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网红”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2017-09-04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学俭 冯瑞芝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红”的影响力与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网红”发展模式,分析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与“网红”传播主体特性、内容处理、传播过程、专业团队、传播阵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不断增强教师魅力、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互动与反馈、发挥团队力量、开拓教育阵地等,提升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模式;启示
【作者简介】王学俭,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甘肃  兰州  730000);冯瑞芝,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7.3.42~46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得人们关注、追捧或热议的人、动物或卡通形象。“网红”大都是凭借自身的某种特质,比如言辞、行为、才艺等在网络空间被放大传播,并与网民的审美观、价值取向以及看客心理等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民的推崇。“网红”虽然依托并活跃于网络平台,但是其影响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红”独特的传播特征及模式,值得高校学习借鉴,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展。
一、“网红”现象的兴起及其原因
“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为“网红”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民及网络推手为“网红”兴盛提供了充足的阳光雨露,新闻媒体的宣传渲染则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有了这些,“网红”这颗种子便自然而然地蓬勃生长起来。
1.互联网平台为“网红”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互联网平台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拓展、批判、创新,“网红”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首先,互联网平台为“网红”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从早期的BBS论坛到QQ空间、微博,再到秒拍、微视、美拍等,“网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其次,互联网平台为“网红”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存储量庞大,具备简单的操作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加入到网络大军中来,这也使得“网红”发展有了充足、全面的受众基础。
2.网络推手的策划是“网红”发展的助推器
“网红”成名的背后离不开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首先,凭借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及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网红”界竞争日益激烈,凭借一己之力很难跻身“网红”队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以团队运营的方式加入竞争。而已经爆红的“网红”们也会通过团队策划这种方式来维持、提升自身的关注度。其次,网络推手也嗅到了“网红”商机,积极加入到打造“网红”的行列中来,一方面推介“网红”,把“网红”暴露在受众的视野当中;另一方面不断引导网民,使他们从其所推介的“网红”身上发现兴趣点,从而加以关注。网络推手将“网红”推向了舆论的中心,在“网红”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新闻媒体宣传是“网红”发展的渲染剂
“网红”的持续爆红,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持续宣传造势。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其发展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网红”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容纳量之大、影响面之广都令人惊叹,新闻媒体的宣传无疑对受众的认知、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导甚至引领作用,谁占据了宣传阵地,谁就占据了主动权。在海量信息之中,“网红”宣传自我的信息难免会被其他信息浪潮迅速淹没,而要进入受众视线,引起广泛关注,就必须依靠新闻媒体的不断宣传、渗透,以提高曝光率,使自己持续爆红。
4.网民的追捧是“网红”发展的受众基础
正如明星的持续爆红离不开广大粉丝的支持与喜爱一样,“网红”的持续关注度及影响力也离不开广大网民的关注与热捧。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满、自由受到限制、身心受到打击时,人们便会想方设法寻找情感依托的对象、情绪释放的空间。“网红”的出现无疑与网民的这一心理相契合,“网红”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经常表达受众的诉求、展现受众的不满、满足受众的意愿,从而赢得网民认同,为网民吐槽提供阵地。“即使有些年轻人对‘网红’颇有微词,但在受众群体的鼓噪和喧闹声中,他们没有吝啬自己手中的支持票和表情赞,毅然决然地参与到‘网红’文化消费的狂欢派对中……在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精神荒原上支托起一个个平民化的网络偶像。”[1]离开了粉丝团的支持与关注,“网红”也不再成为“网红”。
5.“网红”自身魅力是“网红”发展的内在动力
“网红”获得网民持续关注,与其自身形象、魅力密不可分。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红”兴起提供了充足全面的受众基础,但是,面对庞杂及快速更新的信息,网民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及心理倦怠。另外,“网红”及想要成为“网红”的队伍也颇为壮观,若想在万千人群伍中脱颖而出,必然要有出类拔萃的地方;已经跻身“网红”队列的人们,也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新的方向,以维持自身持续影响力及关注度。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强调“魅力,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稀缺物资。打造自媒体,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在庞大的“网红”群体中,依托个人特质,形成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个人魅力、别样的视觉空间,是“网红”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网红”现象的表现特征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泛滥,而“网红”却能在信息浪潮中脱颖而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人们产生越来越深刻、全面的影响。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网红”现象之所以方兴未艾,与其本身特征密切相关。
1.“网红”表现形式时代性、立体化
