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加强博士生内功提升

2017-07-11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韩喜平

【作者简介】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京),2017.1.97~100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教学与研究人才,推动了理论创新、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时间不长,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加强对博士生内功提升的培育。
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打下攻读博士学位应具备的理论基础的必经途径,相当意义上决定着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这是一个博士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必须原原本本地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一些博士生往往依靠一些阅读参考教材或二三手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原著,显然不能彻底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有时还会导致错误理解;有的博士生在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情况下,就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话语机械地堆砌在一起,来表述和证明其理论观点;甚至一些博士生还热衷于“拿来”,一味地用西方的学术话语支撑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学术立场,等等。这反映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缺乏经典意识,更没有形成系统而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思维逻辑。实际上,研读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重视的传统和方法。早在1884年,恩格斯在致福尔马尔的信中就强调,研究原著本身,就不会让一些简单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到中国的革命道路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来说,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精髓。
要走近马克思、走近经典,博士生必须学会科学方法。首先,要深入马克思主义者生活的时代,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进行审视,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理路。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5页)从这个层面来讲,博士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过程中,理应放到其生成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考量哪些是一般性的科学结论,哪些是具有动态的、变化的个别结论,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真实的内心思考,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通过这样一个回观,不仅能够有助于博士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貌,而且能够使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内生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走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强大动力。其次,要搭建走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深处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及理论所具有的历史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要求博士生必须依赖相应的路径去认识、理解和把握。一方面,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反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脉络,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思维,实现由碎片化到整体化、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换,从而逐渐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读兴趣。另一方面,要自觉养成研读经典的习惯,并创建共同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会、网络共享平台,定期进行交流和研讨,不断提高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能力。
二、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学习和研究必须秉承的重要理论品质。因此,博士生不仅要有厚重的文献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这就要求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以探索、研究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事实上,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贯坚守的原则。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问题为基本导向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因此,博士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品质,关注和破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遵循这些问题指示的方向开展研究。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有的博士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倾向于重复研究已有定论的陈旧问题,多是在旧问题中绕圈子,常常是无问题或围绕着伪问题“无病呻吟”。这反映了这些博士生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形成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和破解问题的研究逻辑。因此,必须要求他们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培养问题意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意识并不是头脑随意产生的,也不是一个人苦思冥想出来的,它是现实生活的各种矛盾、问题突显和聚集对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呼唤。博士生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培养问题意识,就应该走出书本和象牙塔,回到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页)只有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才可能了解问题的真相和全貌,准确把握问题的根源、本质和规律,才可能发现什么是真问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推进问题导向意识的形成。从另一层面来看,博士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建立在其对已有的相关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往往是具有比较深厚理论知识的研究者,更能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言,“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研工作,因而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8页)所以,博士生在培养问题意识和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问题本身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研究,为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内在条件。
三、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怀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做学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理应坚守的学术立场。因此,博士生要甘做人民的学生,把个人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繁荣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强调的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价值指向。
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博士生以自己的功利目的为追求取代了对民生尊严的追问,表现为“就业说”“名利说”等价值取向成为相当一部分博士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博士生的理论研究严重脱离人民和实际,概念、范畴和话语比较抽象、干瘪和死寂,等等。这些问题突显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存在着缺乏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更无法保证他们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去深入思考、研究和解决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向来就是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力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强调要选择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事业。正是这样一种立场和追求,促使他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为广大无产阶级解放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摆脱旧社会的苦难,实现由人民解放到人民小康再到人民幸福的目标而逐渐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推动了中国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对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生而言,就要坚守和传承为人民做学问的精神,把人民的呼声和现实需求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立场,博士生首先要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继承和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学术研究传统,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学术追求与造福民生紧密相连。自觉摒弃和抵制为了单纯满足自己的个人兴趣、追求个人名声而脱离人民立场的学术研究,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志向,真正做一个心中有人民、研究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其次要切实关注民生问题。要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研究和探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并努力提供解决方案。比如,积极涉及和深入思考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让每一个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满意的教育和就业环境的问题等等。再次要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让源自于人民实践的理论大众化、接地气,易于为人民所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根源于人民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提炼。反过来,这种植根于人民实践的理论又要回到实践中为人民所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在开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强调其本身的系统性、深刻性、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表达和凝练符合人民群众的风格和特点,使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而后深入内心,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为人民服务的归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