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2017-07-11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田心铭

【摘要】习近平提出的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一新观点,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远意义,对学生一生成长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础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掌握伟大的认识工具,为增长才干奠定思想基础。为了培养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教师应该把“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好马克思主义作为努力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生成长;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田心铭,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7.1.45~5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一新思想新观点高瞻远瞩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远意义,对学生一生成长的重大作用,指明了高校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崇高使命。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生一生成长的科学思想基础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学校教育应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一生成长打好基础。把培养人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一个社会中教育区别于其他部门、行业的特殊性,也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教育的共性、普遍性。这个普遍性又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都有由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特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体现着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当代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进。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正是由此决定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由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学生一生成长的方向。当代中国青年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在广阔的社会和人生舞台上建功立业,才能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学生怎样才能确立一生成长的正确方向呢?关键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习近平曾经在同高校师生座谈时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和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如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2]世界观是总开关。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自发地产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它既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又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它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决定了它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前进的方向完全一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3](P313)因此,自觉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以人类全部实践和科学思想成果为基础,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用真理的光芒指引工人阶级和亿万群众自觉地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马克思主义诞生180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显示了它的伟大精神力量。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哪些思想基础作用呢?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本文在以下三节中分别展开讨论。
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础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的一条是帮助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欧洲,从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年出版开始,就有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进入19世纪后,出现了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看到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种种表现,抨击现存社会的基础,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但是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他们不懂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也找不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他们的主张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不可能变为现实。要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把它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从1843年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自觉地把自己的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来锻造,离开了黑格尔,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1845年春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实践观,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标志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1846年至1847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萌芽长成了大树。他们从物质生产出发阐述历史,探索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一经得到这种历史观就用它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1867年《资本论》的出版,表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唯物史观已经不再是天才的假设,而是得到了科学证明的原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世界史观上的变革,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之上,使关于社会历史的学问从此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剩余价值的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伟大发现所揭示的重要事实为依据的。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预见变成了现实,证明了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几代人95年来的接力探索,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步一步地向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目的前进。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主义的实践、共产主义的理想始终是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身又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科学社会主义(也称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多次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当作同义语。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4](P137)习近平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十八大后,他又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这一重要观点。为什么党的十八大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并提,一起论定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呢?因为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共产主义的理想都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共产主义的远景是由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6]由此就决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真理、信仰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只有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他们一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既体现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统一的。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是不可分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帮助他们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这是关系到学生一生成长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区分了两种对立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青年学生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把个人的抱负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中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在祖国和人民的怀抱中、在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成长成才,成就精彩的人生。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为什么我们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面对青年学生寻根究底的追问,离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回答: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忽视群众的活动。他说,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消除了这两个主要缺点。列宁的论述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历史观各自的根本观点和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就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条又是相互紧密关联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刚开始共同创造新的世界观时,就在他们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P104)他们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P118-119)社会的历史是由人们自己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觉的目的,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思想动机支配的。旧的唯物主义看到这一现象就停顿下来,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当成了历史的终极原因,陷入了唯心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进一步追究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恩格斯指出,历史是由向不同方向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作用的合力构成的,因而个人动机不能决定历史的方向,它对于历史的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既然历史的结果是由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的合力构成的,那么就要探究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历史的真正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3](P304)遵循这样的逻辑思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的直接动力,而阶级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阶级斗争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进行的,因此,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P1031)这一至理名言精辟地表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出一个由千百万人的实践和人类全部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把人民群众比作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9](P139)看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10](P511)指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8](P1096)他要求共产党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9](P13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P1094-1096)他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要“向群众学习”,“当一个小学生”。