首先,“网红”发展极具时代性。“‘网红’是伴随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沿革而渐次演进与成长的,它契合了网络更新、升级、换代、递进的时代步伐,顺乎包容的意识形态、宽松的网络生态、默许的权力组织、迅捷的传播方式而得以衍生”[2],按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迭代及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展现方式,“网红”也经历了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宽频时代三个演变历程。其次,网红表现形式立体化。不同时代的“网红”,有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时代的“网红”以文取胜,文字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图文时代的“网红”,网民多是被其出格雷人的言论吸引,或被其端庄清纯的外貌折服,抑或被其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惊叹。宽频时代网络应用不断优化,“网红”的表达、展现方式不再局限于单调的文字和呆板的图片,GIF动图、小视频、网络直播等多元化形式风靡网络。
2.“网红”展现内容原创性、娱乐化
“网红”之所以“红”,最主要还是凭借其所传递的独特性、原创性内容。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主体、中心,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将自己的原创内容分享到网络空间。千篇一律的内容早已屡见不鲜,“网红”及其操作团队会通过制造与受众求异、看客心理相契合的原创段子及视频,吸引人们的眼球与关注。“网红”通过出格的言论、另类的行为迎合大众的趣味,成为受众排解压力、消磨时光的渠道。但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趣味性追求,“网红”所传递的内容多是碎片化、缺乏理论深度与社会价值的,这也导致“网红”所展现的内容呈现泛娱乐化倾向。
3.“网红”传播过程交互性、灵活性
首先,与传统媒体互动滞后、单向输出不同,网络媒体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交互性。一是“网红”与受众之间高度互动。受众可以通过发弹幕、点赞、送礼物等方式与“网红”互动,尤其是直播平台的实时双向交互性增强了受众参与感、主体感,提高了受众的观看热情。二是“网红”与“网红”之间高度互动。“网红”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实现粉丝共享,提高各自人气与影响力。三是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增强粉丝之间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提高“网红”人气与话题度。其次,“网红”活跃于网络的时间、空间十分灵活。一方面,只要有通讯工具和网络,“网红”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情发布内容,也可以随时删除自己所发布的内容。另一方面,跨平台是“网红”传播灵活性的又一表现。一是“网红”可以跨平台进行传播,一个“网红”可以活跃于多个自媒体平台。二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内容可以在多个平台得以展现。三是受众可以自由使用任意自媒体平台。
4.“网红”传播效应范围广、影响大
第一,“网红”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力大。每个“网红”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粉丝团,“网红”通过展现生活化、个性化的内容吸引受众,一些正能量“网红”更成为一种价值引领与道德标杆,发挥榜样效应。第二,“网红”依托且活跃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逐渐超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3]一方面,网络信息开放程度高且传播速度快,一个信息在网络一经公开,便能够迅速蔓延开来,甚至瞬间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也使“网红”传播面对的受众较为广泛,不同文化背景、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轻松获取、理解信息所要表达的意旨,充分享用海量信息。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与“网红”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传播形式,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围绕既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一定意义上说,与“网红”传播有着一定的共通性。然而,“网红”对受众的吸引力、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1.传播主体特性差异
首先,囿于传统教师形象及维护教师威严,一些学校对教师言行等方面做了相关规定,使得教师自身魅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与学生关系疏离,究其原因,不仅仅因为年龄差距使得师生间存在代沟,而且因为身份差距使得师生间产生距离。教师不但是教育者,而且是管理者,其对学生的影响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施压于学生,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是“可远观”而不敢“近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即使遇到疑惑、困难也不敢与老师交流。而“网红”则凭借个人魅力吸引众多网民关注喜爱,同时,“网红”会注重网民的心理需求,以受众喜好的方式与其交流,“网红”与网民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
2.内容处理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依托书本知识内容,偏向理论、思想的传输,并且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围绕既有知识展开讲解的同时,并不能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度拓展。同时,一些教师习惯于讲授理论,教学中缺乏贴近生活的实际例证。相对于讲解枯燥的书本知识,“网红”能够抓住受众的心理诉求,依靠独特的个性和魅力,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表达自我,展现自身另类个性或贴近生活的内容,其中原创性、生活化的内容不但极具趣味性,而且能满足受众的探奇心理,从而引发网民关注热议或认同。
3.传播过程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单向传输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明显体现,虽有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往往具有滞后性。相对于单调的知识灌输与滞后的效果反馈,“网红”更注重于通过丰富鲜活的短视频、直播与网民互动,满足了网民的参与感、主体感、认同感;同时,网民所发表的弹幕内容、点赞量、送礼物的情况,可以帮助“网红”及时掌握网民喜好度、接受度,以便及时调整传播内容、模式、进度等。
4.专业团队差异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也尝试开拓并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制作网络课程的过程中,虽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做后盾,却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支撑,使得制作的内容在音质、画面等方面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一些高校虽设有网上课程,但是,却只面向本校师生,这就使得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再次,即使有些学校设有开放的网络公开课,但因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不能广泛为人们所用。而一个成功的“网红”,在具备吸引力的同时,还熟练掌握P图技术、视频制作等手段,或拥有专业的幕后团队对图片、视频进行后期加工,并由宣传团队不断宣传、制造热点新闻,把作品公开暴露于公众视野。
5.传播阵地差异
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在封闭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开展,由于课堂人数和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任务的艰巨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重复性,使得一些精彩的优秀课堂教学的影响范围受限。而“网红”兴起基于网络的发展,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使得“网红”的传播空间更广阔、传播时间更灵活,并且,“网红”所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可以长期保存,持续发挥效力。
