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价值与挑战

2017-09-04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陈文旭 崔欣玉

【摘要】慕课(MOOC)是由国外大学开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大规模参与性、开放性、共享性和有效利用微课程资源等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鉴于慕课给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价值与挑战双重影响,我们应努力规避其负面效用,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凸显“线下”课堂教学的作用、提升教师现代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挑战
【作者简介】陈文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崔欣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7.2.13~15,3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仪式传播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14JD710035);天津市教委思政专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研究”(2012SZK46)。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全国各高校普遍将慕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并给予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将慕课有效地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除了要对慕课基本特征有准确把握外,还应充分认识慕课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积极价值和实际挑战,稳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现代发展,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客观认识慕课基本特征
慕课(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目前,世界上三大最为知名的慕课平台,分别是Coursera、EdX和Udacity,这些平台提供优质慕课课程供全球用户参与学习。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结合的产物,慕课体现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合作与创新的新型学习文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隔阂。无论学习者身在何处,只需要一台电脑(或移动客户端)同网络联接即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网络课程。总体来看,慕课教学具有大规模参与性、开放性、共享性、微课程资源等特点。
第一,大规模参与性。由于空间的有限性,传统课堂只能容纳数十或数百人,这其中能够真正走进课堂学习的基本以在校学生为主。然而,慕课的出现给每一位求知者带来了希望和曙光,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一时间成为可能。先进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慕课突破了时空局限,注册人数不设上限的设置使学习人数轻松过万。第二,开放性和共享性。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知识具有开放性、传播性和共享性等属性。依托于现代媒介技术的慕课教学模式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正因为这一点,“‘慕课’使得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实质上拆除了大学的围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极大范围内共享”[1]。慕课本身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共享性和公平性,慕课使我们向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迈进了一大步。第三,慕课采用微课程授课方式。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者的最佳注意力时长大约在10分钟左右,浅阅读、碎片化、零碎性构成现代人阅读方式的基本特点。基于此,慕课在设计过程中将课程切割成5~15分钟不等的短视频,即以“微课程”形式呈现给受众。慕课微课程多由一流名师操刀主讲,其他来自不同高校的优秀教师分专题讲授,从而保证了慕课优质的教学质量。有专家描述称,“世界上各大慕课平台,实际上是在‘筑巢引凤’,以良好的技术平台、课程建设指导或辅助、学习技术和工具、市场宣传和推广等外围服务,吸引世界顶尖大学的教授们到平台上课”[2]。
二、慕课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
自慕课(MOOC)诞生以来,全球各著名大学纷纷创建各自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正悄然引领着一场新的教学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已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试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政治理论课相继推出慕课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做了初步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打破校际壁垒,优化资源配置
慕课打破了不同高校间壁垒,进一步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将一流教育资源提供给学习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专长来选择熟悉章节进行微课程录制,做到有的放矢、精益求精。不同高校间师资力量的有机结合,使得每一个教学板块基本上由最优质教师来把控,从而使教学视频达到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效果。此外,制作完成的视频课程可以供学生们反复观看,这解决了传统课堂授课“一次性”的短板,同时避免了教师对于同一课程的重复劳动和多次讲解,进而节省出更多时间从事科研工作。由于受地域、资金、师资配备、学生素质等因素制约,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差别迥异。慕课教学使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内容、优秀教师等资源汇集于网络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扩散全国,这对于提升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质量意义重大。慕课教学所独具的辐射功能,将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了最大优化,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巨大便利。
(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慕课本身具有一整套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视频讲授、线上作业、线下见面课、期中考核、期末论文等诸环节。较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慕课课程设置更加凸显“学生”这一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如视频制作时长根据学生最佳注意力周期来制定、线上作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攻关模式来设计、线下见面课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展开,等等。学生们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针对讲授内容通过网上BBS论坛平台与授课教师、助教、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当然,慕课教学对学习者自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学习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控自律能力,明确教学活动目标。慕课微课程还可以由学生自主控制,如暂停、回倒、重复观看等,学生依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动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
慕课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的全新变革,这迫使广大教师重新思考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更好掌握慕课教学手段,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媒体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微视频制作、后台操作、网络设置等技术真正做到驾轻就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重点、社会时政热点、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理念风格,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新媒体,将画面、音视频、ppt、时事热点等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作个性化的微课程。实践表明,“在一窝蜂兴起的‘慕课’课程中,大量平庸者将被淘汰出局,真正的大师开设的课程将受到更多粉丝的追捧”[3,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将有助于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现代教学技能。
