形态”,甚至刻意回避和否定意识形态斗争。事实上,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不但没有淡化,反而变得越来越严峻。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难以控制的虚拟世界,使得许多不良信息混杂在各种各样的合法信息之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因此也总能找到落脚点。这不仅会使得青年学生感觉难辨真假,而且可能会使长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熏陶与影响的青年学生对此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为捍卫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斗争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2.客观原因
一是制度激励不足、教师热情不高。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提出了高的要求,既要求思政课教师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要求其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全心全意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现实中,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受尊重程度上还是在物质待遇上都明显处于劣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且复杂,科研时间相对少,争取科研项目、对外学术交流乃至进修学习等就相应地受到限制,导致专业水平的提升速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多高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足够重视,这些都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及其工作积极性。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如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只凭教师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进行工作不具有长效性。
二是教学科研压力大,无暇顾及网络发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地存在缺编、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内的全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一般以教学和科研为准,教学工作以课时为衡量标准,科研工作则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为衡量标准,即便有些思政课教师拥有网络发声的能力与热情,往往会因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而无暇顾及网络发声。
三是社会舆论环境上的网络暴力泛滥,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发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不足以规范和约束网络上人们的言行。尤其当下中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往往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宣泄情绪,加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中国的网络暴力问题泛滥。尤其是对于年轻学生来说,网络世界成为他们反抗权威、宣扬所谓“个性”的平台。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大学的思政课本身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安上了“无用”和“洗脑”的标签,如果思政课教师在网络发声过程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态度,很有可能被网络暴力所攻击,轻则遭到一些网友的嘲讽谩骂,重则会面临人肉搜索,自身以及家人的隐私权甚至人身安全都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敢谈、不愿谈意识形态问题,无形中使意识形态问题被边缘化和被掩盖了。而面对网络暴力,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这就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热情。
三、推进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主要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级学科,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真正将其当作科学来对待,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冷静客观、准确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疑释惑与引导,引导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必须对自身职业具有认同感与责任感:一方面,要意识到舆论引导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理性公民的分内之事,也应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影响力不能狭隘地界定在校园、课堂和学术圈内,更要积极向社会和网络辐射。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阵地意识,勇敢担当使命,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进行斗争,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发声,决不含糊其辞,及时澄清是非曲直,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上,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政治导向、站稳政治立场,以维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与纽带为己任,掌握促进社会和谐话语权和传播主动权。
2.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网络素养、掌握网络发声技巧
思政课教师要使网络发声有效,还需要提高网络素养、掌握网络发声的规律及技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说:“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善于发声,需要掌握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内心活动,要在理念、手段、发声的方式方法和语言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出适应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间、分寸和效果,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发声质量和水平,引导大众及学生理性看待和辩证分析网络舆论、网络热点等问题。除了在相关网站发声以外,思政课教师需要重视“微媒体”的运用,加强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引导,提供相关问题的观点链接和信息推送,掌握“微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3.把握网络发声时机、引领学生思想动态
网络媒体具有快捷及时、多媒介化、覆盖面广、更新快、互动佳等优势,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与网络热点的特征吻合。因而,对社会热点的及时有效回应是增加高校思政课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途径。而分析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且应该要主动介入、勇于触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敏锐性与社会观察力,除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热点讲解原理和规律外,还需要加强在网络上发声,及时进行专业的回应与疏导。
大学生普遍关注热点问题,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还不够理性。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使事实真相与正确的思想不能及时地被大学生感知,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紧密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及时了解真实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剖析。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而且还要有坚忍的意志品格、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规律,有所作为。”[2]分析到位才能对青年学生起到明事悟理、化解矛盾的作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协调与导向作用,维护党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
4.高校要注意培养以思政课教师为重要主体的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纷繁复杂使得网民常常不得不处于观望、等待被引导的状态。因此,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生活具有表征和引导作用[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因此,政府和高校要积极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意见领袖,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实现对大学生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意识到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重要性,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扶持力度,比如相应地调整评价标准,并提供一定程度的精神和物质鼓励,或者计算为科研论文或者教学学时,尽学校所能激发教师进行网络发声,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5.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与保护
如果总是倡导教师以个体的名义进行网络发声,则很难在网络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很多问题都是教师个人与高校层面无法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保护。
一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和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深造、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培训、课题申报、经费支持等完善的多层次的保障,以加强思政课师资力量。
二是政府要保障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发声。首先,政府要做好网络管理工作,让思政课教师敢于发声。决不能让在网络上发声的思政课教师又费心、又伤心,对于在网络上恶意侮辱甚至威胁骚扰教师的网民,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坚决的行动制止,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教师们进行网络发声的培训和学习,邀请资深学者以及网络传播方面的专家为教师们答疑解惑,提高思政课教师网络发声的专业性。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网络发声的平台,让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见解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最后,建立有特色的品牌网站,在网络上增开专题,广泛听取青年学生的疑惑与建议,并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吸引大学生加入宣传队伍。
总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更多的思政课教师在网络上发声,并且保证发声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2]方世南,王海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96.
[3]王嘉,戴艳军.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J].中国青年研究,2012,(7):7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