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09-04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夏冰 朱祥全

【摘要】面对高等学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资源共享理论的建设应保持多角度,同时体现实践可行性,为学生思想、思维、意识的全面培养提供充分保障。文章以有效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尊重理论课程协同创新、研发地方教育资源共享等三个方面为视角,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实践方向。在理论层面表达出理论课程协同创新、地方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构建方向
【作者简介】夏冰,成都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四川  成都  610401);朱祥全,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四川  成都  610068)。
【原文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2017.4.174~176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4年全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打造‘专题教学为框架,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思想课精品课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创新改革为例”研究项目成果。
现代高等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课程教育普遍以学生发展为研究方向,建立资源开发与整合路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以学生思想、思维、意识的引导为重要目标,通过教育资源多方共享方案构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指向与优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多重属性,承担诸多不可替代的任务。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高校及任课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1]。
一、有效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并注重误区的回避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带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网络资源共享逐渐作为重要的突破口。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的优势深刻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2]。面对网络资源共享,资源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得以呈现,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得到高度认可,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免会踏入误区。针对实践过程出现的状况,结合网络资源本身具有的生动性、兼容性、信息化等特征,将学生抽象事物理解能力、学生主体性、传统媒体资源应用的重要性充分阐述,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内在价值与意义。
1.应用网络资源的生动性,同时强化抽象事物的理解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正确构建思维角度,达到培养学生抽象事物理解能力的目的;二是指导学生正确思想的构建与发展,培养学生看待事物发展保持高度的客观性。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方式的构建,集中体现于社会动态信息的共享,保持时事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网络资源的生动性得以充分体现。生动的网络时事信息资源较为直观,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引导与构建。应将哲学理论等相关网络资源进行融合,扩展理论教学网络资源的构建方向,在强化学生事物发展规律认知角度保持客观性的同时,增强学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促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保持动态化,体现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与培育,达到引导学生健康、客观思考的目的。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网络共享的主要实践方向,共享原则呈现出动态与固态信息相互兼容的特征。
2.强调网络资源多方兼容,并突出课程中学生主体性
上述论点中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向,以动态及固态信息相兼容为原则,动态信息的共享应以社会时事信息资源共享为出发点,通过时事资源信息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固态信息的共享应以哲学类、经济类、文化类固态信息资源为方向,强调资源种类的拓展。在共享方式中,动态信息通过新闻媒介资源共享为主体,强调新闻传媒与高校网络资源平台的互动,拓宽网络资源信息的共享路径。固态信息的共享以学校之间网络资源平台联合开发为方向,突出信息资源“联盟化”构建,实现固态信息多方共享的目标。从网络资源信息共享方式、共享路径可以看出,主要围绕学生主观思想、主观思维的全面构建,以学生客观认知思想引导为目的,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学生主观意识及客观思想的构建提供不可或缺的网络资源保障条件。
3.注重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增强传统媒体资源应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网络资源共享手段应用的主要途径,由于多媒体课件内部信息存储量较大,多领域涉猎的信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展现,促使网络信息共享效果得到充分体现。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学生要养成优良思想素质,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闻教学,重视新闻资源作用,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3]。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信息资源同样具有动态化特征,信息本身的构成要素通常以直观形式表达,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一负面作用的出现,网络信息共享形式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媒体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将纸质传媒作为重要补充,通过直观理解和抽象理解能力综合培养,指导高等学校学生思维、思想的正确培育。这是当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方式积极完善的主要方向,将资源共享从单一的网络共享向多维度、立体化信息共享角度转变,丰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路线。
二、尊重理论课程协同创新,强调软件资源优势互补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方案的设计,必须肯定软件资源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活动,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4]。软件师资力量共享应结合高等学校之间的互动,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同时正确面对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理念,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资源达到优势互补。
1.立足理论课程软件师资配置,强调校与校师资互动
高等学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方向具有相应的差异性,在教育理念中都以学生思想优化、思维引导为目标,强调以思想、思维影响学生的行为。在理论课程软件师资的配置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各具特色。随着现代高等学校职业化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诸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理论教学渗透职业发展理念,软件教学资源中强调“职业型”教师的配置,促使课堂教育目标发生偏转。很多高等学校针对学生思维、思想的全面培养为目标,课堂教学添加网络信息动态与固态化资源,促使“研究型”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得到充分展现。针对课堂软件师资力量配置特点的不同,将其配置方案给予全面共享,进而使高校之间树立互动关系,在提升软件师资配置效果的同时,促使资源共享视角不断拓宽。