[8](P790-791)《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1](P9)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起,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十八大后,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习近平要求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深刻地阐明了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和历史前进基本规律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12](P697)在庆祝建党95周年时,习近平又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价值的主体,是价值的享有者。懂得这一点,就有了自觉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思想基础。青年学生只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牢固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掌握伟大的认识工具
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具备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真才实学、过硬本领,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认识世界的规律,为学生一生增长才干、成长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从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观的层面看,服务祖国人民、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说到底就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价值、建功立业的能力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良好素质和杰出才能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造就当代中国杰出人才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4](P68)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否掌握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大不一样的。
客观辩证法,即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自身所固有的;主观辩证法,即人类所特有的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因而也是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的人类思维活动所固有的;作为科学的哲学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则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由马克思创立的,是人类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的产物。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论一样,在古代就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后,在分门别类的研究中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历史的局限性又使静止的孤立的观点成了“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15](P412)造成了在17、18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从搜集材料到整理材料的飞跃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剧烈变动使人类思维从形而上学走向更高阶段的辩证思维。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起来并且彻底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它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揭示了物质世界辩证运动的规律,同时也就阐明了用矛盾分析方法和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这个认识工具,就可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自觉遵循客观对象和思维发展的辩证规律,克服自发性,避免盲目性,变得更加聪明、智慧,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P437)理论思维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15](P436)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中华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杰出才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养这种才能的最好办法。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9](P296)的规律,指引着人们遵循认识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陈云说:“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16](P362)他说,最要紧的是要使“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6](P360)。毛泽东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9](P212)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学好哲学,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会使他们思想开窍,终身受用。
五、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教师的崇高使命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1]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个课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没有吸引力、说服力、实效性,关键在授课教师。一个学生能不能理解和信奉马克思主义,教师是重要的关键性因素。一名深受学生敬重的教师的一堂课、一席话,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甚至成为其确定人生目标和方向的重要契机。遇到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作为自己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生一辈子的幸运。这是许多成年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回首自己成长的历程时都深有体会的人生经验。
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要培养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学生,自己必须真懂真信。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不能抓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对领导干部提出了“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10](P533)学会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想不辜负党的重托和学生的期待,承担起自己的崇高使命,应该把“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好马克思主义作为努力的方向。
理论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系统的,而不能是零碎的。这是因为,如列宁所指出的:“真理是全面的。”[17](P168)“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17](P166)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相互关联构成的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只有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弄懂弄通。如果只是零碎地了解其中的某些观点,就有可能离开完整体系片面地解读甚至曲解它,更无法运用它。客观事物都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被运用于回答、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理论,都不能是某个单一的理论观点,而是科学理论的体系。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开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18]为了掌握真谛,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该下大气力、下苦功夫系统地阅读、钻研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应该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应该既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又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从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理解它的每一个重要原理和完整体系。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4](P382)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高校学生不可能都去读长篇的东西,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学得精、学得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就属于“少数搞专业的人”。教师把长篇的东西读懂、读通了,才能底气十足地把学生应该懂得的最重要的基本原理讲深、讲透,回答学生的追问,解除他们的疑惑,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为他们一生定向、导航。
理论教师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实际的,而不能是空洞的。这就是如毛泽东所要求的,“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10](P53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用来夸夸其谈的。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哲学当作改变世界的武器。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英雄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9](P527)中国共产党人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是为了运用它来观察国家命运,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经过延安整风,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用“有的放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关系。他说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如果把它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称“好箭”,却不愿意放出去,那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他强调,这个问题不讲明白,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
这看来是一个非常明白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很不容易。教师只有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掌握究竟是实际的,还是空洞的,区别就在于用还是不用,会用还是不会用。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8](P815)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18]真懂真信,才能落实到真用;落实到真用,才能证明是真懂真信。教师在台上讲马克思主义,他自己是不是真懂真信,学生是看得出来、听得出来的。分辨的方法,就是看老师用不用、会不会用。理论与实践统一,言论与行动一致,是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应该口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手里做的。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学生关注的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理论素养。古董鉴赏家式的教师是教不好马克思主义的。如果在教学中只能自说自话,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辨析理论是非,面对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和错误思潮缺乏鉴别能力,就不能真正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当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工作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