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及其强化维度

2017-09-04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张国启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意识、动力意识和质量意识,是建立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投入与产出之比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持续提供“理想意图”的政治意识、不断提供“理想力量”的动力意识和努力形成“理想效果”的质量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最终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政治意识;动力意识;质量意识
【作者简介】张国启,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64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4.23~27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项目批准号:14BKS1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多次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明确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1]这对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至关重要。要强化价值引领,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传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一方面深刻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强化价值引领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从坚定党性修养和提升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养良好的价值引领意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其“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指明了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逻辑内涵
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少学者都会陷入“单主体”、“双主体”、“主体间性”等话语的争论之中。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主要教‘做人’,促进‘做事’”。[3]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供给者,他们的素质结构和价值引领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和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意识、动力意识和质量意识,是建立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投入与产出之比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持续提供“理想意图”的政治意识、不断提供“理想力量”的动力意识和努力形成“理想效果”的质量意识。换句话来说,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证方向、提供动力、增强活力和凝聚力”,[4]它应当是一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并着眼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是一种持续提供“理想意图”的政治意识。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5]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无论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供给”,还是引领大学生“做人”和促进他们“做事”,本质上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具有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持续提供“理想意图”的政治意识,既要保证他们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一致,又要积极为他们解决成长中面临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否则,其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很难解决大学生价值变迁中出现的“精神饥渴”和“思想骚动”问题,更谈不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确立和践行的价值引领意识,既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大学生健康成长面临的现实课题,更要关注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及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真正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持续提供“理想意图”的政治意识,能够引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态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是一种持续提供“理想力量”的动力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确立及其外化,不仅仅在于保证大学生的发展不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关键还在于它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想的力量”,使他们产生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健康生活的精神动力,愿意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确立的价值引领意识及其外化,能够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7]能够真正激励大学生秉承信仰自觉追求健康向上的成长成才目标。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不仅仅在知识体系的传承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得以体现,更要体现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塑造,通过引领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觉成长。显然,这一活动开展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应当在脑海中形成这样的“图景”和“影像”,形成自觉引领、超前引领、科学引领的价值意识,而这一切仅仅依靠经验积累和书本知识传递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确立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想力量”的动力意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将这种动力意识持续外化,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于大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环境之中,使价值传播内容回归生活世界,通过理论供给与实践引领提升教育实效,切实保障教育内容适应和“接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变化,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理想力量”。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是一种努力形成“理想效果”的质量意识。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核心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仍得不到显著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确立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就必须形成一种努力实现“理想效果”的质量意识。这里所说的质量意识,就是要重视投入产出之比的效率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能被视为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活动,而是一种充满“技术含量”并且要努力实现“理想效果”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自身所掌握的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和观念习俗等资源与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行思考,形成努力实现“理想效果”的基本蓝图和质量意识,并将其尽可能地付诸实施,走出一条充满“科技含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路。同时,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大学生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积极寻求现实生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行激励和引领的价值元素。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8]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理论武装”大学生的理想效果,必须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质量出发,努力形成一种实现“理想效果”的质量意识,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结构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要素配置,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确立价值引领意识的历史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确立并强化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传播,关系到一代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可以说,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着眼于为大学生描绘未来发展的“理想图景”,着眼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想力量”,着眼于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理想效果”,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将事物的现状与其可能的状态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的现状,并且同时改变了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这将有助于人们改变现实”。[9]从历史境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教育主体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要求,更体现了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
第一,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教育主体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由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尚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生活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仍面临诸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肩负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历史重任的特殊人群,必须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武装群众”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和现实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内容和价值理念广泛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种教育内容和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通过榜样示范、情境创设、氛围营造和投身实践等方式“逻辑根植”和“系统营造”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系统化、隐喻化的形式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将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其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和价值。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维度看,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主要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传导给大学生并在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持续得以外化。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前提,没有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就会无效、失效乃至产生负效应,因此,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必须确立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
第三,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与人的发展方式变化的综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效果受到人们的质疑,不少人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问题。虽然这一指责有失偏颇,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结构以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共识。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空间由封闭的校园、固定的教室转向没有边界的网络虚拟空间和海量信息与多元价值充斥的现实社会空间,工作方式也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的、教师主导的教育转向自下而上的、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教育,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导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权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控性大大弱化,如果教育主体不能及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信息素养,其素质结构很难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科学的价值引领意识不仅仅是强调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指导和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引领时代和社会风气之先,“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12]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引领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结构优化问题已提上日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来源于现实存在,是教育主体结合自身理论素养对现实存在抽象、升华、内化后的观念反映,它在教育主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并通过作用于现实生活而被实践所检验,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持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维度,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最终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崇高的理想信念既构成人们奋斗的共同目标,也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肩负着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重任的特殊群体,要完成指导人、引领人的神圣职责,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坚持价值引领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4]理想信念既是行动的先导,又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指导和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强化价值引领意识,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为自身和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持续提供“理想意图”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并在精神家园塑造和崇高价值追求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素质和水平。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容易导致政治立场丧失、思想道德滑坡和精神生活空虚的现象,更谈不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确立并践行价值引领意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必须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江泽民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5]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实践活动,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也必须以提升教育主体自身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这既是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价值性归属。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意识的确立及其外化主要通过其理论说服力、精神凝聚力和实践引领力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是一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先导性行为,它应当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功能性要求,在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中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积蓄力量,并在说服人、凝聚人、引领人的过程中实现其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应当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一般而言,示范引领是反映教育主体对所传播的价值理念践行状况的基本范畴,它能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形成心理暗示和引领效应。“人的行为方式及思想意识既受自己的心理行为习惯影响,也受他人的或社会的意识及行为左右”,[16]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不例外。在强化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过程中,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会对教育主体思想意识、心理习惯乃至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和制约,同时,自身对所传播的价值理念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也会持续强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引领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既依赖于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效应,也离不开教育主体自身的反复践行。这种示范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形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易于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同时,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为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提供了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主体价值引领意识的强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意义感,也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对“做人”和“做事”形成新的认识,逐渐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2-2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
[4]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8.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0.
[8][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52.
[9][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译者:李杨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14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12][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2,15.
[1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16]陈进华.大数据时代社会道德治理创新的伦理形态[J].学术界,2016(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