2.以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标准,建立软件资源优化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显性资源凭借灌输式、说教式、宣讲式等讲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让教学效果受到影响5]。现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软件资源共享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前提条件是将课程标准进行“统一化”处理,坚持以学生思想优化、思维引导、意识构建为目标,确保软件资源共享原则保持较高的可行性。思想优化强调学生客观感知思想的正确引导,强调学生看待事物生成、发展、结果的思想保持客观,为学生正确行为的生成提供思想优化作用。在思维引导方面,着重强调学生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推理思维的全面引导,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理解社会、感受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为学生构建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向提供引导作用。意识构建应立足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形态认知视角,准确渗透学生社会投入与社会回报之间的关系,生成多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意识,进而为学生自我宏观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供准确的引导。这是现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软件资源共享的原则,是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软件师资力量多向互动的前提条件,确保共享方案的多元化构建。
3.面向学生思想发展一般规律,强调软件资源多方调节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软件师资力量的共享方案,立足学生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以软件资源的多方调节为目标,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软件配置方案的联合共享模式。学生以“自然人”的社会角色步入大学校园,思想、意识、思维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软件师资力量共享方案的构建中,应以思想、意识的优化为出发点,高等学校之间理论型师资共享方案为主体。在“大二”及“大三”阶段,学生社会角色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在软件师资力量的共享方案设计中,强调各高等学校研究型软件师资力量配置方案的全面共享,为学生社会思维、社会思想、社会意识提供正确的引导与优化作用。在“大四”阶段,学生的社会角色逐渐转向于“职业人”,“职业型”软件师资力量配置方案成为构建重点,各高等学校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及互动,生成多样化的共享角度,体现软件资源多方调节、联合共享发展趋势,成为理论课程资源共享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软件资源互补性强调软件师资配置的多方互动,以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标准,面向学生思想发展一般规律,建立高等学校之间软件师资力量的互动原则,调节高等学校软件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使资源共享方案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三、研发并共享地方教育资源,创建多边互动教育模式
1.地方校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打造地方性资源共享平台
高等学校面对不同的地方经济、文化环境,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资源特色化构建路线,经济发展趋势及文化发展领域存在的优势成为教育资源构建的侧重点。课程体系的发展源于区域资源全面共享,对资源整合与优化工作中的多方合作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以资源利用的系统性与资源搜集的广泛性合作为区域资源共享的关键性要素[6]。高等学校之间针对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环境进行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共享,搭建地方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达到教育资源多角度、全方位沟通的目的。通过不同的资源信息科学引用,促使学生经济、文化发展思维的引导保持全面化,引导学生看待社会发展角度保持高度的客观性。地方环境资源催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生变化,由于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社会认知思维的构建,促使学生社会思想发展具有地方性色彩。高等学校之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不同环境作用下学生社会思想引导产生的优势特征进行多方共享,有助于学生社会意识形态认知视角的客观性构建,是打造地方性资源共享平台的主要路径。
2.共享校内案例教学资源,打造特色教育资源联合共享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等学校各学科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教育资源的构建以案例构建的针对性为主体,建立不同的案例搜集与整理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搜集与整理的过程,坚持以学生思想、思维、意识优化与引导为中心,将影响学生思想构建、思维发展、意识生成的因素进行吸收,打造各具特色的案例教学资源。各高等学校所侧重的方向不同,案例资源普遍存在片面性,通过整合各高等学校内部案例教学资源,建立特色案例资源联合共享平台,平台内部建设沟通与交流信息模块,促使案例资源实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流通,进而让资源得到联合共享,同时吸收多方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为高等学校人才思想、思维、意识的全面化发展提供资源保证。这是现代高等学校立足地方发展环境,达到教育资源多面互动、优势互补发展的重要方法,是资源共享方案设计的必要因素,具有极为可观的实践应用价值。
3.多角度融合实践教学资源,兼容理论课程的实践因素
面对高等学校“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育资源的完善与补充极为重要,是将学生实践思想、实践思维正确引导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学生自我实践意识的优化与发展。不同高等学校针对“实践型”人才培养做出资源完善方案,其中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建立虚拟实践环境;二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不同高等学校结合实践教育资源构建的主要出发点,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育资源构建方向的借鉴,共享方式体现在双边共享或多边共享两个层面,达到实践教育资源兼容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案例教学体现出的地方性特征能够得到兼容,同时专业课程地方性发展视角体现出地方性融合,进而拓宽教育资源共享角度。这是当代高等学校面对“职业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资源多方共享的主要方向,是升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育思想的主要路径,促进资源共享方案构建的侧重点向地方性、特色性角度延伸。
参考文献:
[1]王占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9):78.
[2]赖雪梅,李建,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嬗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67.
[3]李祥国,马晓蓉.新闻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5(4):18.
[4]王刚.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6.
[5]刘寒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探索,2014(4):144.
[6]蒋珍菊,唐洁,马力.基于区域资源共享的高校本科课程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