四、“网红”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应做到“一切努力都应该以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为追求目标,以教学方式得到学生接受和欢迎为评价尺度”[4](P15),还需做到加强管理与队伍建设,改善师生关系,以取得最佳效果。
1.增强教师魅力,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力、感召力。第一,教师要注重增强自身知识魅力、创新魅力和人格魅力。教师的权威、魅力并非通过严肃认真的表情、有板有眼的语言、中规中矩的行为树立,而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充分把握、对语言的合理运用、对个人魅力的淋漓发挥树立。增强教师魅力,需要教师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注重提升自身素质,打造高尚人格魅力。第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教师应坚持以德育人,不仅做一位理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做一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者,更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关注学生心理诉求,构建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虽然是固定的,但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是紧密的,传播方式也是丰富的,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寓于丰富多彩的各种新知识之中,寓于学生感兴趣、具有新奇性的知识之中,将政治性、思想性、意识形态性寓于知识性、学术性之中”[5]。第一,课前进行小组备课,依靠集体智慧,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阅历、风格,量身制定个性化的教案,通过集体力量优化个人对课程内容的处理。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扩展,使单调的理论知识与其他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向学生传递前沿、全面的讯息,引导学生接受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熏陶。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解读、传递,而且要依照理论指导,科学解释现实生活现象,或通过现实生活现象解读书本理论知识,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理解、接受、应用能力。
3.注重教学互动,提升反馈效率
“思想教育工作应变简单化、行政化、变僵化的生硬说教和‘满堂灌’为启发式和参与式沟通,变说教者为引导者”[6](P55),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互动,通过即时互动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设置。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解读知识,通过学生的讲解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及问题所在,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引导。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研究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参与获得知识,满足其参与感、主体感。第三,教师应与时俱进,借助自媒体平台实现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开通自己的直播平台,发布小视频,或通过视频直播进行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受众等方面的局限,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实现现代化、生活化、灵活化教学,以期取得更加持久、更广范围、更大受众群体的积极影响,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发挥团队力量,扩大影响范围
“人类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近些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7]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第一,提升授课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力量,让专业制作团队为优秀课程资源进行后期加工处理,提升优秀课程音质及画面效果,提升学生观看兴趣。第二,提升课程开放程度,利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优化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提升校园网络平台承载力、开放度,开设面向全社会公开的网络课程,使得人人都有更多机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人人都有机会分享优秀资源。第三,打造优秀宣传团队。加大优秀课程资源的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从而扩大影响范围,使优秀资源能够全面充分地发挥感召、教育作用。
5.开拓教育阵地,提升影响效力
在网络虚拟的社会中,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受到冲击与干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正视这一影响,并积极做出回应。第一,构建网络学校。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应与时俱进,构建与现实学校相对应的网络学校,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论坛、直播平台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育平台,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个渠道。教师可以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以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期达到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同步教育。第三,占领思想阵地。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潮相互交织,使得主流社会思潮受到严重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主动占据思想阵地。高校可以借鉴“网红”运作模式,挖掘、打造、宣传校园“网红”,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敖成兵.多元时代共生衍创背景下的“网红”现象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2]王卫兵.网红经济的生成逻辑、伦理反思及规范引导[J].求实,2016,(8).
[3]方健华.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4]宋成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性概述[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5]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6]王学俭,丁志刚.春风化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朱庆好.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功能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谈起[J].现代教育技术,2016,(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