三、有效应对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创新探索,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同时,科学分析、积极应对其所带来的诸多挑战更应成为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予以关注的问题。
(一)慕课教学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存在矛盾
尽管慕课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现有国内外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与公平化,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警惕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可能带来的问题。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慕课在提供国外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裹挟其中的西方价值理念、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一旦这些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内容进入课堂,必然会对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其健康成长。就课程性质和特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属于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同,思政课慕课教学改革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慕课教学形式能否符合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能否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能否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目标、能否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这些都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探索实践中认真总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地盲目上马与推广。[4]
(二)思政课慕课教学不应忽视“线下”课程环节
当前,慕课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即“线上课程是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向学生提供认识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线下课程是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教师的组织、策划下展开深度研讨”[5],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载体。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离。这是因为,慕课的大部分课程为学生线上学习,传统教育中那种通过课堂、板书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模式逐渐被在线模式所取代,“慕课”教学无形中在师生之间树起了一道彼此隔绝的天然屏障。而长时间隔离,必然会造成教师难于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实践证明,尽管“线上”教学是慕课的一大亮点,但“线下”的引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因为线上教学学时的增加而疏于对学生的线下管理,而应在设计线上微课程同时,适当增加线下见面课程学时,保证线下课程不少于线上课程时数的1/3。在线下见面课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准备见面课主题和素材,同时检验学生线上学习的实际成效,真正实现思政课慕课“线上线下”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慕课教学凸显出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薄弱的短板现象
尽管慕课客观上提升了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创新了其教学方法,但单纯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攻关模式、内嵌学生关注的话题等形式并不能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仍在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能力,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准确解读真正唤起学生共鸣,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核心的问题是理论如何能够具有说服力,能够感召和感化学生,并使之产生转化为行动的可靠力量,因此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在讲解理论问题、回答实践问题和面对学生思想问题上下工夫,任何现代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辅助性和补充性的”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加强教学内功,才能更有效助推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与改革。
(四)慕课教学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有学者指出:“就消极影响而言,一是从参与授课的思政课教师的规模来看,尽管能实现众多高校的参与,但相对于各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还只是其中的少数人群,其所引发的直接问题可能是阻碍未参与授课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这就不利于思政课潜在优质师资的培育,也会阻碍一些教师的未来成长。”⑤从我国目前已经制作完成的思政慕课课程来看,基本上都是由一名或几名“明星”教师担任主讲,其他教师不负责讲授课程、只是作为助教从事辅助教学工作。可以想象,长久下去,这势必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局面,绝大部分教师出现畸形化发展和逐步被边缘化趋势,最终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四、结语
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事物,慕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但慕课应用并非仅仅拘囿于现代教学载体与理念,关键在于如何使之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彼此契合、形成合力、互为补充,更好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知识传授、价值文化引领、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能。不可否认,“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慕课目前处于理想初级阶段,将面临发展中的困惑、争议以及挑战。但是,它在促进我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熟悉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6]。因此,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进程中所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又要坚持稳步推进和“底线”原则。特别是在慕课教学形式与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性质、意识形态特点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努力将慕课打造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1]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30.
[2]殷丙山.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5).
[3]刘戟锋.“慕课”挑战传统教学[N].人民日报,2013-11-5.
[4]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
[5]徐荣.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05).
[6]高再秋,王珍,李梁.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7).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